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建国初期江苏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特点和历史局限性


  [摘 要]建国初期江苏地区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是当时全国的一个缩影。在改造过程中呈现出由点到面、由重点企业合营到全行业合营;合营准备工作“三步走”;对知识分子的培养与改造同时进行等特点。通过改造,改变了江苏的经济结构和企业性质,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领导思想上存在盲目急躁情绪和一定的右倾畏难情绪;对合营企业的持续发展缺乏计划性,使合营后续工作出现偏差;对私安排方面存在偏差则是在改造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失误。
  [关键词]江苏;对资改造;社会主义改造
  [中图分类号]K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071(2018)03-0043-06
  解放后,江苏地区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这一工作基本完成。总体来看,从1949年到1953年上半年是改造的准备阶段,1953年10月至1955年10月是有计划的改造阶段,这两个阶段的改造是成功的,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1955年10月至1956年1月底,是改造的高潮阶段,在这一阶段出现了与全国部分地区一样的“急躁冒进”“形式单一”“工作过粗”等弊端。通过探讨江苏省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特点和历史局限性,一方面可以从整体把握对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评价方向,另一方面也可以对当今工业化建设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一、江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简要历程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初步发展
  1949年2月至4月,江苏全省相继解放。各地军事管制委员会和人民政府也相继成立,迅速巩固政权,稳定秩序,安定人心。人民政府根据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的精神和中共中央《关于接管江南城市给华东局的指示》,没收一切官僚资本企业及其他各种公共企业,变官僚资本主义经济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同时,向私人经营的企业交代党的扶植民族工商业、保护一切民族工商业财产的政策,督促私营企业复业生产。另外建立了一批国营企业,如花纱布公司、粮食公司、苏北贸易总公司、苏南建中贸易公司等,以壮大国营经济的力量。此时,有部分资本家虽然承认了工人阶级在政治上的领导地位,但怀疑革命政权能否巩固,不相信工人阶级能够领导城市和经济工作,在国营经济力量薄弱的情况下,先后以银元美钞、纱布粮食为主要对象,进行投机活动,掀起三次物价上涨风波。江苏地区及时发动群众开展反投机斗争,政府加强了对纱布粮食市场的管理,制止投机活动,缓和了物价涨势。1950年后中央统一了对财经经济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同时加强税收工作、发行公债、控制投放和大量调运物资,物价开始下跌,结束了延续12年的通货膨胀。使社会主义经济逐渐取得了对市场的领导地位,物价稳定以后,社会虚假购买力消失,部分资本主义工业发生困难,江苏采取加工、订货、收购、包销等措施,维持了生产,并使它们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初级和中级形式。如1950年初,苏南建中贸易公司首次批准协源等5户布厂加工代织,并给予民丰纱厂加工代纺代织。无锡市政府的加工订货比重1950年到1952年也是在逐年上升,棉纺业上升了20.42%,染织业增长了37.47%,缫丝业增长了53%。产值累计34.44亿元,资本家获利近6000万元。[1]
  与此同时,党带领人民群众先后开展了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和抗美援朝三大运动,使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到各个阶层。在国民经济迅速恢复、抗美援朝前线急需大量工业用品和医疗器械的情况下,部分资本家又趁机以行贿、偷税漏税、盗窃国家财产、偷工减料、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等“五毒”行为,攫取不义之财,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危害。1952年1月,江苏地区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和统一部署,广泛发动群众开展“五反”运动,查出各种违法的工商业户,约占私营工商业总户数的19%左右(详见表一),其中少数严重违法商户受到国法的制裁。通过五反斗争,社会主义的经济力量进一步壮大,为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条件。在1952年江苏地区私营大型工业总产值中,国家资本主义初级形式和中级形式的比重即占81%,私营商业批发额下降到35%,零售额下降到57%。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前三年中有计划的改造阶段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计划经济之间的矛盾逐步加深,只有把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进一步向社会主义的方向转变,才能逐步解决这个矛盾。1953年党开展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宣传教育,对资产阶级分子进行了争取社会主义前途的教育,并明确了资本主义通过公私合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道路。资产阶级在经济上处于弱势地位,政治上处于孤立的情况下,接受进一步的社会主义改造。从1954年开始,江苏省人民政府对省内作用较大、设备较好的私营工业逐个地实行公私合营。国家对粮食、棉花棉布等实行统购或统销后,经营粮、布等业的私营批发商全部由国营商业所代替;对零售业则通过经销、代销等国家资本主义形式进行改造。这样,就最后割断了资本主义和小农经济的联系,社会主义经济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到1954年底,全省共有粮食、绸布、茶叶等500多家批发商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改造;全省有6996户私营零售商,通过代销、经销、批购等进入国家资本主义形式。1955年私营大型工业总产值中,国家资本主义初级和中级形式的比重已达89%,公私合营工业产值已占全省各种类型工业总产值的31%;1955年私营商业批发额已下降到只占5%,零售额下降到只占24%。[2]
  (三)全行业公私合营时期的高潮阶段
  1955年10月,毛泽东邀请工商界代表人物座谈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问题,希望工商界人士能够认清社会发展的前途,掌握自己的命运,进一步接受社会主义改造。[3]11月,江苏省工商联召开座谈会,学习毛泽东在全国工商界人士座谈会上的讲话,与会者一致表示要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1月,毛泽东到南京视察,同月江苏省委发出《关于当前对资改造工作的指示》,指出目前已经具备了把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工作推向高潮的条件。工商界人士经过广泛教育,在“势所必至、理所固然”的情况下,纷纷申请全行业公私合营,形成了社会主义改造运动的高潮。在运动中,江苏省进一步注意发挥工商联和民主建国会的作用,大力培养和扩大进步分子的队伍,并加强对资本家家属、子女的教育,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深入到资产阶级内部和他们的家庭中去,对加速资产阶级内部的分化和对资产阶级分子的改造,起着重要的作用。资本主义企业全部被批准实行公私合营以后,政府以搞好生产经营为前提,有步骤地进行了企业的经济改组和商业网的调整工作,对私方在职人员进行了全面的人事安排,對资本家的财产,进行了清产核资工作,按照核定的股金数额,给以年息五里的固定息金,其对企业的支配权利基本消失。

推荐访问:工商业 江苏 局限性 资本主义 建国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