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礼仪教育与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摘要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长期以来被人们作为衡量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之一,也是体现国民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加强传统礼仪教育,是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从大力弘扬传统道德,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提高全民族的素质的角度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经济发展,使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牧民》)。于是在文明素质方面也有了更多的反省与要求。特别是人们在走出国门之时,对自身于此方面的不足就感觉到更为明显。在报纸、刊物,以至网络博客之中,在这方面的思考越来越多。近年来,有不少人注意到中国外交部发布的《中国领事保护和协助指南》中,在“出国注意事项”的提示条款间,提到了“在公共场合要表现平静,不要大声说话,避免突出自己”“不要在公共场所参与他人的争吵”要求。大家认为这是与我国国民在出国旅游时的行为举止、生活习惯的粗放随意有关。武汉的一家报纸还就“能否在国外公共场合大声说话”展开了专门的讨论,这里涉及的是对“国人素质”问题的更多关注。这一类讨论,提示的是现实社会生活中之不足,而引出的则对传统文化的新一轮审视,所以解读现象的背后,蕴藏的是进一步前行的契机。不少国人提出:一向被认为礼仪之邦的中国,目前在礼仪素质、或可称“文明素质”方面有诸多的缺失。大学生是社会的精英,是未来社会的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大学教育中,加强传统礼仪和社会公德的教育,对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大学生礼仪行为的现状
  礼仪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行为科学,是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为人们所认同和遵守的、以建立和谐人际关系为目的的行为准则与规范的总和。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道德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为人处世中由道德伦理观念所反映出来的行为准则;从民俗角度看,礼仪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律己敬人的习惯方式。中国历来被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大学生也秉承了这种文化传统,表现出谦和、勤勉尊敬长辈等特点。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文明礼貌素质不容乐观,礼仪礼节存在着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与其所受的教育不对等。具体表现在个人修养、社会交往、生活细节等方面,比如:随地吐痰、乱丢杂物,在课桌椅上乱涂和乱画现象比较严重;不尊敬师长,上课迟到、睡觉、玩手机;就餐时随意插队,不懂谦让,要求别人尊重自己却不懂得尊重别人,诚信意识淡薄,拜金主义思想普遍等等。这些不良行为虽然只是部分学生的陋习,但它产生的消极影响确实令人担忧,它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形象,而且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将产生重大的影响。这些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2 大学生礼仪修养缺失的原因探析
  2.1 个人成长环境的影响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国公民的道德修养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在个人社会化的过程中大学生还没有受到来自社会的足够示范和指导,这其中一方面是家庭所施加的影响不够,另一方面是在小学、中学这一礼仪修养的重要养成阶段,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没有对礼仪的教育予以足够的重视,致使一些学生在上大学之前就已缺失。
  2.2 外来文化的影响
  世界一体化的今天,由于当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不够,新鲜的外来文化更容易被他们认同与接纳。他们在汲取先进文明的同时也渗透了非主流文化。这些文化在引导大学生张扬个性的同时,也会使有些大学生陷入自我中心主义或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的误区。非主流文化在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的同时,其消极面也会使有些大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陷入庸俗化、功利化的泥潭,易造成大学生价值标准的模糊,从而淡化了传统文明的影响。
  2.3 学校教育的失衡造成了学生社会公德观念的淡薄
  社会公德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的行为准则,是社会文明的基础和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是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学校教育也被烙上了功利的印迹,从1997年我国高校开始扩大招生规模以来,部分高校不顾自身的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是否能容载,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一味地盲目扩招,致使学生的层次参差不齐,学校教育质量下降,管理混乱。校园文化建设被淡化,思想品德教育被忽视,传统文化教育被荒弃。大学失去了严谨治学、教书育人的本质,变成了文凭的印刷厂。造成部分大学生追逐名利,社会公德观念淡薄,礼仪道德失范。
  2.4 父母教育的功利化趋势影响了孩子良好社会公德行为的形成
  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父母们越来越重视对子女综合素质的培养,“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已成为了多数父母的共识。于是从幼儿园开始,各种特色班、特长班、各种学习、补习便伴随着孩子的童年。应该对孩子进行正确引导的尊长爱幼、爱护公物、热爱集体、团结同学、热心帮助别人等等方面的社会公德教育却被忽略了。重智力、重成绩,轻德育、轻实践的倾向已成为现代家庭教育的普遍现象。
  2.5 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一些不良风气也日渐盛行。这些风气也时而表现在大学生中间,由于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与价值观初步形成的阶段。对事物的是非曲直很难有准确的判断。部分学生抵制不住浮华的诱惑,致使道德操守沦陷,放弃了高尚的精神追求,从而变得庸俗、势利虚荣。传统的美德和礼仪在他们的眼里成了是在作秀,甚至是“愚蠢”行为。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冲击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已引起了社会和教育部门的广泛关注。
  3 重视大学生传统礼仪教育,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3.1 加强大学生礼仪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1)礼仪素质的培养是大学生成长的需要。礼仪是社会交往的基础,是人们寻求合作,建立友谊的载体。大学时期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个人成长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大学生通过知识积累和实践的体验,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已初步形成。在这个时期他们还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学会与人沟通的技巧,积极参与社会交往,在交往中建立友谊等等。这些都离不开礼仪这把钥匙,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社交礼仪素质,才能更快地适应社会、更好地融入社会。
  (2)礼仪素质的培养是大学生成人的需要。礼仪属于伦理道德范畴。在社会交往中,人品重于文凭,修养重于能力。在人品塑造的过程中,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是关键,而礼仪素质又是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提高礼仪素质也就关系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养成。对大学生而言,举止庄重,进退有礼,仪容客观,执事谨敬,文质彬彬,稳健主动,不仅能塑造良好个人的形象,还会获得他人和社会的认可与尊重,成为其社会化完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3)礼仪素质的培养是大学生成才和成功的需要。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标准越来越高,不但要求具有深厚的专业基础、熟练地专业技能;还有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个人修养;具有高超的沟通技巧,富于团队合作精神。礼仪是个人道德修为的表现,是成功的潜在因素。加强礼仪素质教育不仅有助于大学生塑造完美的人格,保持身心健康,培养自信和积极的心态,还是大学生未来职业生涯走向成功必备的条件。
  (4)大学生礼仪素质的培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文明礼仪,诚信公允,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核心内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大学生是社会的精英,是未来社会的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传承传统文化和传播现代文明的载体。加强大学生的礼仪素质教育是发展我社会主义事业与构建和谐社会最直接、最有效的路径。
  3.2 提高大学生礼仪修养的措施
  (1)开设礼仪教育与实践课。将礼仪素质教育的内容纳入‘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体系,开设专门的礼仪教育实践课, 并建立考评体系。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基本理论和实践的规范教育。通过课堂的学习训练,责成礼仪教育与思想道德修养的有机结合,既可以丰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内涵,又能教会他们如何规范自身行为、塑造良好的仪表形象。
  (2)学校要转换教育理念,强化师资培训。加强学生的礼仪素质教育,学校首先要转换教育理念,建立相关的礼仪教育体系和制度,培训一批礼仪知识辅导员,组建一支能够适应现代礼仪教学和研究的师资队伍。高校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人格修养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到:在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注重并不断提高自己的礼仪素养。以利于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礼仪教学和研究的水平。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礼仪素质的教育应该渗透到一切教育之中,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注重潜移默化的熏陶和知识的内化过程,学校要重视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加强硬件建设,使学生接受环境的熏陶;提高软件服务,要求学校的教职员工都要注意自身的礼貌修养,真正做到为人师表。同时,还应重视对学生的自我修养、自我教育意识及能力的引导和培养。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礼仪活动, 加大宣传力度,逐步形成学礼仪、讲礼仪、用礼仪的校园风气。
  
  参考文献
  [1]吴哲敏.从日本礼仪看我国传统道德的继承与发扬[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8.
  [2]李似珍.“曲禮”的現代考量.第四界国际儒学学术研讨会暨第一届国际孔教研讨会(印尼雅加达)2007.11.20-23.
  [3]陈晓燕.大学生礼仪素质的培养与构建和谐社会[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7.12(20):4.

推荐访问:全面发展 礼仪 素质 传统 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