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党政治与政治文明新论


  内容提要 政党政治和政党制度是人类现代政治文明的标识。政党政治植入使中国传统政治文明实现跨越式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新型政党制度是近代以来中国政治文明演进过程中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及其体制机制在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发展中具有枢纽性地位。
  关键词 政党政治;政党制度;政治文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
  DOI: 10.19422/j.cnki.ddsj.2018.10.014
  政党政治是人类现代政治文明的标识。本文拟借助政党政治和政治文明关系的理论框架,探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缘起和演进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以期强化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中国政治文明转型期价值和功能的理解。
  作为政治文明标识的
  政党政治和政党制度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政治文明是指人们改造社会所获得的政治成果的总和,一般表现为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中关于民主、自由、平等、解放的实现程度,而这种实现程度是要通过建立与生产力、生产关系状况相适应的社会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民主制度来实现的。其中,国家政治制度是政治文明的核心。[1]近代以来,政党政治和政党制度成为人类政治文明的普遍价值选择。
  政党政治是人类社会发展到特定历史阶段的政治形态。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曾经以“君权神授”说为国家权力披上政治合法性的外衣。伴随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精英和政治领袖把国家权力与人的自然权利联系起来,倡导“天赋人权”和“主权在民”说,从而为民主政治取代神权政治的正义性提供思想基础。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和统治阶级在国家权力博弈中采取政治化的组织形式相对抗。这种以国家权力为价值目标的政治化的组织衍生为政党,与此同时政党亦将社会各阶级利益、愿望和要求组织化。由此可见,是人们对民主政治的诉求催生了人类近代社会的政党政治。
  民眾参与政治是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政治参与的客观需要使政党政治成为民主政治的基本形态。民众直接参与谓之直接民主。但在具体实践中,直接民主的实施有诸多难以逾越的障碍,如国家规模、公民素质、操作成本等。实践的结果就是出现了相对直接民主而言的间接民主。民众通过选出代表来代行公民职责,控制公共权力,即代议制民主。政党作为阶级、阶层或集团利益的代表,作为民众政治参与的有效手段,理所当然地成了代议制民主的主角。[2]现代文明国家政治发展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民主政治借助政党政治来实现。
  马克思主义认为民主本身具有阶级属性,而且在事实上政党政治也不等同于民主政治。但是相对于君主政治而言,政党政治意味着由政党来掌控国家政权,并通过相应的政治制度加以保障、体现、规范和制约。从人类政治文明史的发展来看,政党是在近代民主政治浪潮的激荡中产生的,反过来,在民主政治演进中政党又创造了现代民主政治。现代意义的民主政治就是公民、政党、公共权力之间的互动关系及由此形成的体制机制。公民通过政党作用于公共权力,政党代表民众控制公共权力。其中,政党既是沟通民众与公共权力之间联系的桥梁,又是民众控制公共权力之手的延伸。在现代民主政治基本架构中,政党具备枢纽地位和中枢功能。因此,政党政治、政党制度是人类现代政治文明的重要标识。
  政党制度在中国政治文明
  演进中的创造性转换
  政党政治植入使中国传统政治文明实现跨越式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新型政党制度是近代以来中国政治文明演进过程中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
  一、历史逻辑:近代以来中国政党政治的演进催生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
  近代以来,由于西方列强野蛮入侵和清朝腐朽统治,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政治文明渐趋衰落。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不仅推翻清朝政权,而且结束了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并将肇始于欧美国家实行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议会制和多党制植入中国。囿于历史传统和社会现状的落差,中国仿效欧美国家的政党制度模式终归失败。然而,政党政治植入中国,打破了中国历史上历代王朝兴衰更替、循环踯躅的怪圈,打开了中国传统政治文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闸门。
  在中国政党政治演进过程中,20世纪20年代是关键时期。1921年,伴随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武器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至此,中国政党政治形成以国共两党为主体多党并存的基本格局。1924年,中国国民党进行改组,中共党员可以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尽管中国共产党仍然保持思想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但是客观上却造成了国民党一党独大的局面。1927年,国民党以暴力开展针对中共的“清党”运动,建立南京国民政府,宣布国民党实行“一党训政”。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中国政党政治的转型时期,多党制和一党制的失败催生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抗日战争时期和国共内战期间,具有反帝、爱国、民主政治诉求的中国社会进步力量纷纷成立各个民主党派。中共和各民主党派在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实现中国政治民主化方面具有共同的理想和目标。在国民党“一党训政”和中共“联合政府”的对峙中,各民主党派选择了中共设计的政党制度模式。1948年5月,中国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响应中共的“五一口号”,赞同关于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并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开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征程。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功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
  二、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在中国政党制度中的运用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对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有过大量精辟的论述,从而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提供了理论遵循和实践指南。
  一是政党方面。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高度重视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社会主义制度文明代替资本主义制度文明的领导力量是集中代表无产阶级利益和愿望的共产党。共产党不仅要为工人阶级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而且要支持一切反对现存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革命运动,要在革命取得胜利后仍然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推荐访问:新论 政党 政治文明 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