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双语教学的实践探索与思考


  摘 要:音乐双语教学是双语教育的一个分支,它因其情感性和娱乐性而成为双语教学的主要科目之一,为学生提高外语能力提供了有效途径。本文从实践上作为双语教学的直接参与者,对音乐学科开展双语教学进行实验研究,为目前的基础教育领域推行双语教学提供案例,促进当前小学音乐学科开展双语教学的改革和深入。
  关键词:小学音乐 双语教学 实践探索与思考
  
  21世纪,中国加入WTO,成为世界经济圈中的重要一员,带来国际化、现代化的进程日益加速,我国急需既精通外语又有专业特长的复合型人才。国家教育部提出“要把学生熟练掌握外语,特别是英语作为一项战略性的工作来抓”,“要求一批重点建设的学校都要尽快在自然科学、经济、管理等课程中使用汉语、英语进行双语教学”。在这种情况下,双语教育产生了,而且在现阶段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越来越显得突出。目前许多国家出于增强竞争力的考虑,都非常重视双语教学并且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模式。我国虽然历来也很重视外语教学,但对双语教学的研究还处在探索阶段,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和教学模式。同时,国内已经开展了双语教学的地区对双语学科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理科学科,对音乐学科双语教学的研究很少。
  音乐最能引起少年儿童的心理与情感的共鸣,促进大脑思维的活跃性,使其更容易感知、体验、接受新知识,利用音乐课的唱、跳、表演、游戏等特有的形式可以将双语教学与音乐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用音乐增加双语的娱乐性,用双语扩大音乐课内容的涉及面,使学生在欢快的音乐氛围中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另外,由于我国的双语教学还处在探索和实验阶段,所以在音乐、美术等艺术类和数、理、化等非语言类学科中加强双语教学的实践非常符合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实际情况。上海市教委及双语教学实验研究小组确定的方针是“推进过程中,学科教学采用‘先副后主,先理后文’的原则,易于调动学校教师的积极性和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又不影响学生学科目标达成,避免学科损伤。”因此,无论从学科的特性还是我国实际情况出发,音乐学科开展双语教学都具有很强的适宜性和实践指导性。
  一、音乐双语教学实验目的、确定被试及实验前测
  本文的实验目的是检验在小学音乐课中实施双语教学对学生的英语水平提高的影响,同时检验对学生掌握音乐知识的影响。
  本文随机选取所在学校四年级的两个班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在进行教学实验前,先对两班的学生进行了前测,包括音乐水平的测试和英语水平的测试,并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态度做了问卷调查,旨在保证两组实验对象在实验前音乐水平和英语水平基本平衡。通过SPSS统计软件处理数据得知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在音乐的四个考察维度上(演唱、乐理、欣赏、创作)和英语的四个考察维度上(听力、口语、阅读、写作)均没有显著性差异。
  二、音乐双语教学的流程设计
  根据兰伯特的“态度—动机”模式理论和加德纳的“社会—教育”模式理论,教学流程如下图所示:
  
  (一)导学:开展双语教学前,对学生进行问卷及前测的测试,以便使学生了解双语教学的方式、内容,也确保学生音乐、英语水平的均衡。同时教师在每次课前一周将所要学到的音乐英文词汇句型等提前印好发给学生预习,以便教学中使用和对照。
  (二)导入1——创设背景:教学前将教室及教具所用的图画、文字、音符等设计布置为双语对照的形式。课前及课中休息时始终以双语音乐、动画等为背景。
  导入2——激发兴趣:每课课前用学生熟悉的英语歌曲互相问好,从学生熟悉的音乐知识入手进行双语教学,减少学生的畏难心理,激发学生兴趣。
  (三)导用——强化巩固:通过游戏、律动、歌唱等活动使学生在完成音乐学习的同时进一步理解和加深记忆,以巩固和提高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
  (四)导练——能力迁移:学生基本熟悉本节音乐词汇后,教师通过欣赏、创作等方法展开活动,使学生了解外国音乐文化背景的同时拓展音乐的想象、创造力。
  (五)评价与反馈:每个教学环节中及课后,教师通过双语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以获得反馈信息来随时调节双语教学过程。
  (六)测试与结果统计:通过课堂活动表现、问卷、测验等综合方式对学生和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同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三、音乐双语教学实验后测及结果分析
  (一)音乐双语教学对学生英语水平提高的影响
  通过两年的教学实践及对实验结果数据的统计分析得知音乐双语教学对学生英语水平的影响为:音乐双语教学能够显著提高学生外语水平,实验班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与对照班相比呈显著性差异(P<0.05),听力和口语水平与对照班相比呈极其显著性差异(P<0.01)。具体分析如下:
  1.在听力与口语方面,音乐双语教学始终坚持“听说结合、先听后说、以听促说”的语言自然习得原则。根据儿童心理学家、语言教育学家克拉申(Krashen)“自然途径(Natural Approach)习得语言”的理论依据,在活动中使用“输入”(Input)先于“输出”(Output)的原则。在教学中,不断利用各种视听媒体为学生创造英语环境,如播放英语歌曲、英文动画片等等,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还配以图画、手势、动作等降低语言理解的难度,加强英语的交际功能。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在听到熟悉的音乐时,就会情不自禁地跟着模仿起英文的内容,在集体的氛围里,孩子们在无意识中学会了简单易懂的英文歌曲、英文对话,促进了英语口语能力的发展,做到了“听说结合,以听促说”。
  在发展学生听力的基础上,教学中及时引导学生“开口说”,即训练学生“输出”(Output)语言的能力。英语歌曲学习是促进学生开口说英语的良好途径,英语歌曲中大部分歌词往往是以诗歌或儿歌的形式出现,读起来押韵、唱起来好听,还能解决英语中连读的方法,使学生在音乐氛围中培养了良好的语感。另外,教学中的“Creation”(创作)也极大地发展了学生的口语能力。在创设情景的创作教学中,每一名同学都有机会成为“主角”,这就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编排或即兴的音乐表演中,学生们常常会出人意料地发挥出超过平时的口语能力。尽管不是所有的句法都合乎规则,但却自然而然地将英语运用为交际的工具,同时也体验到了创造的乐趣和成就感,在掌握音乐和英语知识技能的同时也实现了双语教学的情感目标。
  2.除了听力和口语实验班呈极其显著性差异外,在音乐专业词汇句法的学习上也有显著提高。在教学实验的音乐后测中,实验班的学生均能完成一份全英文测试题,能读懂题目要求及用学过英语作答。这是由于在音乐双语教学中,使用了儿童双语学习“TPR教学法”。这一教学法是以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阿尔士(James Asher)提出的“完全生理反应”理论(Total Physical Response,简称TPR理论)为基础。TPR教学法认为,“儿童时期掌握一门语言,言语和书面表达能力是随听、说产生的,……儿童语言的习得离不开他生活的情景,在情景中让儿童看、听、做、玩就会潜移默化地产生语感,积累到一定程度,儿童就能自然而然地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在音乐双语教学中,几乎每课的教学设计都包括了律动、听唱、游戏、表演等综合内容,只是教学重点各有不同侧重。在这种多感官通道的学习环境中,遇到专业的音乐词汇时,就大大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使学生在直观感知和实际行动中理解、掌握了音乐英文语汇。例如在《Forte and Piano》(《强与弱》)一课中,设计了音乐游戏“蜜蜂和小熊”,让学生在具有力度变化的音乐背景中表演小熊走路和蜜蜂飞舞的情景,男孩子扮演小熊,女孩子扮演小蜜蜂,要求小熊一边走一边大声唱:“I’m abear. I’m very strong. I’m Forte.”小蜜蜂一边飞一边轻声唱:“I’m abee. I’ m very small. I’m Piano.”通过分组的反复表演,学生在听、说、玩、演中不仅充分感受和表现了音乐强弱力度,而且很快就理解和掌握了英语术语的表达方式。

推荐访问:探索 实践 思考 双语教学 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