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大语文观 探索专题教学】立足语文课堂 探索未知领域

  摘 要: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统一体。高中语文教学应立足于大语文观,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语文教学中就应讲究“举三反一”,凸显专题式教学模式,扩大学生的视野,培养全面的语文素养。高中语文教学中应该构建一种以专题式教学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新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让课堂焕然一新!
  关键词:大语文观 专题教学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规定:“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高中语文课程应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根据课程目标,精选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需的语文素养;同时,必须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增强课程的选择性,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高中语文课程应该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并形成富有弹性的实施机制。学校应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有选择地、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课程,帮助教师提高水平、发展特长,开发和利用各方面的课程资源,建立互补互动的资源网络,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这是在新形式下对高中语文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但是在语文教学实际中,有的老师视野狭窄,仅仅局限于课本,把课本当成全部的语文课程,缺少主体的建设意识和创造意识,唯教材马首是瞻。其实我们对于课文的例子的理解应该是对在新课程背景下课文的一种新的诠释:课文是教学的凭借,课文是教学的资源,课文是示范,课文是积累。语文学习,也许不仅是“举一反三”的问题,而更多的则是“举三反一”。语文教材的一篇篇文章学习应有机扩展、延伸、掘进,合理地吸纳现实生活、课外教学资料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丰富语文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使语文课堂呈现开放性、综合性、多元性和生成性。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厚积而能薄发。语文课要有语文味,语文课也要有生活味,于是专题教学应运而生。
  专题教学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是如何处理教材。其实,教材不是圣经,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对于语文教学的目标和成效,我们要持有宽广的视野,关健在于自己把握,把握教材的重点,有了必要的课程标准的内容做铺垫后,不妨放开来组织教学,可以更多地关注学生和教师的感悟,提供更多的阅读空间。专题教学打乱文本顺序,不是一课一课有序教学,而是从长远眼光出发,重新整合文本结构,为教师所用。每一个专题的确立依托文本但是又不拘泥于文本,既参考文本中的重要篇章,又把许多课外内容广纳进来。长远来说,对于学生知识的积累,对于人文素养的提高应有很大帮助。
  专题教学,依托文本,但是又不拘泥于课文内容。大多数是从课本内容延伸出去。根据具体的情况分为不同的内容,如图示:
  
  课内文本的多篇专题式教学,常以一个自然单元为专题式教学。比如粤教版语文课本必修一,第一单元是认识自我,分别有三篇课文: 《朝抵抗力最的路径走》、《我很重要》、《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同一单元的三篇课文,可以归纳为同一个专题《我的地盘我做主》,而且三篇文章的顺序可以颠倒,首先认识自己的重要性,意识到自我的存在是具有很大价值的事,然后树立自己远大的理想,但是在理想实现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困难,所以要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
  课内与课外文本相结合的专题式教学,主要是以课本为依托,从而拓展开去,比如粤教版语文课本必修一《留取丹心照汗青》,在教学中杂糅了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苏武牧羊》歌词、罗素的《我为何而生》,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等,以《我为何而生》为专题,让学生在学习之余,深刻体会到生命的意义,敬畏生命,同时学习古往今来的名人对待生命时的那种严肃的使命,明白自己为何而生。这样的专题式教学,比单纯地讲解《留取丹心照汗青》这篇文章,对师生而言,意义都是非常重大的。老师在备课与教学中具备的这种大视野、大胸襟,对于老师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提高。对于学生而言,在学习知识,掌握课内、课外知识的同时,在情感教育方面的触动也相当大。
  高中语文的学习,已经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所以大大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显得尤为重要。课外多篇文章的专题的教学,主要也是考虑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一种大语文观,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中华文化几千年来一脉相承的延续性,体会古代优秀诗人高尚的人格魅力,领略中华文苑中荡气回肠的瑰宝。一种文学题体的专题式教学,是以文学作品中不同的题材来进行系统归纳的。比如乡情诗歌,一个作家作品的专题教学,主要立足于一个重要作家,搜集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比如在教学中以《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为专题,搜集陶渊明诗歌《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饮酒》等,抓住陶渊明诗歌中常见的松、菊花、归鸟、云的意象,体会诗人厌恶官场,向往田园的人生态度。又比如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所以我们特意让学生搜集苏轼重要的作品,《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以及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等资料,让学生认识一个乐观豁达而多情的苏轼。
  附:以粤教版语文课文必修2《故乡的榕树》为依托,进行的《体会乡情》专题教学教案。
  
  可怜天下游子心(第一课时)
  ――“走进情感”之“体会乡情”专题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以“榕树”为切入点,来体会乡情。
  2.品味文章的语言与情感。
  过程与方法:
  找出主要意象,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意象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情以物兴,寄情于物。体味作者以“榕树”为寄托所抒发的游子思乡的深情。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听歌曲《故乡的云》:抒发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这首歌主要选取了什么意象?这意象有何特征?结合歌词来体会这个意象的特点。
  2.检查预习,思考以下问题:
  围绕故乡的榕树,作者回忆了与之相关的哪些事情?(每件事用一句话作概括)
  (此处涉及到散文的写作特点“形散而神聚”)
  3.初读:
  文章的标题是《故乡的榕树》,作者写了哪些地方的榕树呢?
  (让学生找出相应的过渡的句子,然后理清文章的思路)
  4.品读:
  先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然后合作探究:
  从第四段可以看出, 故乡可写的事或物其实有很多,你能谈谈作者以“故乡的榕树”作文章标题的原因吗?
  (情以物兴,寄情于物)
  5.美读:
  找找看,文中哪些地方能让你感受到游子对故乡的拳拳之情?
  (融入作品氛围,把握情感基调。注意重音、停顿、语调和语速等)
  6.拓展:假如你离开家乡,哪些景物、哪些事情会让你深深怀念,为什么?
  任选一物,进行句式仿写:
  我怀念从故乡的后山流下来、流过榕树旁的清澈的小溪,溪水中的彩色的鹅卵石,到溪畔洗衣和汲水的少女,在水面嘎嘎嘎地僻静欢笑的鸭子;我怀念榕树下洁白的石桥,桥头兀立的刻字的石碑,桥栏杆上被人抚摸光滑了的小石狮子。那汩汩的溪水流走了我童年的岁月,那古老的石桥镌刻着我深深的记忆,记忆里的故事有榕树的叶子一样多。
  故乡的榕树啊,我是在你绿阴的怀抱中长大的,如果你有知觉,会知道我在这遥远的异乡怀念着你么?如果你有思想,你会像慈母一样,思念我这漂泊天涯的游子么?
  
  可怜天下游子心(第二课时)
  ――“走进情感”之“体会乡情”专题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把握诗歌意象,体会诗歌主旨
  过程与方法:
  运用归纳法把握乡情诗歌常见意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游子的拳拳思乡之情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让学生闭眼静听《思乡曲》,问他们从中听出了一些什么样的感觉,然后再给他们看新闻《马思聪归葬广州》,让他们谈出自己的感受。
  2.走进文本:
  阅读歌词《弯弯的月亮》、《那就是我》体会所寄寓情感,并分析这种情感是通过哪些意象来抒发的。
  3.拓展阅读,归纳总结:
  阅读所发专题资料,回顾初中所学乡情诗歌,体会诗人情感和筛选所用意象。(主要由学生归纳,老师可适当补充一两首诗歌进行讲解)
  4.拓展练习: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2)题。
  闻雁 (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寒塘 (赵嘏)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1)填空: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什么体裁?
  这两首诗都是抒发什么情感?
  (2)简答: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参考文献:
  [1]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2]王荣生.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

推荐访问:立足 语文 探索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