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普契尼歌剧女高音咏叹调的特点] 花腔女高音咏叹调

  摘要:随着大家对歌剧咏叹调的深入了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并喜欢上了歌剧咏叹调。本文主要研究著名歌剧作曲家普契尼的经典女高音歌剧咏叹调的特点。  关键词:普契尼歌剧 音乐特点 女高音咏叹调
  普契尼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继威尔第之后意大利最著名的歌剧作曲家。他的一生虽然只创作了12部歌剧,但均为经典之作。普契尼的女高音咏叹调以抒情、含蓄见长,他在描写人物性格和推动人物情感上采用了丰富多样、戏剧性更强、感情更细腻的音乐,而且音乐的结构也灵活多变,这就给演唱者在技术和作品表现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能够使演唱者在歌唱过程中灵活自如地展现普契尼的音乐风格,我们就应该对普契尼女高音咏叹调的特点加以研究,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更好,更真实的体现作曲家的思想和意图。
  普契尼女高音咏叹调的特点归纳起来有一下几点:
  1.大多是带有悲剧色彩的小人物
  普契尼擅长写悲剧式的歌剧。在他的歌剧中,几乎都是普通的、微不足道的小人物的悲剧。并且在咏叹调中大多都反映了女主人公的绝望和迷茫。我们从一些女高音咏叹调的名字上就可以看出。例如,歌剧《玛侬·莱斯科》中玛侬的咏叹调“孤独,我堕落,被人抛弃”,就体现了悲剧色彩,表现了玛侬被人抛弃后痛苦、失落的感受。
  我们在演唱悲剧色彩的女高音咏叹调之前,一定要深刻地了解普契尼咏叹调的风格特点,用一种发自内心的,符合角色身份的悲伤情感来歌唱。当然悲伤之后,还会有情感上的爆发,也要注意这些细微的差别,在演唱中讲究循序渐进的方式。同时,这些小人物角色因为来源于丰富的现实生活,所以角色性格更加鲜活生动,栩栩如生,观众也更容易在心理上去很自然地接受她们。
  2.管弦乐队的大力烘托
  在普契尼的咏叹调中,不但注重人声的重要性,而且还用管弦乐队对人声加以烘托,这样既提高了乐队表达剧情和人物心理、性格的作用,而且管弦乐色彩也非常的丰富。普契尼在他后期创作的咏叹调中还吸收了许多现代音乐的语言因素,使得乐队和人声融为一体,互相映衬,对人声的表现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蝴蝶夫人》中巧巧桑的咏叹调“晴朗的一天”里,乐队就发挥了交响性伴奏功能,很好的衬托了人声,并且利用乐队的交响性把欢快的曲调和嘈杂的混响结合在一起有效地增加了戏剧的感染力。在《艺术家的生涯》中咪咪的咏叹调“人们叫我咪咪”的伴奏手法上,一些近乎印象主义的大胆创新与细腻的和声手法相辅相成,使得乐队伴奏在全曲中的烘托作用展现的近乎完美。
  3.不同速度、节拍和节奏的综合运用
  “速度是音乐的灵魂,节奏是音乐的生命”,准确的运用节奏和速度,是确立音乐形象的重要手段。普契尼在咏叹调中擅长使用不同的拍子、丰富多变的节奏,巧妙地与各种伸缩性的速度变化相融合起来,创作出了流畅、优美的旋律,并且通过速度把人物细微的心理变化恰如其分的表现出来。
  在普契尼的歌剧中,几乎没有出现过从头到尾一种速度的咏叹调,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他在咏叹调中巧妙地使用了许多不同速度的变化,并且速度的变化,还经常在一个乐段,一个小节中表现出来(谱例一)。这些具有伸缩性的速度,看似自由,其实是在整体感很明确的基本速度的基础上,根据剧情的需要、人物心理的细微变化而采取了相对自由的变化。这种做法可以深刻地抒发人物内心的感受,以达到真实、动人的境界。
  4.旋律优美流畅,富于民族特色
  普契尼的创作虽然受到不同流派的影响,但是他从未脱离民族的传统,而且也从来不放弃自己的独创性,特别是在旋律的创作上,他的旋律赋予表情的力量,而且很流畅,易于上口,易于记忆。普契尼使宣叙调也具有优美的音乐律动,他认为没有鲜明动人的旋律就没有音乐,因而在他的歌剧中涉及了一系列感人肺腑的咏叹调。他在音乐语言及风格方面,积极汲取和采用富有民间地方色彩和风格的旋律,使之更加富有民族特色和生命力。如歌剧《蝴蝶夫人》,普契尼在音乐上直接采用了《江户日本桥》、《狮子舞》、《樱花》等日本民歌来表明蝴蝶夫人的艺妓身份和天真心理,具有独特的音乐色彩,他还巧妙的把日本旋律和意大利风格有机的融为一体,而丝毫没有给人以不协调的感觉。在《图兰多特》这部歌剧中,普契尼选用了中国民谣《茉莉花》的曲调,赋予该剧浓郁的东方韵味。这些咏叹调也反映出普契尼最擅长的是强烈的恋情,温柔亲切、哀婉动人、生离死别的感情状态和歌剧氛围,取得了极佳的艺术效果。
  5.简短的前奏和弱声的起音
  普契尼的女高音咏叹调作品中,通常没有太多的前奏给予渲染,大多数是以器乐奏出简洁的低音作为背景加以引导,歌唱几乎是立即进入。而有的女高音咏叹调则是没有伴奏,直接进入歌唱,这种写作手法给人一种简单、朴实的感觉。歌唱的起句也选择在女高音声部的中、低声区,并且大多以P(弱)或者mP(中弱)的力度出现,即便有些起句在高声区,也几乎是弱或者中弱的力度。在普契尼的作品中,不管是以叙事、抒情为主,还是着重表达情感冲突,在他的笔下,都是以柔和的倾诉开始。这种写作手法成为普契尼女高音咏叹调作品秀美抒情格调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托斯卡》中的“为艺术,为爱情”是以一个弱起的低音降B为前奏,然后再以弱声进入歌唱主题。《图兰朵》中的“主人,听我讲”同样也是以简短的低音伴奏烘托,进而引入弱声的歌唱。
  6.委婉深情的中、低音区结尾
  在女高音咏叹调的结尾部分,普契尼通常采取中、低音区收束全曲。有两种类型,一是在咏叹调的高潮之后,又转回中、低音区,并在此终止,风格委婉深沉,深深撞击着人们的心灵。例如“人们叫我咪咪”、“我亲爱的爸爸”的结尾部分。另一种是由器乐所奏的尾声将全曲收束于中、低音区。例如“晴朗的一天”虽然在高音处结束,但尾奏却再现了唱段开始的处于中、低音区的音乐。
  通过对普契尼歌剧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普契尼创作的特点,着重体现在真实主义方面。作为一名音乐学者,只有充分了解了作曲家的特点,对作品做深入理解,今后在演唱其作品时,才能够更准确地领悟和表达作曲家的创作意图。
  参考文献:
  [1]韩斌.20世纪歌唱大师[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5
  [2]许讲真.歌唱艺术讲座[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11
  [3]潘乃宪.声乐实用指导(修订版)[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8
  [4]尚家骧.欧洲声乐发展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5

推荐访问:咏叹调 女高音 初探 歌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