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常化审美理论解读中国政治审美符号


  摘 要:伴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当代社会主导的传媒形式的变化已经快速、深入地影响了大众的视觉文化生活。大众的视觉经验和阅读行为从文字的阅读转变为视觉图像的解读。迈克.费瑟斯通所提出的日常生活审美化概念正是对这种转变最真实的描写。在中国,浓厚政治文化和传统政治观念早已根深蒂固地植入到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有政治色彩的各式符号在中国到处可见 。本文将以日常化审美的概念关照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符号,以三个典型事物为例分别解读其符号背后的意义。
  关键词:日常化审美;中国;政治;符号
  中图分类号:D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1)09-0000-02
  一、日常化审美理论解读审美符号的意义
  历史进入20世纪下半叶以来,整个社会向视觉文化的转型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人类的视觉经验和阅读行为正在发生转向,由基于印刷文本的阅读逐渐转变为基于视觉图像的解读。以视觉为中心的视觉文化符号传播系统已逐渐成为我们生存环境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迈克.费瑟斯通曾经提出的日常生活审美化概念对这种视觉文化符号传播系统作出了较为合理和完整的诠释,这一概念包括三个层面:一是艺术的亚层面;二是从19世纪开始的将生活转化为艺术的谋划;三是当代社会日常生活中的迅捷的符号与影象的消费①。日常生活审美化虽然产生于全球化语境的影响下,不过它结合了中国当代独有的工业生产与消费文化特征,在中国当下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性和本土性特点的中国式日常化审美,这为我们理解日常化审美以及运用其概念提供了可能,也是我们借鉴其理论作为中国当下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研究的基础。不管是从文艺学的层面而言,还是从美学的角度出发,在我看来,理解中国当下关于日常化审美化的定义重点在三个方面:审美疆域的扩大、审美主体的变化以及符号的构建。显然,这三方面理解起来并不困难。在中国,人们的审美活动如今早已超出了所谓纯艺术的范围,审美从高雅的艺术大厅走进了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空间,从城市走向了农村,审美活动也不再是少数精英的事了,取而代之的是普遍大众及其需求。审美活动的对象范围也被扩大,除了那些高高在上的艺术品之外,人们生活活动的所有对象都可以被“审美”。作为市场社会的“经济人”,大众的消费行为已在不知不觉中倾向于对于日常生活的视觉性表达和享乐的满足上,审美的日常形象被极尽夸张地视觉化了,成为一种凌驾于人的心灵体验、精神努力之上的视觉性存在②,这个便符合迈克.费瑟斯通日常生活审美化概念的第三层含义。在这个到处充斥着审美符号的视觉文化社会里,符号的全部意义指向不是“物”本身的功能性表达,而在人们对于对象外观的视觉感受。符号本身的外观极其视觉效应在当下不但使审美对象形式和功能发生分离,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大众在日常生活中的某种价值追求。事实上,在现代日常生活中,审美对象的功能性表达早已不是人们关注的首要,而那些甚至是游离于具体功能之外的对象的视觉满足效果才是人们对日常生活意义的把握③。
  二、中国政治偏好在日常生活活动中的符号化
  在中国,“政治”早已不再是统治阶级的专属话语了,而与老百姓的具体利益相关联,并已渗透到老百姓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便在这里探讨和阐述中国人政治偏好符号化呈现这一命题。
  (一)公共建筑
  1、长沙火车站
  长沙火车站修建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湖南是中国革命的发源地,星星之火从这儿燎原全国,所以建筑师在修建火车站时不得不考虑当时的湖南的历史背景。为了象征革命的胜利,建筑师们的理念达成了共识,就是要在火车站建筑的最高处,建造一个象征革命的火炬。长沙火车站,在南北一线穿的京广线上,火车站的主体建筑必然是东西向。又由于长沙的主城区在湘江的东边京广线的西边,长沙火车站建筑正面肯定要面对市区,这就形成了坐东朝西的格局。在火车站顶,设计火炬,从审美角度考虑,火炬的火焰应当具有动态的飘逸感,问题这个时候就产生了。如果把火炬的火焰设计成朝主体建筑的右边飘动,有人说这是右倾投降主义;如果设计成朝建筑主体的左边飘动,有人又说有左倾机会主义之嫌;设计师于是把火炬的火焰朝建筑主体后方,也就是从西向东飘动,这次的反对意见更大,这不是西风压倒东风吗④。设计师们无能为力了,因为无能是从美学的角度,还是直观的感觉,火焰也不可能向前后飘动,这既不符合常识也不美观。最后想出了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火焰干脆设计成一个微风不起,波澜不惊的柱筒形状。再加上湖南人口味好辣,当人们看到那刺向天空的红色形体,给他一个十分合适的称谓——朝天椒。无论是“飘动的火炬”还是“朝天椒”,都不难看出老百姓对于当时政治的重视。“朝天椒”并不是建筑师的本意,“火炬”生动地将湖南作为中国革命的发源地这一重要事实符号化,成为长沙火车站最显眼的标志。
  2、政府大楼
  威严庄严无疑是中国政府机关行政大楼的最重要的特征。从设计的结构上看,行政大楼的设计几乎无一例外的采用了对称封闭式的结构造型。他们都有着对称而方正的庞大体态,前置若干需要级级攀登的台阶,或许这样的设计是延续了故宫严格按中轴分布的格局模式,强化了建筑带给人的权威感和震慑力;从建筑材料上看,行政大楼几乎都是采用厚实完整的石料修建而成的,尽管价格高昂,但坚固耐用,而且给人一种威严和征服力;从空间布局上看,大楼多采用封闭隔离式的布局,空间运用合理规范,内部格局大小整齐划一,简单而又朴实,有一种神秘感,同时又象征了政治的不可抗性与权威。
  (二)红色圆形公章
  有关官印的整套制度,是随着中国封建社会专制体制的建立与发展逐渐完备起来的。直到建国以后,圆公章才蔚然成风,并沿用至现在⑤。“官印”和“公章”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已经成为一种视觉符号。如果单纯从美学的角度上来讲,红色圆形公章框架简单,结构明显。公章的字样均为宋体以环状分布,中间一颗红色五角星,整个图案色彩鲜明,字体简单有力。如果从其视像化意义上来讲,圆形红色公章首先是传统方形官印的一种延续和改进。新中国成立之初,公章图案设计人员一改传统官印方形的形状,采用圆形,一是象征圆满团圆之意,二是寓意打破传统条条框框的束缚,中间的红五星象征着至高无上的共产党。如今圆形公章的功能性日益消解,“最牛公章”的出现将红色圆形公章的符号化意义阐释到极致。贵州省锦屏县平秋镇圭叶村,最近因一枚由本村村民发明刻制的“公章”而闻名全国。他们将刻有“平秋镇圭叶村民主理财小组审核”字样的印章分为五瓣,分别由四名村民代表和一名党支部委员保管,村里的开销须经他们中至少三人同意后,才可将其合并起来盖章,盖了完整印章的发票才可入账报销。这枚印章被网友称为“史上最牛公章”。显然,分为五瓣的公章已经不具有完整的功能性,然而,它反映出老百姓对基层民主制度的新探索和新想法,也可以看出对完善的基层民主制度的强烈渴望和憧憬,这才是一枚小小的公章背后真正的意义。
  (三)红旗轿车
  在后社会主义化的中国,市场化和汽车文化的兴起,使“有房有车”成为中国新兴中产阶级的物质追求和生活标准。红旗轿车是社会主义中国少有的几个自有汽车品牌。从1958年长春工人仿造“劳斯莱斯”造出第一辆红旗轿车开始,它就定位为国宾车,红旗轿车,承载了太多的政治内容。上世纪90年代初,红旗轿车恢复生产后,浙江农民企业家王文千,以私人身份买走了第一辆红旗轿车,这件事当时引起了广泛的议论⑥。红旗轿车作为政治符号所产生的联想,不仅见证了中国新的阶级关系的生成和政治权力的重新分配过程,让使用者满足交通功能的同时还让它的使用者体验和“分享”了权力的满足感。中国人对往日威仪的缅怀恰好符合传统的“国家崇拜”、“领袖崇拜”和“威权崇拜”,这仍是转型期中国的心理现实。既使是在今天,红旗轿车大红logo背后所代表的政治的、权力的、荣耀的意识仍然无法被忽视,仍然具有难以让人忘怀的光环。
  三、小结
  今天,伴随着电子传媒的飞速发展,虚拟影像的日益增多,我们的日常世界已被各种各样的图像塑造成了一个“符号”世界,对符号视觉的追求成为当代视觉文化的一个重要层面,也是当代社会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当下对于符号的追求很多时候只是为了满足生理快感的需要,对于符号的消费还存在一些片面和不理性的方面,大众日常生活审美不可避免地容易更多地停留在声色之乐的层面。因此我们应该抱着更加理性的态度,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和艺术修养,不断提高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精神层次,用更具品位和独到的审美眼光去解读和发现这个绚烂缤纷的符号世界的同时,使当代审美文化走向健康的发展之路。
  
  参考文献
  [1] 迈克.费瑟斯通著、刘精明译:《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译林出版社,2000
  [2] 马尔科姆.巴纳德,《理解视觉文化的方法》,商务印书馆,2005
  [3] 刘畅,《视觉文化时代的日常生活审美化》 ,2008
  [4] 于众,《秘书》,2001年第三期
  [5] 曲传旺,《圆形公章的来历》,《秘书》2009年11期
  [6] 孙振华,《毛泽东、格瓦纳、红旗轿车,中国符号解读》,《画刊》2008.2
  

推荐访问:审美 中国 符号 解读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