刍论宗教中国化提出的学术背景及其相关概念辨析


  摘 要:本课题通过关注宗教中国化研究的学术前沿动态,梳理当代宗教中国化概念形成的学术背景,对学术史上出现的类似概念关系和差异进行辨析。进而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把握对宗教中国化方向的理解,阐释宗教中国化的当代内涵与现实愿景。
  关键词:宗教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
  中图分类号:D634 文件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63(2017)01-00063-06
  宗教中国化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在理论上的新提升,在实践上的新总结。马恩等经典作家提出了如何看待前资本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宗教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列宁在此基础上试图阐释苏联社会主义社会的宗教问题。中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马恩列的宗教理论基础上,开创性地探索了与时俱进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近几任党的总书记都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宗教理论,明确指出了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进行了结合宗教工作实践经验的新发展,提出了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关键阶段,在“相适应”的目标下如何凝聚宗教界和信教群众力量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上去,并提出了“导”的具体方向、路径和衡量标准。
  宗教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的“中国化”问题,自有华夷之辨以来就已存在。佛教中国化、儒释道三教合一、基督宗教四次入华、伊斯兰教民族化等历来是学者们津津乐道的议题。而近代随着西方文化的强势入华,基督宗教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关系引出了从不同主体角度提出的“本地化”、“本色化”、“处境化”、“在地化”、“汉语神学”之种种“类中国化”概念,折射出现实辨析过程中表达的艰难以及概念背后的立场分歧。由于全球化的进程和改革开放后交流的频繁,当代中国各大宗教与国家和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日益复杂,此类讨论宗教与所在中国政治、社会、文化环境的研究纷繁芜杂。就以中国化概念的讨论来说,其间表现出来的特点有三:第一,研究者各有立场、出发点和现实目的;第二,文化角度讨论由来已久,社会角度入手的讨论越来越多;第三,关注各方包括宗教界、学术界、政界等社会各界,讨论时所用话语体系差异大、对话难。本文通过梳理“宗教中国化”概念的学术背景,深化对2015年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提出来的这一新概念,2016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中这一新内容在新形势下的现实阐释。
  一、宗教中国化命题的学术背景
  宗教中国化是一个当代命题,其提出符合马克思主义对宗教和国家一致性的阐释。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指出,是人创造了宗教,是人民创造了国家制度。就是说,宗教和国家都是人民的创造,因此必然存在一致性的要求。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说:“我们不把世俗问题化为神学问题。我们要把神学问题化为世俗问题”[1]。“任何一种特殊宗教的信徒同自己的公民身份的矛盾,只是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之间的普遍世俗矛盾的一部分。国家从宗教中解放出来并不是现实的人从宗教中解放出来。”[2]可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认为,一个世俗国家遇到的宗教问题要放到社会中来考量。
  宗教中国化正是要把宗教放到世俗国家的角度,从而提出处理各类宗教关系的中国化方向。中国的各大宗教生存和发展,总要面临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相适应的问题,这是一个趋势和规律。违背了这个规律,难免会引发分歧矛盾。而且,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并不是静态的,任何一种宗教都处于不断的变迁之中。宗教的变迁也会有合理与不合理之分,判断的标准在于变迁后的宗教是否有利于该国人民的健康发展,就有中国化的要求。中国是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各种宗教并存的现代化大国,宗教中国化的要求表现得尤为迫切。
  近代中国宗教界类似的讨论是从神学、宣教学的角度来展开的。早在上世纪20、30年代,中国基督教界在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如何适应和重建等方面都有过一些探讨。重点放在宗教自身要如何调整才能更好地在中国传播福音。然而,由于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性,现实中的宗教改革推动起来十分不易。宗教界内部对究竟应该保持其“普世”性质还是形成“中国”特色的分歧就难以调和。
  当代学术界直接引起宗教的“中国化”讨论,并对“宗教中国化”概念进入国家政策层面起到推动作用的,是2012年学术界召开的第一届“基督教中国化”研讨会。以此为开端的此后一系列学术讨论,在报纸和学术刊物发表的一系列最新成果,使得“中国化”的口号得以明确,方向得以确定,而且与宗教界内部长期以来关于本地化、本色化、在地化、处境化等概念在内涵和格局上迥然不同。
  学术界是宗教中国化的积极倡导者。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的卓新平研究员和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的张志刚教授為代表的一大批学者,在近年来围绕基督教“中国化”问题讨论中,对“中国化”概念的差异性、具体时代内涵、实践路径等都作了阐释。从起初要解决中国基督徒的身份认同问题,即中国基督徒理应做中国人、走中国道路,摘掉历史上的“洋教”帽子,扩展到了全面讨论中国各宗教的共同议题“宗教中国化”,总结了五大宗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继续推进“中国化方向”的经验、不足和实践路径。
  宗教中国化的学术讨论自然并不限于特定宗教,而“中国化”同样也不仅限于某个领域,也不仅限于历史和传统讨论,而必须放到当代国家各领域的发展中。当今的五大宗教和民间宗教事实上都涉及,就算是本土的道教和民间宗教也面临如何与当代中国政治、社会、文化等相适应的问题。当前“宗教中国化”研究的指向已经不仅仅是限于文化领域,其讨论将关涉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相信将把中国宗教的“中国化”问题推进到更为全面、更为深入的程度。
  二、围绕“中国化”的概念辨析
  (一)“华化”
  学术界“中国化”的概念启用比较晚。在从国家角度提出这个概念前,古今学者多从传统的文化角度提出此类概念。如古代中国就有“华夷之辨”,因此就有从文化角度提出的古训“用夏变夷”。蒙元、满清入主中华后,都是“能行中国之道,则中国之主”[3]。强调了中华文化的主体标志性。

推荐访问:中国化 辨析 及其相关 宗教 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