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思维 [点燃学生思维的火把,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须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达到了这个“最终目的”,学生的能力也就形成了,这种能力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中,要点燃学生思维的火把,必须实施创造性教育。
  1 引导学生“举一反三”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如何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这正是日常教学工作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不断对知识进行总结、归纳,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加以分析、综合,概括出最基本的要领和系统的知识,得出新的规律。让学生从一类事情类推而知许多事情。如在教学欧阳修的《卖油翁》一文时,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为什么油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在整体感知课文以后,多数学生想到了“熟能生巧”这一成语,这是“举一”;接着我进一步问:“这个道理还运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哪些方面?”让学生发表看法,这是“反三”。由此引导学生理解“熟能生巧”中的“巧”关键来自“熟”,学生创造性理解文章的思路也就被打开了。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举一”,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反三”。只有做到这一点,学生思维的创造力才能得到极大的发挥,才能点燃学生心灵的火把,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2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爱因斯坦强调:“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答案更为重要,解答可能仅是数学或实验技能问题,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考虑老问题,则要求创造性想象,而用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优秀作品为孩子们的成长提供了足够的阳光、空气和水分。《海的女儿》能帮助青少年看到人性的善良;《皇帝的新装》能教给孩子们诚实;《小桔灯》让孩子们感受到了浓浓的爱……在阅读教学中,我注重强化问题意识,让学生自由探讨,积极思维,大胆提出问题,揭示问题。如学习了《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后,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愚公精神在今天还有没有现实意义?”这的确是一个疑点问题。学生能挖掘出来,确属难能可贵。我先引导学生讨论其思想意义: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持之以恒的道理。最后我引导学生归纳其现实意义:故事中塑造的愚公形象所代表的愚公精神,已经成为千百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在前进道路上克服困难的力量源泉。我们今天学习的就是愚公这种感天地、泣鬼神的挖山不止的精神。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我们更要弘扬“愚公移山”精神。
   正是由于在教学中我注意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学生才提出了许多类似的富有创造力的高层次的问题,学生的创造力也就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学则须疑”,这的确是做学问的硬道理。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为这些善于质疑的学生打开一把保护伞,不要让他们面临霜冻。这样疑问之花才会开得更艳,学生心灵的火把才会被点燃,才能激发起学生创新的欲望。
  3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大艺术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是到处存在的。”一个细心观察周围一切的人,他会时时处处对生活作出评析。
   在指导学生写《心愿》一文时,我读了自己的下水文。文章的结尾是:“其实,社会上许许多多的人像母亲一样,吃了没文化的亏。希望子女多学点文化知识,学有所成,这不仅仅是母亲的心愿,也是天下为人父母者的共同心愿。”指导写作时,我点拨这篇文章的结尾由“母亲的心愿升华到天下为人父母者的共同心愿”,采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学生王建芹写作时仿写了这个结尾,“希望游子台湾回归祖国母亲的怀抱,这不仅仅是我一个人的心愿,也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这是何等崇高的境界啊!
   应当说,上面这些例子中的学生生活并没有什么奇异之处,但他们却能想人所未想,言人所欲言,这都得益于我平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引导学生经常创新。总之,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注重从多个角度来实施创造性教育,就会“润物细无声”地教育学生,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推荐访问:火把 激发学生 点燃 点燃学生思维的火把 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点燃学生思维的火把 点燃学生创新的火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