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中国“精准扶贫”故事的三个着力点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dwcb/dwcb201709/dwcb20170914-1-l.jpg
  针对“精准扶贫”这一国家减贫发展战略,对外报道大多集中在具体操作以及提高收入、政府投资、基础建设等方面,选题缺乏新意和战略高度。对外报道人员需要深刻理解“精准扶贫”的新特点、新内涵,以及战略出台的社会环境与时代背景。同时,还要熟悉目前国际社会对贫困问题的解决思路和关注点,主动对接、融入国际话语体系,这样才能在话题选择、议题设置方面游刃有余。
  一、扩展话题外延:理解中国扶贫战略的深刻变化
  “精准扶贫”最抓眼球的是“精准”二字,这也是目前对外报道关注的重点,比如精准识别扶贫对象、精准安排项目、精准派驻扶贫干部等。但是,由于传统扶贫报道的惯性,“精准扶贫”的话题仍局限于领导下乡、农民收入、政府投资项目、能人强人带领、基础设施建设等。
  理解浮于表面,直接导致对外报道简单化,也大大束缚了扶贫话题的识别、选择能力。“精准扶贫”是我国总结30多年扶贫经验、根据当前国内国际形势提出的重大发展战略,经过历次文件阐述和重要会议凝聚共识,几年来已经发展成为一套完整的社会发展体系和指导理论。要做好“精准扶贫”报道,必须清楚它与以往扶贫政策的不同。只有理解了政策内在的变化,把握我国社会经济的整体形势,才能拓展话题的外延,为“传统”扶贫报道增加新的亮点和议题。
  中国减贫发展战略的根本性变化如下:
  1.扶贫目标更全面。从“精准扶贫”的总体目标(即两不愁、三保障、两确保)可以看出,扶贫不再只是温饱问题(不愁吃、不愁穿),还要发展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义务教育、保障基本医疗、保障住房),更要解决贫富差距扩大、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两确保”)①。从这一变化,我们应当注意到,不能简单地把贫穷等同于缺钱、把扶贫等同于给资金给项目。报道要有意识地把扶贫选题从经济贫困拓展到民生保障、社会公平、产业升级、区域协同发展等多个维度,融入到所有政策当中,帮助读者构建一个更为广阔的全面發展图景。
  2.扶贫主体更多元。回顾过去30多年的扶贫工作,党的领导和政府主导是成功的关键,也是很多发展中国家希望学习的重点。但“精准扶贫”同时强调发挥市场机制、调动全社会力量,并调动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②。从这一变化,我们应当注意到,新时期的扶贫工作已经具备“大扶贫”格局,即构建复合型、高效率的发展机制。因此,扶贫报道绝不能止步于政府订计划、干部跑断腿的“一元模式”③,而要特别关注市场机制下的扶贫方式创新,如金融信贷新政策、新科技与劳动力对接等,以及其他非政府主体的参与,包括非政府组织、工商界、个人等等。尤其要关注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如加强教育培训,提高竞争力,传播先进文化改变旧观念等。
  3.扶贫对象的情况更复杂。我国已经成功让6亿多人口摆脱了贫困,目前贫困人口已经减少到7000万。虽然绝对数量在下降,但目前却是我国扶贫最困难、最关键的攻坚阶段。因为这7000万人没有能够在30多年的扶贫工作中脱贫,原因复杂而多样,既有深层次的社会原因,也有偶发性的个人原因,如环境恶劣、娶亲返贫、因病致贫等。很多因素并不具有普遍性,与大众认知存在差距,容易造成误读误解。尤其是对中国情况不甚了解的外国读者。因此,对外扶贫报道需要讲好故事,但也要避免猎奇和情绪渲染;既要讲扶贫成绩,但也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大困难。报道要多解释说明,把重点放在解决问题上,不乱扣帽子,不做价值判断。
  二、找准话题切口:紧跟国际扶贫形势和舆论焦点
  在深刻理解“精准扶贫”政策的基础上,对外报道人员还要了解国际扶贫形势,熟悉西方主流舆论的关注点,把握热门话题和重大事件,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选题策划,传播我国的扶贫实践、理念和成就,为其他国家提供经验和参考,为国际社会提供公共产品。
  1.欧美等国贫困治理更侧重边缘群体。美、欧、日等发达国家虽然消除了绝对贫困,但相对贫困依然存在。比如2014年美国贫困率为14.8%,贫困人口达到历史最高点的4666万,英、德都达到16%,且呈现上升趋势④。这些贫困人口大多属于弱势、边缘群体,如移民、妇女、少数族裔、失业人口等,发达国家的贫困治理一般就是针对少数群体来完善其保障制度、增加就业和发展机会。因此,这些国家往往把减贫政策同特殊群体政策联系起来,比如在2015年9月召开的联合国首脑峰会上,奥巴马在其扶贫主题的讲话中就刻意阐述性别歧视问题;而《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在报道习近平主席的峰会演讲时,在他演讲提到的一系列问题中,唯独将妇女问题提出来并做出正面报道。可见,对外扶贫报道要有意识地关注妇女儿童、少数民族等特殊群体的情况,这更容易引起关注和共鸣。
  2.扶贫与环境等可持续发展议题的联系愈加密切。在气候变化和生态持续恶化的大背景下,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各国共识。而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不发达国家和贫困人口是环境恶化的最直接受害者,他们受制于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而无法脱贫、甚至返贫。2015年,联合国全体成员国通过了“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这一以“可持续发展”命名的全球发展纲要,提出的首要目标就是消除贫困。也就是说,要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必须消除贫困;而要消除贫困,必须使用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因此,我们在对外报道中,要特别注重挖掘“绿色发展”对精准扶贫工作的引领和作用,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同时,由于中国近年来在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和关注,我们应当有意识地从扶贫角度对这些领域的议题做出解读,比如由我国提出的绿色金融、绿色基建等,提高扶贫议题的国际可见度。
  3.国际舆论关注中国的对外援助,但对中国经验鲜少报道。近年来,发达国家陷于经济停滞、气候变化、安全等问题中分身乏术,更凸显中国在设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免除最不发达国家债务和提供减贫、农业、医疗、教育等项目支持方面的巨大贡献。对于中国积极投身对外援助,国际舆论始终关注,但关注点却一直在“钱”而非“道”——不断要求中国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却无视中国的国家治理经验,对改革国际治理体系的合理要求置之不理。因此,对外报道中国的国际援助,不能只是通篇“项目”,满眼“数据”,更要立足国家战略和国际局势,积极报道中国的治理经验和实践。这有助于提高中国方案的曝光度,为国际社会提供公共产品。

推荐访问:着力点 精准 扶贫 中国 讲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