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构建和谐社会视角看政治文化创新


  摘要:从构建和谐社会视角看,政治系统必须自觉推进政治文化创新:把社会公正作为政治系统的核心价值,提升自己的价值判断力和选择力,着力培育公共精神,不断培育理性的公民文化,积极推进政治社会化的进程,主动吸纳借鉴世界政治发展中的先进政治文化资源,发挥政治文化的社会凝聚和整合功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舆论氛围。
  关键词:和谐社会;文化多样化;政治文化建设;政治整合
  中图分类号:D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5X(2007)05—0118—02
  
  一、文化与政治文化
  
  一般地说,文化是人类共同享有的全部社会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综合。文化的力量渗透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可以说,社会系统的一切活动都不可避免地打上文化的烙印,无论是器物的生产、制度的设计还是价值的选择,本身都是文化的特有形式。任何—个社会如果没有文化力量的支撑,就不可能有效地整合社会资源,塑造社会秩序,实现自身的长治久安。
  政治文化作为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一般是指公民的政治心理取向,是公民对政治系统的一种认知、情感和评价模式。一般认为,学术界关于政治文化的研究,最早起源于美国的政治学家阿尔蒙德,1956年他在美国的《政治学杂志》上发表的文章,首次使用政治文化这个概念。后来,阿尔蒙德与维巴合著的《政治文化》一书,成为政治文化研究的经典性著作。按照阿尔蒙德的定义,“政治文化就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时期所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政治信仰和政治情感,它是由本民族的历史和当代的社会政治经济活动的进程所促成的”。
  从政治文化的定义中,我们可以得知,政治文化是政治系统的“混凝剂”,它渗透于政治系统的各个方面,是政治系统能够保持其一致性和凝聚力的深层次要素。政治文化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人们行为模式的选择,所以说,政治文化是政治秩序得以孕育、持久和连续的根基。
  
  二、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创新的基本思路
  
  (一)把社会公正作为政治系统的核心价值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实现社会公正,社会公正是和谐社会的基石和本质特点。在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凝聚必须围绕着社会公正和公共福利展开。所谓社会公正就是政治系统对其所包含的所有社会群体的生存和福利所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实践证明,一个没有公正的社会,是不可能实现长治久安的。经济增长不能自动地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并带来社会持续的和谐与稳定。随着中国社会利益分化的加剧,社会动荡因素的根源越来越表现为社会利益分配的严重失衡和公共福利供给的严重缺失。如果社会公正和公共福利不能成为继续推进改革和转型的前提条件,那么利益受损阶层的愤怒与不满、失望和失落最终将转化为对政治系统的冷漠、疏离,甚至对抗,削弱社会对国家的认同,破坏国家存在的民意基础。把社会公正作为政治系统的核心价值,就意味着政府必须加强自身能力的建设,而转型期政府能力的建设不是国家压迫性能力的强化,而应当是国家保护性能力的提升,应当是政府治理贫困能力、平衡多元利益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的全面提高。发展是硬道理,社会公正也是硬道理。市场经济不等于市场社会,市场运行的逻辑是追求活力和效率,但市场竞争在带来活力和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人们之间利益的分化和资源占有的不平衡,因此,政治发展必须高扬社会公正的旗帜,把社会公正作为政治文明建设的首要价值取向。
  转型时期政府社会公正的调剂能力应主要表现在对社会利益受损阶层的利益关怀和利益补偿上。在这方面,英国著名的福利经济学家卡尔多认为,任何一个社会变革,都要受以下的测验,即对因变革而利益受损的阶层,改革能带来多少最低货币的补偿,改革受益者愿意让出多少钱而不放弃自己的既得利益。这就是说,任何改革,只有实现了“卡尔多改进”,才是合意的、公正的改革。当代中国,社会利益急剧分化,贫富差距不断扩大,一个以贫困农民、农民工、下岗工人和待业者构成的社会弱势群体正在形成。面对这种情况,政府必须完善社会公共保障体系,加大对社会贫困群体的支持力度,使他们能够分享改革发展带来的经济成果,享受基本的权益和基本的尊严,只有这样,才能消解他们因利益受损所滋生的利益剥夺感,强化社会认同。“如果政治体系合理分配物质资源,就会赢得人们对政治体系的认同和支持,使物质资源间接地转化为支持政治体制的政治资源,从而实现社会稳定。”
  
  (二)培育理性的公民文化
  我们在传承传统政治文化时,应有理性的、科学的态度,弃其糟粕,汲其精华,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中国受几千年封建主义的影响,社会心理依附型的色彩更浓。在发展民主政治、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要尽力培育参与型的政治文化。参与型政治文化,就是社会成员对整体的制度、对政治制度的输入部分和输出部分均表现出明确的取向。同时,个人在政体中倾向于一种自我活动者的角色;个人对这种角色的情感取向和评价取向,可能接受也可能反对。和谐社会的构筑离不开国家与社会之间建设性的互动。理性的公民文化是公民社会所蕴涵的法治、理性、合作、参与精神的体现。现代社会的健康运行和公共生活离不开合作,只有合作,才能双赢,不合作只能带来公共产品的缺失。同时,理性的合作也离不开法治、规则的支撑,没有法治,就没有秩序,就没有社会共同体的存续。因此,培育理性的公民文化是构建人类生活共同体的基本要件。
  培育理性的公民文化需要成熟的公共空间。现代政治系统的有序运行,需要一个组织化社会的健康发育,不同的利益群体通过阶级、行业和职业或其他特征组织起来,在国家和公民个人之间建立一个中介和桥梁,从而将松散的、消极的、为“集体无意识”所控制的个人,变成一种积极的、自为的凝聚力量,这个公共空间不是要取代国家,而是在新的经济格局下对社会进行理性的重组。公共空间是一个培育公共精神、公共道德的主渠道,公民只有在组织化的社会生活中,才能学会包容与妥协,掌握利益博弈的基本规则,促进个体、社会与政治系统之间的良性互动。从这个意义上说,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政府权力逐步从微观领域淡出,培育社会公共空间,提升社会自我建设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就日益成为当代中国培育公共精神、实现社会政治稳定的一个现实课题。
  
  (三)积极推进政治社会化的进程
  从政治文化的角度来看,公民对政治系统的态度一般有三种情况:认同、冷漠和对抗。政治系统总是渴望强化公民的认同意识,减少冷漠和对抗意识。公民对政治系统的认同,需要以一定的政治知识、政治态度和政治情感作基础,而政治知识、政治情感和政治态度的获得是一个长期学习和积累的过程。所谓政治社会化就是公民获得政治知识、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和塑造政治价值的过程,也是政治系统传播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过程。政治社会化是政治体系塑造政治秩序、实现政治稳定的一个重要工具。“每个政治体系都有某些执行政

推荐访问:视角 构建和谐社会 政治 创新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