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任务型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反思

  摘 要:随着课改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进行各种教学,但是因为使用不当,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一些低效现象。本文试图从反思的角度,探索如何在任务型教学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实践 思考
  
  自《英语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英语教师广泛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进行各种教学,任务型教学提倡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各种真实的生活活动,促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为完成某个任务或解决某个问题不断“调用”自己已学的英语词汇,把词汇有机地串联起来,从而培养在真实的语境中运用英语的能力。在任务型教学中,很多任务是通过pair work和group work合作完成的。学生学习语言须在一定的语言情景中通过一定的任务而进行相应的语言交流,从而提高语言的能力。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必需的,而小组合作学习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合作学习的形式并不贯穿在整个英语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何时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是本文将要探究的问题。
  
  一、任务型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的含义
  
  1. 任务型教学
  任务型教学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强调“做中学”(1earning by doing)的语言教学方法。它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直接用英语完成各种真实的生活、学习、工作等任务。它关注学习的过程,注重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强调生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多边互动,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实践、体验、参与、合作和交流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这是一种以学习者为本,以应用为动力,以应用为目的,以应用为核心的教学途径,它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实践空间,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任务型教学就是教师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
  2. 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的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是由教师分配学习任务和控制教学进程的。在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为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更有效地进行语言交际,教师把全班50名左右的学生分成人数不等的若干个小组,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合作开展小组内或小组间的英语实践活动,这样便形成了英语小组合作学习。
  
  二、任务型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教学实践
  
  我校英语教研组开展的以课题为载体的“《牛津初中英语》任务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给了全体教师很大启示,但在体现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题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还存在不少低效现象。为了探索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最大功效的途径,笔者在牛津初中英语教学中进行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和探究。
  《牛津初中英语》(译林版)八年级第二学期Module 2 Unit 5 Birdwatchers的第二课时是一篇阅读短文,笔者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对本课阅读教学进行了如下设计:
  首先,在新授课的导入环节,出示一张“人和动物共同生存在地球上”的图片,并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What do you think it means?要求学生就这一问题展开2或3分钟的小组讨论。讨论之后,引导学生得出如下结论:It means the earth is our home and the animals are our friends. They are very important tous. Peopleliveontheearthwiththeanimals. Weshouldloveour home―the earth,love our friends―the animals.然后,让学生进行第二次小组合作,讨论下面的问题:What is happening to the earth and the animals?并引出新授内容。
  其次,在讲授新课环节时,出示有关滥砍滥伐以及丹顶鹤等珍惜动物濒临灭绝的图片,接着播放课文录音,并向学生提出下列问题:
  1)Where is Zhalong Nature Reserve?
  2)What kinds of animals live there?
  3)Why is there less and less space for wildlife?
  4)Why are more and more birds in danger?
  放两遍录音后让学生自读课文,然后,简单讲解课文中的疑难句。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导入环节所展示的图片认识到鸟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正面临着许多严峻的问题(the polluting of air,water and land,less and lessspace for wildlife, the dying out of birds, the desertification of land,…)。此时,再让学生概括出每小节的大意。
  接着,组织学生针对如下要求进行第三次小组讨论:(Talk about Zhalong)
  Work in groups of four, act as the following rollers(角色):
  1. a worker in Zhalong
  2. a red-crowned crane
  3. a farmer
  4. a member of Birdswatching Club
  讨论结束后,每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最后,笔者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各小组写一份有关当地鸟类的调查报告以及保护鸟类的具体措施。
  
  三、对任务型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现象分析
  
  我原以为以上课堂设计改变了传统的讲授型教学模式,留给了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空间;既不脱离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不仅使学生掌握了课本内容,更使他们学到不少与本课课题相关的课外知识。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却出现了一些低效现象。
  现象一:学生的合作浮于表面
  当我出示“人与动物共同生存在地球上”的图片,并要求学生就“What do you think it means?”这一问题展开2―3分钟的小组讨论时,学生马上聚在了一起,但说来说去,也就说了这么几句话:It means the earth is our home and the animals are our friends. The are very important to us. People live on the earth with the animals. We should love our home――the earth, love our friends―the animals.当要求学生围绕“What is happening to the earth and the animals?”展开第二次小组讨论时,学生除了说一些前几节课所学的内容之外,再也没有其他内容了;当第三次要求学生分角色合作讨论“Something about Zhalong”时,由于缺少课前调查的准备环节,学生的表述内容相当肤浅。总之,这节课的小组合作学习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反思: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没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语言能力;另外,学生对于所讨论的话题了解不深,活动之前没有激活学生脑海中的相关知识,导致了学生在讨论时无话可说。
  现象二: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
  小组合作增加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但是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发言的机会多,代表小组汇报的次数多;而另一些学生却习惯于当听众,很少甚至从不发表个人意见,渐渐地,他们对一些语言学习活动都漠不关心。
  反思:有些学生已经习惯了做学习活动的旁观者,这与教师的教学方式不无关系。不少教师往往是表扬正确,批评错误。少数优秀生在教师不断的表扬声中信心十足,表现欲强;而多数学生却在无数次的批评下战战兢兢,不敢发言,生怕别人讥笑,于是干脆充当“看客”。要培养学生发言的习惯和兴趣,教师必须经常性地参与学生的讨论活动,与他们一起学习,并指导学生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
  现象三:学生的角色落实不到位
  由于在合作学习分组时,采取按座位自然分组的方法,没有考虑到小组中各成员的个体差异以及均衡搭配,小组中各成员的分工也没有采取轮换制。因此,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成了各小组的“常任”报告员。上课时,笔者怕影响教学效果或拖延时间,也不敢过多地让学习困难的学生担任报告员角色,因此使他们的能力得不到发展。
  反思:出现上述现象的关键还在于教师没有做到因材施教,没有面向全体学生。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每个小组的监督和指导,尤其要关注学习困难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让他们多一些发言的机会,给他们多一些鼓励。
  通过对第一次教学实践的反思,我对第二次教学实践做了适当调整:首先合理安排和组织了学习小组,并对各组内成员进行了明确分工。其次,加强了对学生的课前合作学习的指导。在另一个教学班进行相同内容的教学实践活动之前,给学生布置了课前预习任务,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看书、上网或请教父母等方式预先了解与课本内容相关的信息并通过观察和调查的方式,了解本地的鸟类情况。这样就为课堂教学起到了“热身”作用,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融入本课的学习之中。同时,教师也积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活动中,和学生一道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
  第二次的合作学习避免了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唱“独角戏”而其他学生当“观众”的现象。大多数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锻炼了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又使学生了解了鸟类所面临的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增强了学生“保护环境,爱护鸟类”的意识,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四、对任务型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实践启示
  
  同一教学内容在不同的班级进行实践、反思和再实践,使笔者对合作学习的教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从两堂课的教学实践和反思中,笔者得到了以下的启示。
  启示一:合理组合小组成员。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分组情况要认真分析和研究,除考虑学生人数、性别、英语基础知识、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等因素外,还要注意学生的个性特点。每组最好都安排有较为活跃,善于关心和鼓励他人的学生,这样有利于调动小组的学习气氛,增强组员之间的合作意识。
  启示二:各组内的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合作学习不再是一种个人的学习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这需要学生有足够的团队意识,每个成员在小组中都要承担特定的职责。组长要检查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确认每个成员所完成的学习任务;主持人要掌握小组学习的进程,安排发言顺序和控制发言的时间;记录员要记录小组学习的过程和发言内容;发言人要代表本组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为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可以让小组成员定期交换角色。
  启示三:小组合作学习必须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前提。小组合作学习经常会出现如下现象:学生对问题了解不深,交流浮于表面,或有些学生根本不知从何说起。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小组活动之前没有思考问题,或者独立思考能力弱。在小组学习时,教师应先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学生对问题有了自己的见解后,在小组学习中才有话可说,才能避免人云亦云。这样也可以给那些不爱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进步的机会。因此,提倡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可以为课内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启示四:为小组合组学习的交流活动制定规则。交流是合作学习中的主要活动形式,通过交流可以展现自我,探索真理,开阔视野。交流具有平等性和非强制性,可以促进小组成员的主动性、创造性以及民主和平等精神的发展,也可以使个体的思考通过交流成为集体的智慧。小组内交流应在主持人的协调下,每一位学生依次发表意见。若经过争论后大家的意见仍不统一,便由记录员纪录下来,待小组汇报时提交全班讨论。在整个交流过程中,每一位学生都应认真倾听同组成员的意见;在听别人发表意见时,注意力要集中,要学会尊重他人,不随意打断对方的发言;不仅要肯听,更要会听,能够听出重点。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应轻声交流,这样可以避免互相干扰,给大家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丁文.任务教学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2,(7).
  [2]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28页.
  [3]罗朝猛.“合作教学”的基本理念及其在SEFC教学中的应用.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1,(4).

推荐访问:反思 合作学习 小组 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