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走出教师发展促进机制的三个误区


  摘 要 本文着重分析当前的教师发展促进机制在教师专业培训、磨课和论文考核等方面存在的误区,并理性思考其整改对策。
  关键词 教师发展 促进机制 误区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一、当前教师发展促进机制的三个误区
  教师发展是学校发展的关键,是学生发展的前提,只有将学校建成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才能真正实现教师、学生的同步发展,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纵观各地各校促进教师发展机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分析,笔者认为当前的教师发展促进机制存在着三个误区:
  (一)误区一:异化的培训。
  笔者这几年来参加的培训活动不少,级别有高有低,范围有大有小,时间有长有短,内容五花八门。教师面对日益泛滥的、异化的培训活动,教师们疲于应付。培训的异化表现在:
  一是内容繁杂。现今的教师培训内容可谓包罗万象,从时事政策宣传、WTO知识讲座、计算机应用考核、公民法律知识普及、新课程通识教育及教学专业技能训练……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似乎应验了这样一句话:教师培训是个“筐”,杂七杂八往里装。其实,像时事政策宣传、WTO知识讲座、公民法律知识普及这些内容,教师完全可以通过浏览报刊,收看新闻,自学的方式进行,无需专门的办班集中培训.面对如此名目繁多、应接不暇的培训,本已承担繁重教学任务的教师,苦不堪言。
  二是形式主义。许多的培训活动,注重的是形式,忽视了培训的本质。只要报了名,交了钱,不管你是否认真学了,最后总能落个皆大欢喜,获得相应的培训结果。所谓的考试考核,只是走走过场,只要照着教材读读背背、抄抄写写,更有甚者只需将标准答案誊抄一遍,上交即可万事大吉。还有的培训只有量的规定,缺少质的规范,如正在许多地方广泛推行的教师校本培训,就明文规定了每学期教师必须完成的教学公开课的节数、教育教学反思的篇数、读书笔记的字数,只要你达到了相应的数量,便能获得规定的学时。却很少顾及这些材料是否教师真正所学、所得、所悟、所思。为应付差事,许多教师只得翻开报章东拼西凑、寻章摘句,凑足规定的数量了事。面对花样翻新的形式主义,教师费时劳神。
  三是费时低效。参加了培训,教师们都希望能有所得,对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有所裨益。然而,许多的培训活动中,培训者或照本宣科,用陈旧落后的方法来倡导崭新的课程理念,俨然是一名教材的复述者,毫无自身主见;或天马行空、侃侃而谈、洋洋洒洒、不着边际,培训者不知所云,参训者亦云山雾罩,懵懵懂懂;或套用和复制“精英”话语,说一些似是而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话、空话、套话。教师满怀学有所得的良好愿望参与培训,但是所学内容与教学实践相差甚远,收效甚微。
  四是费用高昂。教师有参与培训的权利和义务,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有义务为教师参加培训提供各种条件和便利,这其中自然包括培训经费的支持。然而,时下的教师培训虽然质量不高,效果差,但收取的费用却高得让人望而却步,少则数百元,多则上千元。如此高昂的培训成本,全得自掏腰包,教师不堪重负。
  五是机会不公。现行的学校管理体制将教师参加何种形式的培训,什么时候参与培训的决定权赋予了学校的最高决策者——校长。这无形中也就为某些不正之风开了方便之门。经常是能够报销费用的、有较大功利的培训活动都固定的成为领导的“心腹爱将”们的专利,而不考虑这些培训与参加者是否专业对口,普通教师中是否更有合适人选。而那些自掏腰包、没有实际效果或效果不大的培训,才轮得到普通教师。培训对象确定及机会选择上的种种不公使教师真切的感受到参与培训的机会与权利正日益成为学校领导分配福利的砝码和工具。
  六是强人所难。现今各类培训对教师而言,带有浓重的逼人就范的意味:往往把是否参加某类指定的培训和教师的职称评定、职务聘任、考核受奖等挂钩,参与培训成为这一切的前提。所以,教师明知此类培训与对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没有益处,但情非得已,只好硬着头皮参加。导致培训对教师缺乏应有的吸引力,提不起学习的激情与兴趣。经常是心在“曹营”身在“汉”,如同和尚撞钟,或者干脆报个名,交完费用,人就“胜利大逃亡,神龙见首不见尾”。教师虽心有不甘,但又迫于无奈地参与此类无趣、无味的培训,其实在无形中加重了自身的心理和生理负担。
  (二)误区二:过热的磨课。
  随着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不断重视,如今,在许多地方的许多学校,“磨课”已经成为一种热潮。每次教研课、优质课、赛课、观摩课、考核课、联谊送教课……都非得“磨”上两遍、三遍甚至更多遍不可。作为学校(或学科教研组)一级组织的集体性推敲教学设计的教研活动,一次好的磨课能较好地发挥教师同伴互助的作用,促进教师个体和群体教学智慧的提升。一把好剑需要千锤百炼,一块好玉需要精雕细琢,一节好课的诞生当然也离不开我们反复地推敲,不断地修改。毋庸置疑,好课是“磨”出来的课,是“雕”出来的课。君不见,好课“磨”你千遍也不厌倦吗?教师的课堂设计、引领技术在反复地“磨”中渐臻完善,并达到艺术的层面。但是,笔者在平时的教研活动中却发现,为了追求理想状态,打造所谓的“精品”课堂,许多教师错误地认为“文本解读越新越好”、“ 教学预设越精越好”、“ 拓展延伸越多越好”, 在磨课的过程中,为了追求“文本解读越新越好”, 许多教师为了体现自己与众不同的文本解读能力,在解读文本时,往往追求新奇,力求让听课教师眼前一亮,结果是误解了文本,甚至完全走到了文本的反面,容易对学生造成误导,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是一种无视文本的错误解读。为了追求“教学预设越精越好” ,有些教师按照我们目前最理想的状态来进行磨课,凡是能用得上的现代化教学媒体,只要适合都要用,于是声光电一应俱全,热闹非凡。不仅如此,一听到要上公开课,许多教师连课文都不好好地读,就盲目地到网上搜索名师教案,去学习名师新颖的构思,力求让听课教师一饱“耳”福。完全不顾自身实际,一味地机械模仿,结果造成邯郸学步,丢失了自己的长处,适得其反。为了追求“拓展延伸越多越好”, 许多教师在进行拓展延伸时,一方面追求数量多。凡是和本课有关联的内容,都一览无余地呈现给学生,并冠以“帮助学生理解”的美名。另一方面追求内容新。为了体现标新立异、高屋建瓴,有的教师在拓展延伸时,尤其重视别人课上没有涉及到的、一些所谓的“一家之言”,力求让听课教师眼前一亮。这些错误的认识,应该引起我们的警觉。

推荐访问:误区 走出 机制 教师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