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现象与微观阅读窗口


  2008年9月,一场源于美国次贷危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袭击全球。美林公司、雷曼兄弟、美国国际集团等一批美国金融巨头面临破产或被收购的困境。
  这是一场不亚于1929年经济危机的现代经济危机。中国政府与企业如何应对、我国实体经济能否独善其身,政府高度关注。国民神经紧绷,各大媒体的相关报道铺天盖地。一时间。一场围绕金融危机的新闻遭遇战,骤然打响。
  林林总总的新闻报道中,今年1月30日至2月4日,湖北日报在一版显著位置推出的以《“草根”御寒竟风流——十堰民营业主危机应对智慧》为主题的5篇系列报道,因其鲜明的特色而独树一帜。引起各界广泛关注。不少读者致电、致函编辑部表示赞赏。2月17日,中宣部新闻局第91期新闻阅评。对这组系列报道给予充分肯定。
  回顾这组报道的采写过程,笔者认为。之所以引起一定反响,最终获得业内外的认可。根本的原因在于开启创造性思维,践行新闻规律,为宏观经济报道打开了一个微观可亲的阅读窗口。
  
  一、调动逆向思维。赋予独特视角
  
  如何报道国际金融危机,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在这组报道推出之前,金融危机已爆发4个多月,有关报道依事件发展的进程。步步跟进。绵绵不绝,呈现出“流水”态势。关于其成因与影响,报道由远到近;关于应对措施,报道自上而下。换句话说,新闻报道的“高地”已被“占领”。最易表述的角度已被采用。作为后进式报道,如何后发制人,出奇制胜,是一个难题。
  在策划这组报道前,作者大胆运用逆向思维,决定反其道而行之:“高地”被“占领”,力求“洼地”起跳;宏观面难以出新,力求在微观层面取胜。
  确定了这一基调,作者眼光向下,选择报道基点和样本。具体操作办法是:锁定一个地域。瞄准一个群体,选择一个故事,展现一种智慧。《“草根”御寒竞风流》的主题和报道取向,便在这样的思维运作下,顺理成章,悄然生成。
  报道基点和样本的独特性,决定了报道视角的独特性。正如中宣部新闻局新闻阅评所评价:“每篇讲述一个特色人物的特色故事。展示一种应对危机的独到方略”;“报道视角独特,拓展了党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报道的宽度。”
  
  二、运用超前思维。彰显理性价值
  
  金融危机波及范围逐步扩大。对实体经济影响不断加深。受众关注的重点由认知向行动转变、由观望向应对转变。但是,“应对”绝不是大话套话,绝不能停留在报纸文件上;应对,也不仅仅是政府的事。
  作为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企业,他们的处境如何?政府救市之举出台后,他们如何响应?面对市场变局,他们如何应对?一些企业的应对智慧,能给同行什么样的启迪?读者最为关注的这些问题。也是作者必须思考的,更是报道必须回答的。
  只有回答了这些问题。报道才能赢得读者,才能体现自身的传播价值。因此,在策划、采写这组报道时。作者始终坚持向“前”看。用超前的思维来反映企业的创新。用超前的思维来提炼应对的智慧,尽量使报道之“点”,散发出“面”的魅力,使报道之“事”,展现出“理”的精彩。
  因此,这组报道在开篇便以“编者按”的形式,开宗明义,揭示出这种追求。“近期,记者走访十堰发现。一些民营业主面对危机眼光独到,进退得法,其灵活对策、经营智慧令人大受启迪。这股涌动在民间的草根力量不可忽视!”
  在接下来具体的5篇报道中,每篇报道都以点评的方式画龙点睛,给人无尽的回味与启迪。如在首篇报道石化企业郧西海天时,点评道:他花谢时我独放,说白了就是不赶“热场”赶“冷场”。市场情况好时一哄而上。危险;别人下马我上马,高风险中藏机遇。谢守军的这种生存智慧,绝!
  又如,在报道杨军和他的炸药企业时,这样评价:当危机击中软肋时,亡羊补牢是第一步。当危机展现生机时,敏感把握又是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如何化危机为转机?杨军至少为我们提供了如前两点启迪。
  在报道食品企业顺溪公司时,点评是:单打独斗举步维艰,联合发展笑对危机。眼前的金融危机,使部分中小企业深陷资金困局,怎么办?顺溪公司“抱团取暖”的智慧之举,可学可鉴。
  因此,对于这组报道。中宣部新闻局在新闻阅评中做出了公允的评价:“应对危机。各行各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组报道分别选取了石化、炸药、豆制品、绿松石行业和工业园区等五类典型加以报道。其产业的代表性、智慧的适应性强,具有较强吸引力和说服力。”
  
  三、启动发散思维。丰富表现手法
  
  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表现手法,是这组报道的显著特色之一。特色的形成,与在策划过程的发散性思维运用密不可分。
  报纸的报道自然以文字为主,但使用什么样的文字、什么样的行文方式表述?是不是仅使用文字?在整个报道的策划、采写过程中,记者尽量摆脱传统思维的束缚,尽全力开拓多元化的表现方式,最终,形成了“故事+点评+漫画”的报道特色。
  为了增强报道的可读性,作者在采写中确立了这样几条原则:一是讲述特色人物的特色故事,二是以民间语言展现民间智慧。这样的原则,使得这组报道文字生动,琅琅上口,通篇简炼可读,丝毫不觉累赘。
  段落跳跃性强。这组报道每篇不过七八百字,为了增强故事性,大量采用了短句子。小段落,每段只有两三句话,有的甚至只有一句。如《别却柳暗寻花明》一文中“令人惊喜的消息还在后面”一句单独成段,巧妙地把文中前部分杨军认识危机和后部分应对危机联系起来。这类语言的运用。很像书法中留白,给读者留下了赏析的空间,进一步增强了文趣。
  标题意境美。为了追求连续报道的整体效应。标题统一采用七字题,且每个标题均采用了具象比喻,营造出韵律美与意境美,如他花谢时我独放、别却柳暗寻花明、抱团取暖见朝阳、顶着寒风觅春色、调转船头天地阔。连缀起来,不是诗,胜似诗。
  口语形象生动。如在首篇报道《他花谢时我独放》中,有这样的句子:“企业经营遇麻烦就像人患感冒,感冒了你能倒下?必须挺住!”“危难时刻,不能冷了下家(买方),也不能冷了上家(卖方),这样才能培育自己的信誉。”
  文后,三言两语式的点评,切中要害,既提升了报道的思想含量。也增强了报道的理趣。同时。每篇稿件都配有各具特色的漫画,图文并茂。能一下子抓住受众的“眼球”。
  总而言之,这组报道。作者大胆运用创造性思维,逆向取材。寓事于理。文图并茂,变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鲜活,为受众打开了一扇通向宏观主题报道的阅读窗口。作者的上述努力。既是一次思维活动的旅行。更是新闻规律的一次良好实践。

推荐访问:微观 宏观经济 现象 窗口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