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际主义与中国软实力外交


  摘 要 需要我们研究有中国特色的软实力概念。软实力与硬实力相对,不仅指制度力量与文化力量,还包括国际认同、话语实践以及外交艺术。它在国际关系方面实质上体现了国家在国际社会化、制度化与国际合作中的地位,在外交方面往往与国际主义路线有着密切的联系。国际主义曾经为20世纪中国的大国成长做出过巨大的贡献,在今后的和平与发展进程中仍然是软实力外交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 外交战略 新国际主义 软实力 大国成长
  中图分类号:D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812(2007)02004352
  
  一、软实力的特性及其与国际主义的联系
  
  软实力与国际社会化有一定的联系。把国家力量划分为硬实力与软实力,从某种程度上是物质主义与理念主义在工具理性层面上的体现,这种体现是随着国际社会的发展而日益显性化的。在社会交往并不发达的时代,两种理念在国家力量体现方面是不平衡的,软实力往往从属于硬实力。甚至可以说,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国际政治斗争中基本上是硬实力决定斗争结果。西方学术界有时把这种时代称之为霍布斯时代。到了欧洲国际社会日趋形成并不断发展之后,国家之间的冲突与合作有了一定的规范与制度,也就有了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公共事务领域。这样,一种叫做主权原则的国际政治文化出现了。当不同的国家仍追求国家利益的同时,外交行为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国际主义,即以彰显国际共同利益的为口号或目标的国际行为,西方学界又把这个时代称为洛克时代。我们当前仍处于洛克时代或洛克时代向更高层面时代转换的时代。在洛克时代,那些能够依靠自身非物质力量的优势获得其他国家认同与尊重的国家被认为是软实力比较强大的国家。
  
  1.软实力与国际社会化的发展
  软实力研究的兴起,某种程度上是国际政治社会化大发展的产物。冷战结束以后的国际政治研究之所以形成软实力研究的热潮,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因为全球化与经济相互依赖的拓展要求各主权民族国家既要国家物质利益出发推进本国的成长,又要借助国际社会的力量来共同对付一些国际公共领域的共同危机,体现出一些国际责任与合作精神,而后者所展示的主要不是物质力量,而是精神力量、文化力量与制度力量。
  二是国际政治社会化的又一轮发展进一步增强了国家对于国际社会的依赖性以及国际社会对于国家行为的规范约束,也就增强了国家形象、国际认同以及制度创新等新指标在国家综合国力中的地位。
  三是核武器的扩散困境、世界经济的不平衡发展、环境污染与可持久发展的冲突以及石油等自然资源的开发瓶颈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宣告了物质性增长(主要指经济增长)规模与空间是有限度的,而软实力自然就成为国际竞争的突出领域。
  四是国际恐怖主义、极端民族主义等国际社会中的不和谐因素进一步刺激各国政治家与国际政治学者反思以往的外交理论与模式的缺陷,特别是对一些所谓的“领袖国家”的对外交往模式进行检讨,单边主义、军国主义、强权政治、新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的做法不得人心,有损于大国实力,而增强软实力自然映入战略视野。
  五是美国一些政治学者从美国的霸权利益出发,希望找到维护美国新霸权的力量源泉,遂把眼光从经济军事科技转向了制度与文化,一方面希望另辟蹊径,扩大美国的软实力领域;另一方面也希望在软实力领域展开一轮“软实力竞赛”,依靠美国在软实力方面上的某些优势把其他对己威胁的国家拖垮、斗倒。
  六是国际关系理论的最新发展,也为国际关系学界研究软实力提供了直接近便的理论支持。新自由制度主义以制度为本位,而社会建构主义又把文化奉为圭臬,制度与文化的力量自然成就了软实力的研究空间。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约瑟夫·奈是当前语境下软实力一词的发明者。15年前,他就从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出版了《美国一定能领导世界:美国力量属性的变迁》。时隔15年,他又进一步丰富了以前关于软实力的概念,写出了《软实力:世界政治中的制胜之道》,全面地界定了软实力的内涵,即“软实力是通过吸引而非强制的方法使他者满足自身意欲达致的目标的能力”。也就是说,软实力是一种“塑造与影响他者偏好的能力”,其力量来源是“对他者的文化吸引力、国内奉行的政治价值观念、外交政策的合法性与道义权威”,其实现的方式是吸引他者以及互相选择。[2]
  
  2.软实力较硬实力更多地与国际主义相联系
  在国际政治中,实力虽然都是在比较的意义上获得实在内容,但是,实力生成的向度是不同的:硬实力主要依靠绝对添加与自我满足为标准,而软实力主要依靠社会认同与他人尊重为标准;硬实力属于物质文明,软实力属于政治文明或精神文明;硬实力主要源于内在建设,而软实力源于国际互动;硬实力思维追求绝对的国家利益,软实力思维追求国际共同利益,或在追求这种共同利益中实现相对的国家利益;硬实力的增长路线是现实主义,而软实力的增长路线是建构主义或自由主义;硬实力发展的隐含的前提是绝对的安全观,软实力发展隐含的是前提是共同安全观;硬实力更多的与民族主义联系在一起,而软实力更多地与天下主义、世界主义或者国际主义联系在一起。
  
  一定的学术研究要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内研究。表1中的硬实力与软实力的比较,并不是将两者截然区别开来,只是把它们之间的侧重点加以突出而已。其实,两者之间有着许多的交叉特质。我们在研究软实力的时候,既要强调软实力日益显要的地位又要注意硬实力对于软实力的基础性作用,既要认识到软实力的国际主义色彩又不能忘记它的民族建设的根基,既要抓住它的国际社会建构的特点又不能抛开它对硬实力的依附性。综合起来讲,软实力有以下10个方面的特性。
  
  3.软实力的10个特性
  第一,软实力不仅指制度力量与文化力量,还应包括国际认同、话语实践以及外交艺术。我们认为,推动国家合秩序性发展的能力、发动合法性战争的能力、将世界文明内化的能力以及大国塑造自身国际形象的能力都是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我们关于软实力的界定就与约瑟夫·奈有了较大的不同。
  第二,软实力既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又有一定的依附性,它必须以硬实力为基础,并往往借助硬实力发挥作用,但它又能独立直接地发挥力量,并且对硬实力产生巨大的推进或者阻碍作用。
  第三,软实力既具有普世性也具有特殊性,但最终要体现为普世性。它必须通过一定的机制与方式与国际社会的认同进行对接,因此那种认为软实力一定要具有普世性的观点是有理由的,但我们也要重视这种软实力在展现普世性之前,特别是国际制度化与国际社会化之前的民族独特性的一面。
  第四,软实力是任何国际关系行动体都具备的力量源泉。不仅大国存在一个硬实力与软实力的问题,小国也有这个问题。一个小国虽然硬实力可能很小,其软实力可能很大。比如,梵蒂冈虽然没有多少GDP与军事力量,却对全世界的亿万人口和众多社会产生了较大的精神影响。
  第五,由于硬实力的客观物质性较强,软实力的社会建构性较强,因此不同国际关系行为体之间在硬实力上体现出较强的因果性,而在软实力上体现出较强的构成性,从而也表现出硬实力易于量化的特点以及软实力的模糊性、不确定性、非量化性的特点。

推荐访问:国际主义 中国 外交 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