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探索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围绕“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党中央和各地区各部门都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推动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健康发展。但是由于国内外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其实效性和可行性受到了质疑。随着公民社会的到来,培养现代化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把公民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之中便成为当前十分迫切的任务。
  关键词:公民教育;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探索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5)10-0027-02
  1949年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开始引领新中国各方面的建设。在意识形态领域,当时的执政党面临的最为迫切的任务就是如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以巩固执政地位。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的提法经历了逐渐演变的过程,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提出“宣传工作”、“理论教育”,到列宁、斯大林提出的“政治教育”、“思想政治工作”,再到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政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这些提法都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的思想来源和现实基础。[1](P.16-19)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在继承马克思主义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提出的适合我们自身需要的新思路。为了更好的理解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公民教育何以必要,就需要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变化做一认识。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
  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形成的鲜明传统,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伴随着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进程而不断发展。
  1949—1956年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起步阶段。这一阶段由于新中国,政治体系发生重大变化,必然会导致现行教育体系、教育管理体制的解体、改造和重组,从而产生一种新的教育结构与教育秩序。1950年《高等学校暂行规定》总纲第二条规定把对学生进行革命的政治思想教育列为高校的首要任务。同时在《总纲》中规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革命的政治教育”,即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树立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2](P.44-62)根据相关的教育政策文件,当时各高校积极开展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内容包括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教育、时事教育、历史教育、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
  1957—1965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曲折发展的阶段。为了尽快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经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浮夸”之风也波及到了教育领域。1958年3月,全国教育行政会议提出要尽快推动教育“大发展”、“大改革”、“大跃进”。随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出现明显的“跃进”色彩,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健康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3](P.13-18)
  1966—1976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遭遇挫折的阶段。文化大革命期间,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的影响下,政治教育变成政治斗争,思想教育变成对思想的禁锢,思想政治教育也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1](P.16-19)四人帮反革命集团蓄意破坏各级党委和学校党政机构,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学术权威进行批判,导致高校正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教育教学陷入停顿。
  1977—现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新确立并快速发展的阶段。四人帮集团粉碎之后,我国经济社会开始全面整顿,高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得到恢复。1981年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当时的教育部长蒋南翔明确提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这一举措有力地推动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进程。此后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师资队伍得到改善,从而推动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快速发展。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现状的反思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提出的“宣传工作”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最早的雏形,因此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化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第二,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日臻完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形势的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从最初的马列主义逐渐演变为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组成的完整的课程体系。第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队伍不断壮大。为了更好地保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顺利开展,党中央和教育部门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体是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师资保障。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发展过程中虽然取得了诸多成绩,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第一,重社会需要轻学生需要。新中国成立之初,出于形势的需要提出给青年知识分子以革命的政治教育,以适应革命和国家建设工作的需要。此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强调社会需要的特点一直延续下来。第二,重政治色彩轻学理色彩。教育本身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正如列宁曾指出的那样,在各方面的教育工作中,我们都不能抱着教育不问政治的观点,不能让教育工作不联系政治。[2](P.69-70)对政治宣传的过分强调,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了讲政治口号和抽象道理的活动,从而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第三,重理论教育轻实践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提出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式,但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却出现了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第四,重接班人教育轻公民教育。回顾建国以来的教育政策和教育文件,可以发现我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始终突出对大学生进行接班人的教育。1949—1957年提出对大学生进行革命人生观的教育,1958—1976年提出将大学生培养成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改革开放后提出将大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P.71-72)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大学生公民教育在这些政策文件中出现的概率极低,对大学生公民教育的轻视可见一斑。

推荐访问:路径 公民 探索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