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鉴赏教学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思考


  摘 要: 美术鉴赏作为高中美术教育的主要内容,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对于审美教育的开展、学生审美心理的建构都有极为重要的影响。本文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分析了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师生互动、如何对教材进行解读、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关键词: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 审美心理 审美能力
  学生不喜欢美术欣赏课,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美术欣赏没有固定的程序或方法,让人感到不知所云或枯燥无味;其次是学生觉得所讲的内容远离他们的实际生活,没有多大的实用价值。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
  美术作品的内容、情节、形象、色彩具有特殊的魅力和形式美的内涵,对于学生有强烈的吸引力,极易激起学生的兴趣,但要保持和提高这种兴趣,使之内化为对欣赏活动有意义的基础,则需要引导。欣赏课,如果教师按传统的教学方法上课,在课始出示范画后,便一讲到底,将造成教师投入而学生漠然的现象,使欣赏成了“讲赏”。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学生主体主动积极地参与才能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美术欣赏更是主客体的统一,欣赏活动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学生欣赏的情意,使学生获得深刻的体验。《最后的晚餐》是文艺复兴时期大师达·芬奇的名作,画面中13个神态各异的形象中谁是叛徒犹大,这是学生最关心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作品,耶稣处于现面中央光线最亮的位置,犹大则在人群中,背景灰暗。在这里画家用了三角形的构图,把永薪门徒分成4组,4个三角形平分在耶稣左右,并用12人的不同手势与姿态将各组联系起来,最终集中于中央,形成一个对称的有变化的统一体。作品的主题:抨击伪美颂扬善美,通过构图的形式美表现了出来。如果教师再辅以介绍作家创作过程中有趣的情节,定会吸引学生,激起他们欣赏的兴趣。我认为可采取的教学策略有:(1)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收集与欣赏与内容相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缩短学生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直接兴趣;(2)在出示欣赏作品后,让学生仔细地“读画”几分钟,然后请学生说说对作品的印象和直觉(初步的感流);(3)用思考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可以从色彩、线条、给人的感觉上去细致地体味;(4)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欣赏评议,以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这样的欣赏可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二、教师要把握教材的知识点,充分发掘教材、拓展教材
  如果教师按传统的教学方法上课,在课始出示范画后,便一讲到底,将造成教师投入而学生漠然的现象,使欣赏成了“讲赏”。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学生主体主动积极地参与才能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教学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被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将分享彼此的知识和经验,交流彼此的感受和体验。我认为,教师的角色可以做出相应的转变。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变为“平等中的首席”。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每个要点都尽可能地以问题的形式提问。
  三、问题探究式教学实践环节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想问”。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的接受者,而是积极的知识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使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景,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因此,教师应努力创设探究性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欲望和兴趣,开展探究性活动。因此,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美术教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成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例如教学《外国现代雕塑艺术》一课时,为了介绍汉森的超级写实主义雕塑作品,我先用课件展示多幅汉森作品,在学生对写实性极强的作品产生强烈的兴趣并引发疑问后,提出问题:这些作品是雕塑吗?学生马上查找资料,回答是雕塑,是超级写实主义雕塑。我随即提出下一个问题:作者是如何创造如此写实的人物形象的?学生思考,发现作品采用了新型材料,从而在热烈的讨论中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2.营造和谐氛围,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会问”。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景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的。因此,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同时,指导学生自学,阅读教材,自己质疑,对教材中不懂或似懂非懂的概念提出疑问。
  3.教师重点点拨,实现认知飞跃,使学生“会学”。教师要指导学生将知识理成线、结成网,及时查漏补缺,抓住知识的精华和内在联系,实现课本“由厚到薄”的飞跃。这一步既是对探究成绩的巩固,又是对探究效果的检验,其作用在于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一旦学生学会进行知识整理,就抓住了知识的精华和内在联系,就实现了课本“由厚到薄”的飞跃。
  4.留有空间,体会成功。前苏联教育家达尼洛夫说:“教师对学生讲得越多,从而留给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独立思考和进行活动的机会就越少,教学过程的活力和效果就越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应留给学生较宽余的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时间,让他们有更多的体验、感悟、探究、实践的机会。
  5.实行激励评价,再创问题情境,实现知识“再造”。“会学”是不够的,还要对知识进行“再创造”,这是教学的真义所在。正如常言授之以渔,简言之就是要使学生有“造血功能”。因此,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或者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
  四、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不断丰富教学方法
  变抽象的说教为形象的演示是多媒体教学的特色。制作美术课件必须从教材入手,认真分析、研究教材,找准教学的突破口及重点和难点,并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制作课件。如我们在欣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时,若利用多媒体设计一个在一幅画上演示所绘物象在不同位置、不同视觉效果的课件的话,教学效果将会同没有课件演示的效果形成极大的反差。多媒体可以把一些抽象的事物如思维过程形象化,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美术欣赏是一门视觉造型艺术,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手段,能使教学向多元化发展,如实物展示、投影运用、多媒体音像的引进等。这就大大增加了课程的信息量和科技量。美术欣赏课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辅助下,成为简易、新型、交互、愉悦的学习方式,满足学生个体自我发展的需要,实现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目标。比如欣赏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传统教法是教师按照教材上很有限的作品来讲解。而多媒体则可以把大量的作品图片、文字、音乐和视频结合起来,让学生直观感受和欣赏,这样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又直观完美地完成了欣赏课的教学任务。美术教材中有诗情画意的中国画,也有浪漫古典的西洋画;有独具特色的中外建筑,也有令人感叹的中外雕塑。美术情感所表现的多姿态的美,对学生会产生强烈的感染作用,教学时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挖掘教材的内在美,增强学生对美的感受和理解,调动学生欣赏美术的积极性,以趣激思地增强教学效果。
  五、高中美术欣赏课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美术欣赏,是欣赏者对欣赏客体——美术作品进行知觉、感受、体会和解释、评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其中既有感性的直观体验,又有理性的逻辑思维。在这一过程中,欣赏主体——欣赏者的欣赏能力和知识素养往往直接影响欣赏活动的质量,而掌握必要的美术知识有助于学生审美素质和欣赏能力的提高。因此,在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中,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下,通过对艺术作品直观特征的欣赏去感知艺术作品的外在美,进而在学生知识水平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联想和体会,帮助学生获得审美的感受,从而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实际上就是,教师在主导作用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主体功能,师生共同完成知识的传播任务,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要建立良好的教与学的关系,而这种关系的确立需要恰当的教学方法作为纽带。由此看来,在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学方法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也就是说,高中美术欣赏课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应用教学方法的问题。
  总之,美术鉴赏教学可以利用的方法很多,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善于启发学生的真实感受,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审美经验去分辨真、善、美与假、恶、丑,而且要善于动脑,善于总结。

推荐访问:培养学生 鉴赏 审美 美术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