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稳定是中国政治稳定的根本前提


  摘要: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之日起,带领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奠定了党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独一无二的核心地位。本文从政治稳定的含义、内容和表现类型出发,通过对中国国家体系、权力配置等方面的历史沿革、现实分析和比较研究得出中国共产党的稳定是中国政治稳定的前提,就如何保持党的稳定做了一些理论意义上的探讨。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政治稳定;前提
  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3-0054-02
  
  亨廷顿认为,现代性孕育稳定,而现代化则引发不稳定。①我国正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时期,维护社会稳定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人民的安居乐业,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政治稳定是社会稳定最基本和最集中的表现,是社会稳定追求的首要目标。影响一个国家政治稳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中国共产党成为整个国家政治体系的建造者、发展者和完善者。对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政治稳定之间关系的探究,应该说具有较大的理论和现实价值。
  一、“政治稳定”的含义、内容以及表现类型
  我国学者邓伟志先生认为,政治稳定就是指一国政治系统的连续性和有序性。它包含稳定的政权体系、合理的权力结构和有序的政治过程等三个不同的层次。
  政权体系的稳定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1)政治共同体的稳定,是指国家的完整统一和对国家的认同得以持续。在我国,就是指公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一个统一完整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2)政治制度的稳定,是指宪政体制和基本政治制度以及规则得以持续。在我国,主要是指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邓小平指出 “过去行之有效”的东西,我们必须坚持,特别是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公有制,那是不能动摇的。②这里的不能动的遥就是指 要保持稳定 。3)执政者的稳定,即不存在政治领导人的非正常更换。在中国,中国共产党是唯一的合法执政党,执政党的稳定一方面是指中国共产党作为唯一合法的执政党的地位要保持稳定,另一方面,在中国共产党内部,在国家领导人之间,要实现政权的平稳交接,要保持连续稳定行。在党的十六大上,我们国家领导人的平稳交接是非常重要的。
  国家权力结构的合理性,包括权力结构的合法性、有效性、统一性等方面。权力结构是指国家权力结构的构成形式。只要是指中央权力的构成形式、权力机关与执行机关的配置、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等等。一个国家只要政权稳定,权力结构不可能有很大的变动。
  政治过程的有序性。包括政治决策和政治实施的有序性。决策的有序性是指决策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即基本政策没有大幅度变化,只有渐进性、边际性调整。一个政治系统的重大决策,不能会出多门,各行其是,更不能是朝令夕改、自相矛盾。在政治实施的过程中,应该做到有令则行、有禁则止,防止政治骚乱、政治抗议,形成政治混乱。在中国必须紧紧依靠无产阶级的专政保卫社会主义制度,实现政治秩序和政治局面的稳定。
  从另一个角度讲,政治稳定又可分为静态稳定和动态稳定两种类型,静态稳定是指政治体系、政治关系等的一成不变,而动态稳定,我国政治学者俞可平认为,是指“根据多数公民的意愿和现实发展的需要不断打破现状,用新的平衡代替旧的平衡,动态平衡允许纠正现实政治范围中的一些不合理,但绝不是像文化大革命时期那样的无序状态,使政治整体成为一种过程状态,实现动态平衡”。中国目前要实现的政治稳定主要就是动态稳定,纠正我国政治体系中一些不合理因素的同时,进而实现政治的稳定,在稳定中谋求政治的发展。
  二、党的政治核心地位是历史的必然,人民的选择
  今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三座大山得以建立和统一的。相应地,中国共产党也由先前的革命党取得了执政地位的合法性。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是广大无产者利益的代表。作为一国之执政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是受到全国人民的积极拥护的。
  在统治秩序基本确立以后,新生的政权开始了制度与法律的建构。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首先建立了党委会制度和党组制度以加强党对政府的领导。在加强党的领导的同时,也没有忽视政权的合法性努力。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等一系列的法律,在宪法中明确规定“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宪法和相关组织法确立了我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
  这一时期,我国政治上的特征就是确立了以共产党为领导核心的政治制度。党的组织不仅在党内建立起来,也在政府机关和社会团体中建立起来,在国家与社会关系上,由于政治上党的组织向基层社会的延伸,形成了国家对社会的全面控制和个人对国家的全面依附关系,称之为“全能主义政治”即国家的组织和控制延伸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进行政治统治。
  在经历了灾难性的“文革十年”的政治曲折和衰退之后,中国开始进入了制度的恢复和发展时期,初步开始探索政治体制改革,邓小平1980年关于《党和国家制度的改革》的谈话,预示了中央开始启动政治体制改革的艰巨工程。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政治特征表现为:在党政关系方面,20世纪80年代强调党政分开,90年代强调党如何执政,在实践中,我党加强了对政府、人民代表大会和社会团体的指导。在地方政府一级,有的省委书记兼任过省长,市委书记兼任过市长,而在更多的地方,则是省委书记兼任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事实表明党加强了对政府和人民代表大会的领导。在中央与地方关系上,90年代中期,中央政府明确提出加强中央权威,服从中央政府的统一经济政策,同时在政治上通过“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加强地方党政干部思想上的统一认识,加强对地方党政干部的监督和管理。
  1999年3月,九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了宪法。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标志着中共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将实现从人治到法治的历史性转变。党政关系问题也被放到执政党、国家权力和社会的大系统之中,从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角度加以考虑,从而纳入法治的轨道,为党政关系改革指明了根本方向。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特别强调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强调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
  纵观党政关系的历史发展过程,我们可以看出,不管是新中国刚刚成立时,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继而形成了一整套的国家体系。还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权力基本组织结构并没有发生变化,中国共产党是国家权力的核心。在我国,共产党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执政党,更多的是领导党,整个国家体系,包括立国原则、政治制度、主要政治关系都与党有着不可分离的密切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我国政权体系的建立者、支持者,是政策的发出者和执行者,不论是政权体系的稳定,国家权力结构的合理性,还是政治过程的有序性,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都离不开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党的稳定是整个国家政治稳定的根本前提。
  1991年苏联解体已经给过我们深刻的教训。苏联执政党自身的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制度,最终造成了执政党的垮台,从而产生的严重后果就是带来了国家的分裂。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共产党的命运绝不在于一党之得失,还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命运。

推荐访问:稳定 中国 前提 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