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与“不教”之间:网络一代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目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主要是讲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的关于“教”的教育学,诚如亨德森所言,“教育学通常被理解为教的科学和艺术”。我们还没有发现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上讲“不教”、研究“不教”的教育理念。毋庸置疑,在教育史上一直存在着一个“不教”的思想传统。虽然如此,不教的思想还是一直被教的传统所遮蔽,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特别是伴随着科技的发展,教育中弥漫着对技术的崇拜,教被视为合理的、毋庸置疑的,人们致力于开发各种教的技术,致力于用更先进的教法提升教的质量,将教育学发展为一门专门研究教的学科。当教育出现问题时,也只是在改进教的方法上着力,努力做些持续性创新的工作,却很少检视历史上那些不教的思想资源。我的发言,主要在借鉴历史上关于不教的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分析在“互联网+”时代,如何对网络一代的95后进行不教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可行性与可能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颠覆性创新做些粗浅的探索,以期与关于当前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形成一种互补。
  为了便于大家明白我的观点,我需要要说明什么是“教”、什么是“不教”。教是指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直接地告诉、告知、给予、授予、教给、教授与讲授知识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是积极有为的,相应地,受教育者是被动接受的;不教是指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不直接告诉、告知、教给与授予受教育者知识,而是让受教育者自己去探索与思考,自行获取知识,是不以直接的教育方式而进行的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受教育者是积极有为的,教育者是无为而为、无为而治的。
  在人类教育史上,关于不教的思想是与关于教的思想是相伴而生的,只是由于人们长期关注教、施行教,而导致那些不教的主张被忽视乃至于无视。在中国,不教的教育思想源远流长。一是道家的老庄。老子和庄子将不言之教推崇为圣人之教。“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道德经》第二章);“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圣人行不言之教”。在道家的传统中,不教之教是一种备受推崇并被付诸实践的教育方法。二是佛教,如禅宗推崇的“世尊拈花,迦叶微笑”是最成功的不教之教。三是儒家。儒家的教育思想虽然以教为主,但孔子、孟子等人也有不教的论述,如《论语·述而》中的“不愤不启,不悱fěi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除了强调适时进行启发之外,主要还是讲了什么情况下不教,其表述采用的是排除句式,“启”和“发”之前都用了“不”字,“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诱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
  现当代中国的主流教育思想虽然是教占了上风,但也有诸多学者在倡导施行不教之教。蔡元培主张,“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教员不讲也可以的,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还有学者提出“不教也是一种教育方法。”主张“最好的教育方式是无为而无所不为,不教而无所不教”。
  在国外,特别是以古希腊文明为源头的欧美文化中,也一直存在着不教的思想源流。苏格拉底提出的“产婆术”的教育方式,认为“教育并不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帮助学生自己把知识接生下来”。柏拉图在《美诺》篇讲苏格拉底对美诺的教育,不是用教的方法,而是通过启发令其自己说出正确的答案,就是一种不教之教的实践。即使是倡导“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夸美纽斯,也试图发现一种少教的教育方法,以“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教师授课时,要有意留下一些东西不教、不讲,“就像是把无边无际的知识世界之窗微微打开一点,留些东西不完全讲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于1972 年提交的一份报告中也提出了“少教”的建议,“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考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还有许多学者关注不教的问题并专门著书论述,就笔者目力所见,有泰勒·盖托的《上学真的有用吗?》、詹姆斯·埃尔金斯的《艺术是教不出来的》、丹尼尔·科顿姆的《教育为何是无用的》、威廉·V·斯潘诺斯的《教育的终结》以及特雷安塔费勒斯的《美德可教吗》等。
  事实上,所谓的教与不教,都是一种教育的方式。教与不教并非绝对对立的两极,而是互补共生的关系。教是为了不教,包含了教育的目的,一切的教都是为了最终不再需要教,实现这个目的的衡量标准就是受教育者学习能力的提升,当受教育者具备了自我学习能力,可以不再依赖教师的教的时候,教的目的就实现了。教是为了不教,也体现了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目的是育人——使人成为人,包括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养育、人格的养成、人生的发展。认识到这一点,我们须谨记:教育的存在不是为了教给孩子知识,而是为了让他们自己具备自我发展的能力。不教是为了更好地教,是指通过不教的方法实现教育的目的,突出不教作为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教育过程中有些知识、技能的传递需要通过不教的方法来达成,需要从反的一面切入,从反的一面思考问题,从不教入手,通过不教实现教,用反成原理达成教育目的。因此,不教既是教育目的,又是教育的手段。我们既不能一味强调教而忽视的确存在着不可教的层面,也不能一味放大不教的作用,无视教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二者不可偏废,最好的教育在乎教与不教间。
  虽然不教之教在人类教育思想史上一直存在着,但不教的思想是关于教的思想的伴生品,对于这种伴生思想我们极少进行单独的审思,对于不教的单独的审思是可以成为我们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理念创新的一个新的生长点。
  我们今天探讨95后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95后学生最典型的一个特点,我认为是网络化,他们被称为是中国的“网络一代”。学生的思想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另一种角度说,他们因为这个时代变得比我们以前任何一个时代的学生都要“聪明”。所以,要想让学生学好,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学生在课堂上懈怠,老师教课但学生没有兴趣听课,所以常常表现不出精神和活力,也缺乏学习的动力。大学生上课不听课,打瞌睡、玩手机的现象屡有发生,但这体现的不仅仅只是一个现象,还与多个系统有关,有学生自身的问题、老师的问题,还与整个社会环境、学校環境等相关。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我们在多个方面创新,而教育理念的创新是其中最根本的。

推荐访问:政治理论 不教 思想 教育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