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散性思维在初中生物课堂上的应用】初中生物课本人教版pdf

  摘 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发散性思维的含义,在初中生物课堂上应用发散思维的重要意义。之后,文章对发散性思维在初中生物课堂上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包括:基于现有知识深入引申和发挥,培养学生思维的宽度;大力开展解题思路的发掘创新,塑造学生思维的深度;充分关注课堂知识的整合拓展,延伸学生思维的广度。
  关键词:发散性思维;初中生物;应用;分析
  1 引言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寻找多种答案,最终使问题获得有效解决一种思维方法。生物是初中阶段丰富学生对自然界的认识、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素养基础的重要学科,但长期以来,生物教学中过多的关注的是学生成绩的提高,是一种典型的应试教育思想。而新时期,素质教育的理念要求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探索问题,具备创新意识,逐步形成自己发学习的意识和科学的思维能力。发散思维是科学思维中一种重要的类型,具体而言,发散性思维的核心还是在于一种求异的思维,要抛开传统解题和思考问题思路的束缚,通过对所面对的材料,通过科学的整理,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着手分析,使原有知识能够与现在知识串联起来,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最终达到提高学习能力,锻炼拓展思维的效果[1]。本文拟通过对初中生物课堂中发散性思维的运用进行分析,促进生物教学理念的转变,提高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形成,构建新时期高效生物课堂。
  2发散性思维在初中生物课堂上的应用分析
  2.1基于现有知识深入引申和发挥,培养学生思维的宽度
  基于现有知识深入引申和发挥就是围绕一个问题举出多种可能相关的因素,通过这些因素之间的内在和表象联系丰富学生的思维宽度,是学生的视野变的开阔。比如学习“细菌和真菌的区别”时,除了学习微观上的差别比如:细菌体内没有成形细胞核,而真菌细胞内有真正的细胞核,孢子生殖。另外教师还可以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学生经常能够见到的、摸到的、听到的一些关于细菌和真菌的区别,这些宏观上的反映有时对于学生形成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思维方式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让学生可以在学习中找到载体,更加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发散思维[2]。比如有的学生家里种植西瓜、草莓,而这些植物都是不能连作的,因为连作后会严重影响下茬作物的产量。因为连作会促进包括“尖孢镰刀菌”在内的一系列真菌累积,进而使植物换上“枯萎病”;又如大白菜有时会患上一种“软腐病”,而且感病后植物组织粘稠湿腐,成烂泥状,有恶臭味,病斑向上、下、左、右扩展蔓延,造成茎基和根、叶柄腐烂。因为这是一种 “欧氏杆菌属”的细菌侵染引起的,细菌侵然后会分解植物的细胞壁,分解后产生大量的脱落酸,恶臭味主要来自脱落酸,而细胞壁被分解后自然就会产生植物组织粘稠湿腐,成烂泥状。通过这些生动的例子,使学生养成对学到的知识充分发挥和引申的习惯,慢慢的丰富了知识。
  2.2 大力开展解题思路的发掘创新,塑造学生思维的深度
  选择一些合适的练习题进行训练,不断培养学生解题思路的创新,可以最大程度上纵横发散,使知识串联起来,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一个好方法[3]。比如学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把学生带进大自然中,让学生亲自观察不同类型绿色植物的异同,比如一年生和多年生、木本与草本植物之间的异同;有限花序和无限花序植物的开花异同;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的区别等等。然后让学生通过观察结合学到的理论知识,从课本之外的角度阐明这些植物之间还有哪些区别和相同之处,这些异同之处又对进一步深入探究这些植物起到什么样的启发作用。又如缺乏维生素A会引起夜盲症、缺乏维生素D会引起骨质疏松症,那么这些现象与内在之间到底是什么样的联系,缺乏到什么程度会患病呢?当然学生不一定要搞清楚,但是我们的目的在于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过程让学生形成深挖知识,善于思考的习惯,进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宽度。
  2.3 充分关注课堂知识的整合拓展,延伸学生思维的广度
  思维广度,是发散思维构成的一种要素,思维具备了一定的广度,才能形成足够强的发散能力。因此,思维广度是思维对知识的一种整合能力和延伸能力,也即思维通过对事物的联系方式和相互作用的认知,表现为一种见微知著、见局部知整体,见个别知全貌,见过去知未来,见已知洞悉未知的能力。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思维广度的途径有很多,比如学习“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时,很多教师都会讲糖类的转化,包括淀粉通过唾液变成麦芽糖这个过程。然后再学习“食物的消化”时,让学生在下次吃饭时,注意吃馒头快速的吃与细嚼慢咽之间感受味道的区别,并把感受记录下来,让大家把这两个知识点联系起来,看这其中的奥妙是什么[4];又如学习“人类活动对生物的影响”时,一般教师都会讲空气污染会形成酸雨、水污染会破坏水域生态系统,而且严重的水体污染甚至会引起水生动物的变异。到后面又会学到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延伸这两种知识的本质,看看一些地方水生生物的特殊变化与水体的严重污染之间有什么必然关系,可以让学生课下自行查阅资料,然后分小组举例汇报。通过这样的手段让学生学习知识的时候都能够前后融会贯通,前后互为依托的学习,慢慢的学生就会产生兴趣,进而产生自主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思维的广度也会逐步的被延伸和拓展,这堆学生发散思维的形成大有裨益。
  3 结语
  总之,发散初中生物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智能的养成,推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关注生物课堂的特点,充分发挥其实践环节的利用,使学生能在理论与实践中体会学习生物课程的乐趣,进而不断的提高其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也是对生物学科本身价值的进一步体现,对教师自身能力的提高也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 罗洪江. 生物教学中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24(4).
  [2] 钟福仁. 新课程背景下高巾生物教学申的发散性思维培养[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8(6).
  [3] 朱正佐. 生物教学中发散性思维的培养[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20).
  [4] 黄 慧. 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J].成功(教育),2010(10).
  

推荐访问:发散 思维 初中生物 发散性思维在初中生物课堂上的应用 发散性思维在新闻中的应用 生活中的发散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