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渡赤水战役在中国革命中的历史地位再思考


  [摘 要]四渡赤水战役在军事上挽救保存了党和红军的核心骨干力量,开启了毛泽东军事思想战无不胜的先河,为夺取万里长征伟大胜利、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伟大胜利、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关键词]四渡赤水;历史地位;再认识
  [中图分类号] D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6)10-0013-03
  长征途中,作为遵义会议之后毛泽东重新回到党和红军领导岗位后所指挥的第一个战役——四渡赤水战役,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的地位应该怎样认识呢?《辞海》的表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红军长征在川黔滇边的赤水河流域,同国民党军进行的运动战战役……(四渡赤水战役)摆脱数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粉碎蒋介石围歼红军的计划,夺取了战略转移中的主动权。”360百科、百度百科、搜狗百科等主流网站的评价是,“红军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笔者认为,上述定位并没有真正揭示出四渡赤水战役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应有的地位。我们应该站在中国革命历史的高度对四渡赤水战役进行再认识、再思考。
  一、四渡赤水战役的胜利,
  保存和形成了中国革命的核心力量
  在长征史上,四渡赤水战役以其独有的魅力,吸引着人们。从四渡赤水战役中,走出来了毛泽东、邓小平两代共和国领导核心;周恩来这位人人敬仰的开国总理;毛泽东、刘少奇、杨尚昆三任国家主席;党的七大五常委中的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四大常委;党的八大七常委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林彪、邓小平的全部;彭德怀、林彪、叶剑英、耿彪、张爱萍五任国防部长;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聂荣臻、罗荣桓、叶剑英七大开国元帅;陈云、董必武、林伯渠、胡耀邦等开国元勋。同时,经历了四渡赤水战役血火烽烟考验的开国将军528名,包括开国大将6位,占比60%;开国上将31位,占比54.4%;开国中将99位,占比55.9%;开国少将392名,占比28.8%。这在古今中外是史无前例的。正是从四渡赤水战役中走出来的开国将帅,构成了人民军队的中坚力量。在抗日战争中,首战平型关,威名天下扬,模范的晋察冀根据地,坚强的山东抗日区,新四军中战斗力最强的第三师黄克诚部;解放战争中的五大战略区,西北彭德怀、张宗逊,中原刘伯承、邓小平,东北林彪、罗荣桓,华北聂荣臻,四个战略区的核心领导人全部参加过四渡赤水战役。就是这样一大批从四渡赤水战役中走出来的开国将帅,在毛泽东等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下,取得了打败日本侵略者、推翻蒋家王朝、建立新中国的伟大历史胜利。
  二、四渡赤水战役,
  巩固了毛泽东在党和人民军队中的领导地位
  四渡赤水战役,是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在万分危急形势下的绝地求生之举,是中国共产党人从思维到行动都实事求是地灵活运用作战条件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夺取战争胜利的路线方针、战略战术、英勇奋斗的典范之作。
  毛泽东在“四渡赤水,抢渡金沙”的战略大机动中,以其出色的战争指导艺术,将濒于覆灭边缘的中央红军从危境中挽救出来,使一次本属被动败走的“逃跑”,变成了一次堪为今古奇观极具主动色彩的战略大机动,战胜了力量强大气势逼人的对手,为毛泽东最终成为全党全军衷心拥戴的领袖人物,奠定了厚重的基础。正是在四渡赤水战役中,完成了两个重要的转变,一是在中央红军内部和党中央内部,完成了军事指挥权从“左”倾冒险主义和“左”倾教条主义者手中,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手中的转变;二是完成了战场主动权从国民党军队手中到中央红军手中的转变。正是因为四渡赤水战役的胜利,巩固了毛泽东在党和人民军队中的领导地位。
  三、四渡赤水战役这一“得意之笔”,
  在毛泽东军事思想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精髓,就是实事求是地研究和指导战争。其基本精神,就是一切从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出发,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有什么枪打什么仗,对什么敌人打什么仗,在什么时间地点打什么时间地点的仗;灵活机动,不拘一格,扬长避短,力争主动,利用矛盾,各个击破;进攻时反对冒险主义、防御时反对保守主义,退却时反对逃跑主义,有效地达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战争目的。
  在四渡赤水战役长达111天的艰苦转战中,无论是青冈坡之战及其一渡赤水避敌锋芒,还是二渡赤水转战遵义、三渡赤水隐蔽川南、四渡赤水飞兵金沙,把消灭敌人和保存自己都发挥到了极致,写就了“毛主席用兵真如神”的经典篇章,体现着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精髓和基本精神。“是在十分艰难曲折的斗争环境下所取得的辉煌胜利,是中央红军在长征中最惊心动魄、最精彩的军事行动,是红军战争史上的奇观,是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典范,是毛泽东军事生涯中的‘得意之笔’。”
  四、四渡赤水战役,
  开启了毛泽东军事思想战无不胜的先河
  四渡赤水战役,是中国革命历史上一次胜利的关键之战、生死之战。是毛泽东心目中超过辽沈、淮海、平津震惊世界的三大战役的“最得意之笔”,是继遵义会议在政治上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之后,在军事上挽救保存了党和红军的核心骨干力量,开启了毛泽东军事思想战无不胜的先河。在长达111天的艰难转战中,3万多极度疲惫、无后方支持的中央红军,在与国民党围追堵截的40万大军兵力对比超过1:13的极端劣势情况下,克服了重重困难,转战了1万多里,大大小小战斗打了40多场,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巧妙地穿插于敌人重兵集团之间,调动和迷惑敌人,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彻底粉碎了蒋介石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狂妄计划,牢牢地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用战争的实践验证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科学性,成为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范例。
  正是因为四渡赤水战役的胜利,保存了党和红军的核心骨干力量,奠定了红军长征胜利的基础,同时也奠定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基础。在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中,经历了当年长征和四渡赤水战役战火烽烟考验的红军将士,多数已经成为了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各部门、各大战略区及人民军队从各战略集团到各军和纵队、各师旅及团级作战单位的领导人,承担着从高层决策到具体执行各个关键层面和主要环节的工作任务。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核心骨干力量的领导,人民军队才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从根本上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奠定了胜利基础。

推荐访问:战役 中国革命 地位 思考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