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穿内联,培养发散思维,思古虑今,体味文学之美】发散思维的特点

  【摘要】立足课堂,串联有相关性的诗歌或文章,深入挖掘,从而开拓学生视野,扩大其见识,让其体会高一语文教材的“明月之思”、“秋天之美”,并给学生一个“也说爱情”、“知人论世”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深化其思想内涵。�
  【关键词】培养;发散思维
  刘勰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1]是的,文章如此,才能显示其视野的开阔,见识的博广。我想这应该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思维发散。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立足于短短的几十分钟,在小小的语文课堂上,让学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呢?�
   新课改后的高一语文教材选编给了我这样一个启示:外穿内联,培养发散思维;思古虑今,体味文学之美。高一学生语文最大的问题是见识少,认识简单,思维狭窄,因此,如果把教材选文本身有机结合,也许会使这些问题得到改观。�
  1. 明月之思 高一的四册必修教材中涉及到明月的诗文极多,而《短歌行》、《赤壁赋》、《荷塘月色》三篇干脆以月起兴,借月抒情,从而引发了古人今者太多的明月情思。月是所有中国人心中挥之不去的一个物象,更是中国文人的诗文中少不了的一个意象。那么大家都接触过哪些写月的诗文呢?这一问题一经提出, 就引发了学生们的极大兴趣。他们开始热烈的讨论。从《诗经》中的《陈风•月出》,到唐诗宋词里的写月诗,到当今乐坛上周杰伦的歌词,凤凰传奇的《月亮之上》等等,讨论的不亦乐乎。把这些具有相联性的课文放在一起,寻找相似性,就做到了学生的“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这不就是在培养发散思维吗?如果此时你再追问一句:月亮在文人的笔下,都有什么内涵呢?学生一定会陷入沉思,把相似的诗文进行比较归类,从而形成一些结论性的认识。�
  2. 秋天之美 《故都得秋》《沁园春 长沙》《登高》《秋兴八首(其一)》这几篇均为写秋之作。既有悲秋之情,又有秋天的乐观豪迈之情。秋,引发了文人们丰富的联想,宗璞的散文《报秋》就已经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有哪些文章让大家感动?这一问,顿时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又有话可说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2],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3],李清照的“红藕香残玉簟秋”[4],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5],欧阳修的《秋声赋》,甚至周杰伦的《菊花台》,都成了他们的话题。学生不是不会思考与联想,只是缺少点燃思考与联想的引线,老师正是这根引线,只有触动它,点燃它,它才会噼噼啪啪的爆出明亮的火花。�
  3. 也说爱情 爱情是一个亘古不老的话题,处于青春年少的高一学生对此分外的敏感。高一的语文教材中也没有避讳这一点。《孔雀东南飞》刘兰芝与焦仲卿的爱情悲剧让人扼腕叹息,悲痛不已。《林黛玉进贾府》把学生引入了宝黛的爱情世界,为之感伤落泪,并控诉家长制的冷酷无情。爱情,是高中生的禁地,但是教师必须得说。所以,这两个作品的对比与串联是很有必要的。家长制的控制是从古至今爱情必不可少的伴生物。从牛郎织牛到董永七仙女,从梁山伯祝英台到张生崔莺莺,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里,悲剧太多。而陆游和唐婉的爱情悲剧更是在提醒我们,爱情与家长的纠纷是一定要解决的矛盾,不能逃避。这不就是在告诉孩子们,请慎入“爱情”吗?李清照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样的爱情才会既有幸福的缱绻悠悠,又有离情的凄恻依依。所以,有家长祝福的爱情才幸福。�
  4. 论世知人 戴望舒的《雨巷》,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郁达夫的《故都的秋》,陆蠡的《囚绿记》这几篇课文都是低沉感伤之作。为什么这些大男人都那么的多愁善感?把这些作者的生活时代做一个比较,会发现他们都生活在动荡不安的年代。中国的文人自小接受传统的儒家教育,以天下为己任,“国家兴亡,匹夫有责[6]”。因此就不难理解这些文人情感抑郁的缘由。也只有引导至此,高一的学生们才会懂得知人论世的道理,也才会明白《离骚》中屈原的忧愤,《归园田居》中陶渊明的避世,《琵琶行》中白居易的哀伤。�
  高中语文新教材是新课改精神集中体现,高中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到,要注重学生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未来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我就在教学中有意开展了以上的实践。我想,在各科目都在抢夺学生的有限时间,高中各科目中语文又处于弱势地位的严酷现实面前,只有充分利用课本这个平台,立足于语文课堂,让学生通古博今,开阔视野,扩大见识,才能让语文挣得“做人的地位”。
  
  �
  参考文献�
  [1] 刘勰《文心雕龙》�
  [2] 陶渊明《饮酒•其五》�
  [3] 柳永《雨霖铃》�
  [4] 李清照《一剪梅》�
  [5] 杜牧《山行》�
  [6] 顾炎武《日知录.正始》
  ��收稿日期:2011-11-07�
  

推荐访问:思古 内联 发散 外穿内联 培养发散思维 思古虑今 体味文学之美 培养发散思维思古虑今 外穿内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