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案到学案


  【案例背景】
  学校在新一轮课堂教学改革中提出“学案引领,板块推进”的教学模式,此前我一直认为“学案”就是把一些题目打印出来让学生做,或者是把自己教案里面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改成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习过程再提前发给学生就行了。对“学案”的设计制作方法一无所知。
  通过学习,多次磨课并开设公开课,我感觉到自己对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解更加深入,特别是对“学案”的理解。了解到“学案”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是沟通教与学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整理两次公开课的资料,我发现自己在两次“学案”的设计方面有很大的不同。真正实现了学案“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也使“学案”成为了我教学的好帮手。
  【案例描述】
  通过几次课改会议和学习,我逐渐意识到“学案引领”是有必要的,它在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课堂效率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我在平时课上加强了“学案”的使用,使学生逐渐习惯使用“学案”进行预习。
  第二次公开课使用的学案:
  南外仙林分校初一年级14册《美术》学案
  【案例评析】
  这次的学案设计,我转变了自己的观念,不再担心学生提前了解了课堂内容而失去兴趣,而是特别注意对学生预习方法的指导,既然他们知道了要学什么,不如让他们把关注的重点放在怎么学而不是学什么上。所以我把学习目标设计成学习方案,把预习内容具化为几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不再害怕学生提前知道学习内容,因为只有他们知道了要学什么,才能在课堂上有的放矢,突出重难点。在学案中我让他们提前把要设计制作的图案的草图简单的勾画出来,这样可以节省上课时思考的时间,并且可以查找一些资料拓展思路。在课前完成作业的初步设计,更便于教师及时发现他们的错误,不至于在完成作业后才发现。
  【案例反思】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的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兴趣。从“教案”到“学案”的转变,并不是改两个字那么简单的事。而是必须把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学习的目标,把学习目标设计成学习方案交给学生。根据学生现有知识,自学能力水平和教学要求,参照各方面信息,制定出一整套学生自学的“学案”。其特点是:教学重心由老师如何“教”转变为学生如何“学”,要具有预先性和指导性。教案是为教师上好课做准备的,而学案是为学生自学提供指导的,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具有互动性,开放性。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来。
  上课前备好课,做好教学设计一直是我们作为老师必须完成的一个工作。但传统的教案教学存在着以教师为本,更多是考虑教师如何把课本知识讲的准确无误,重点突出,难点到位。传统的教案具有封闭性,即教案是老师自备,自用,是专为教师的“教”而设计。而忽视了学生如何“学”,缺少公开性和透明度,这样学生在上课前对老师的教学意图无从了解,学生上课只能是一种被动接受,这样的教学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是很难适应的。而现代教学应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让他们亲身感受掌握知识的乐趣,自己探索发现知识的乐趣。“学案”是建立在教案基础上针对学生学习的一种学习方案,能让学生知道老师的授课目标,意图,让学生有备而来。给学生知情权,参与权,话语权。在课堂学习中扮演主角的地位,通过自己预习,查找资料,自主的了解知识,并对将要学习的知识从整体上有系统的认识,在课上通过与小组成员的讨论明晰知识,通过发言锻炼语言组织能力,通过反馈练习巩固掌握知识。最后将所有的学案整理好收集起来还可以作为日后的一份很好的学习资料。
  凡是儿童自己能够理解和感受的一切,都应当让他们自己去理解和感受。通过课改,我转变了很多,不但转变了自己的思想,通过“学案”的设计也让我更多的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更关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而不是只想着如何卖弄自己的知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还有许多要注意的地方,在课堂上如何实现“学案引领”,真正发挥学案的功能,还有待我继续努力。

推荐访问:教案 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