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导近代国际关系运行的强势因素


  摘 要: 近代国际关系的产生与发展大体与世界近代史同始终。从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会议的召开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共270年时间跨度里,是近代国际关系循序演进、波浪式发展的历史过程。国际关系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经济实力、均势外交、殖民体制、民族主义等因素的相互作用推动着近代国际关系体系的演进。
  关键词: 近代国际关系 强势因素 经济实力
  
  国际关系是国际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种超越国家界限建立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其实质是各种国际行为主体(主要是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它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化及其他各方面的关系,而以政治关系为主。国际关系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阶段,已经有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的早期的国际关系。到了近代,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和发展,国际关系进入到新的时期,真正意义上的世界范围的国际关系最终形成了。可以说,近代国际关系的产生与发展大体与世界近代史同始终。
  1.近代国际关系的基本轮廓
  1648年召开的威斯特伐里亚会议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次重要的国际会议,它确立了主权国家为国家立国的基本原则,为国际关系行为主体的构成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开创了以国际会议形式解决国际争端与武装冲突的风气之先,在国际关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揭开了世界国际关系的新篇章。从这时开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共270年的时间跨度里,便是近代国际关系循序演进、波浪式发展的历史过程。
  近代早期,在欧洲国家中对立与冲突最激烈的是英、法两国。英国在击败荷兰成为欧洲海域的无敌“皇后”后,从17世纪末叶起,便开始挑战欧洲大陆头号强国的法国,两国的冲突左右着欧洲大陆、海上及殖民地局势的发展。英法的争斗成为这一时期国际关系中的矛盾焦点,18世纪中期,英国最终彻底打垮法国,建立起在欧洲乃至世界的霸主地位。不过,经过半个世纪的历史积蓄和世况变迁,法国元气又复、重新崛起,使得欧洲的政治天平又发生严重倾斜。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拿破仑经东征西讨,几乎把除俄国以外的欧陆国家统统踩在脚下,重振昔日欧陆霸主的雄风;而英、俄、普、奥等国组成反法联盟,欲恢复被拿破仑搅乱的欧洲政治秩序。双方经历6次搏斗,拿破仑帝国终被欧洲占优势的封建力量所摧毁。随后召开的1814年维也纳会议使拿破仑时代以后的欧洲出现了新的格局,即由过去的法国一强主宰欧洲大陆变为以英、俄两个侧翼国家占优势的多强争霸欧洲的局面。
  19世纪上半期起,俄国在中近东和远东疯狂扩张,引起了与英国之间长期的正面较量,使得英、俄两国的争霸斗争构成了19世纪中期国际关系的主题之一。同一时期,对国际关系造成震荡性影响的事件是德意志国家的整合与新生运动。1871年德意志统一的完成结束了拿破仑帝国垮台后英、俄两强分治欧洲天下的局面,引起了国际关系中传统矛盾结构的改组,即由过去的英法矛盾、英俄矛盾、法俄矛盾转变为以德国为轴心的德法矛盾、德英矛盾、德俄矛盾。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已完成在北美大陆领土拓展的美国正在悄悄兴起,此时的美国虽无资格妄称强国,但已开始将其触角伸向东亚和非洲,并以“拉丁美洲救世主”的姿态出现,从而成为欧洲诸强潜在的竞争对手。
  进入19世纪70年代,随着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的加剧,以及世界力量对比与分布的变化,一个新的全球性格局开始出现。欧洲列强瓜分世界和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成为这一时期国际关系内容的重中之重。英俄继续逐鹿亚洲,英法在非洲的冲突激烈,德国与英法俄在近东一带发生猛烈碰撞并在南部非洲与英国交恶。而欧洲强国之间的斗争为美国以强大的经济力量向全球扩张提供了机遇。为了在世界市场被欧洲列强瓜分殆尽之际获得一定的市场份额,美国又不失时机地推出“门户开放”政策,这一政策是美国成为世界中心的开端。同时,日本在亚洲的崛起也改变了国际秩序中的力量对比。可以说,美国与日本正式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宣告了近代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结构的解体,近代国际关系的重心发生历史性转移,全球性的国际关系体系臻于完备。
  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老帝国主义列强之间在争夺殖民地问题上的矛盾愈演愈烈,各国为了打败对手,保住旧殖民地和夺取新殖民地,不得不寻找盟友以壮大自身力量,于是在欧洲逐步形成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帝国主义军事集团。这使得国际关系舞台上纵横交错的列强争霸矛盾被简化为相互对垒的两极均势结构。此后,两大对立集团的争夺日趋尖锐化,最终引发了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也为近代国际关系划上了一个句号。
  另外,在近代史上,由于亚非许多国家遭到列强的侵略、掠夺,亚洲、非洲的国际关系主要反映为侵略与反侵略、掠夺与反掠夺、奴役与被奴役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存在和发展也构成了近代国际关系的组成部分。
  2.主导近代国际关系运行的强势因素
  影响国际关系的因素很多,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些因素起主导作用,而另一时期其他的因素则起主导作用。
  2.1主导近代国际关系运行的首要因素是实力至上论。
  经济实力是决定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对国际关系支配权的根本力量,谁强大谁就在国际事务中最有发言权,谁就会对国际秩序的安排最有号召力和影响力。没有雄厚经济实力,一国政治力量、军事力量就失去了物质基础和条件,在国际政治、军事关系中就不可能是强有力的,其利益甚至主权就常常会受到威胁和侵犯。19世纪中期以前,西欧国家在近代国际关系中扮演着中心角色,其原因在于它们自身雄厚的经济实力。近代欧洲既是资本主义的桑梓之地,又是近代产业革命的摇篮,拥有其他地区无可企及的领先发展优势,从而使欧洲在政治制度的完备、经济实力的提升、科学技术的突破、思想文化的进步等方面都远远稳居世界的排头。到19世纪晚期,美日的崛起与实力的增强,打破了由英国为首的西欧统治世界的局面,近代国际关系的中心开始由欧洲向北美、东亚发生有限的转移。由此可见,近代国际关系的运行重心始终与世界资本主义的兴盛地带并存。
  2.2近代殖民主义扩张体制的形成,以及由此产生的殖民地问题是影响国际关系运行的又一强势因素。
  世界近代史是一部资本主义扩张史,西方近400年的殖民扩张活动,一方面使原本孤立分散的世界逐渐走向一体化,另一方面给世界秩序造成了诸多不公平性和不合理性。西方列强通过殖民扩张,获得了资金、劳动力、资源、商品市场等优越条件,极大地加速了其经济发展进程,迅速地提高了国家的综合实力,这一状况又使西方列强具备更强的掠夺能力。东方各国社会发展的主观条件本来就处于劣势,西方殖民者的入侵不但没有改变东方各国的社会发展条件,反而使各国所处环境更加恶劣,处于一种越来越落后、同西方差距越来越大的恶性循环之中。这成为当时世界政治经济的一种基本格局,对近代国际关系的走势也一直发生深刻影响。
  2.3均势外交是贯穿于近代国际关系中的一种外交制衡机制。
  均势外交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是西方列强为谋求霸权而广泛采用的一种外交手段,是在欧洲民族国家争夺欧洲大陆和陆上霸权的基础上形成的,其目的在于抵消、分解、抑制过于强盛的大国或大国集团力量,使列强之间的力量对比在国际关系中形成一种暂时的、静止的均衡状态。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各大国从谋求和维护本国利益出发,在国际舞台上展开激烈的外交角逐,国与国之间时而亲善为友,又时而反目为敌。各大国千方百计地加强自己的实力,不择手段地消弱对方,不使对方的力量超过自己,并力争使形势变得对自己有利,从而对国际关系的运行产生深远的影响。近代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在欧洲大陆成功地建立霸权的原因,就是均势机制发挥着“看不见的手”的调节作用的结果。当然,作为均势外交的推行者只能是拥有强大实力的大国,而不可能是小国。均势外交的每次行动都是“权宜之计”,而不是长期的外交筹码,均势外交总是为大国强权政治服务的。

推荐访问:国际关系 近代 强势 主导 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