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遇&挑战:现代学徒制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路径探讨


  摘要:現代学徒制教学模式的推行给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带来了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机遇,但也使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提高面临新的挑战。要应对现代学徒制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应从深化教学改革入手,通过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师角色,坚持正确导向、加强监控指导,整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强化知行合一,顺畅合作机制,强化德育熏陶等措施,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8)04005204
  2014年8月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明确提出:“坚持服务发展、就业导向,以推进产教融合、适应需求、提高质量为目标,以创新招生制度、管理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为突破口,以形成校企分工合作、协同育人、共同发展的长效机制为着力点,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度。”[1]
  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的实行给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带来机遇与挑战,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是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
  一、现代学徒制给高职思政课教学带来的机遇
  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是通过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与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对学生进行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2]。现代学徒制是一种与企业对接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它起源于联邦德国的职业培训,伴随着西方国家工业化的发展,现代学徒制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发达国家广泛推行,这种与企业生产无缝对接式的现代学徒制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强大功能和效率受到世人瞩目,并成为很多国家经济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战略。从本质上看,现代学徒制是融合了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与自然形态的学徒制的一种教育形式,是信息化时代产教融合的有效载体和具体实现形式,目的是使高职教育与企业的生产和技术创新紧密结合,使学生缩短从学校到企业的实际距离,很快能顶岗作业,发挥作用,而且能实现技术创新、工艺创新。
  现代学徒制具有培养主体双元化、学生身份双重化、师资队伍双导化和产教过程对接化的特征,这些特征对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将产生很大的影响,并给思政课教学带来新的机遇,提出更高的要求。
  1培养主体双元化的特征给高职思政课教学带来整合企业德育资源的机遇,要求校企双方在培育技能人才的过程中共同承担育人育德的任务
  现代学徒制由高职院校和合作企业共同承担人才培养的职责,双方根据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密切配合,分工协作,共同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但技能人才的培养不是单纯的技能培养,育人育德也是重要的内容。因此,必须将育人育德的任务落实到合作企业,这给高职思政课教学带来整合企业德育资源的机遇,思政课教学要充分发挥合作企业育人育德的作用,思政课教师也应帮助企业师傅了解学校对技能人才培养的德育要求,共同落实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
  2学生身份双重化的特征给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学带来了与企业文化融合的机遇,要求学生在接受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的熏陶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明确了招生与招工一体化是现代学徒制试点的基础,即形成“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按照这一模式,高职学生具有双重身份,既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又是企业的学徒。学生在校内学习时是完全的学生身份,需要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按要求完成学校各门课程的考核。而更多的时间是在企业由师傅带徒弟的形式进行言传身教、口传心授式的技能教学与训练。这一特征要求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体现企业文化的要求,要将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的熏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有机结合并贯穿到思政课教学中,使学生在承担企业职责、履行企业义务的过程中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师资队伍双导化的特征给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师带来与企业生产实践接触的机遇,要求思政课教师与企业师傅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对接
  现代学徒制下的教学任务是由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共同担任的。校内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专业理论、基础技能和公共基础课的学习,企业的师傅以带徒弟的形式进行言传身教、口传心授式的技能训练。但校内教师与企业师傅的教学不是简单的接力交接,而是有机融合的对接。在育德方面,企业师傅应主动承担对学生的德育责任,思政课教师也要珍惜校企合作带来的机遇,努力熟悉企业的运作,了解企业的生产与技术创新,把握企业创新的规律,才能真正将企业生产的实际案例融汇到思政课教学中。
  4产教过程对接化的特征给高职院校的思政课带来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机遇,要求思政课教学要真正体现产教融合的原则
  产教过程对接化指的是企业生产过程与教学过程的对接,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目的是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因此,推行现代学徒制,就要由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让学生在接受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实打实地在企业师傅的指导下,完成生产流程的某个工序,参与企业生产与创新的全过程,直到亲手制造出合格产品甚至是精湛优美的产品,这个过程既是一个生产过程,又是一个教学过程,也是人才成长的过程,是真正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的过程。这一特征迫使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学模式要改革,要创新。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为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学走上产教融合的道路开辟了新的路径,提供了新的机遇。而紧密联系学生所学专业,联系企业创新实际,体现产教融合要求的思政课教学则可能更受学生的欢迎。
  二、现代学徒制对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提出的挑战
  1有可能出现冲击思政课教学的现象
  2015年7月,中宣部、国家教育部下发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事关意识形态工作大局,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事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始终摆在突出位置,持之以恒、常抓不懈。”[3]这段话明确指出了思政课在高校办学中的重要地位。但在实际工作中,“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并不是那么好落实。客观上,由于现代学徒制强调实践操作,这就可能出现教育资源向专业课倾斜,导致实习实训环节增加,理论学习环节相应减少的情况。主观上,“说起来重要,干起来不重要”的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由于个别领导和有关部门对思政课教学的战略地位缺乏足够的认识,一旦其办学思想出现偏差,就有可能出现冲击思政课教学的现象。比如,有的学校就曾经出现过打着教学改革的旗号而贬低或排斥思政课教学的行为,还有的公开主张取消思政课。因此,一定要防止借口推行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模式而削弱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绝对不允许出现对思政课的教学资源、教学课时随意打压的情况[4]。

推荐访问:政治理论 学徒 路径 机遇 课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