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政党微观逻辑


  摘要:当前,市场化、全球化与网络化成为推动基层党建发展的社会逻辑力量,而国家治理现代化成为推动基层党建发展的政治逻辑力量。基于社会结构的转型与群众生存方式的多元化,作为政治建设与国家治理的基础环节,基层党建发展必须以巩固党的群众基础与提高党的领导的有效性作为根本政治诉求。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必须构建复合型党群关系,打造党组织主导的多元合作社会治理模式。而无论是构建复合型党群关系还是打造党组织主导的多元合作社会治理模式,都要求基层党组织建构枢纽型组织形态来予以承载。信息技术革命的到来为枢纽型党组织形态的构建提供了技术条件,探索运用信息技术来推进基层党建发展的尝试实际上是为全面推动党组织适应网络社会的组织形态转型与升级提供经验。
  关键词:基层党建;国家治理;基层社会治理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5)03-0067-06
  当代中国政治与社会的发展。是在中国自身发展和人类现代化这两个历史逻辑共同演绎下实现的。鸦片战争之后的相当长时间内,中国自身发展逻辑一直跟不上人类现代化逻辑,中国的发展不断受到了现代化逻辑的逼迫。建国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发展的主体性不断形成,然而在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认识不清,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遭遇了挫折。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国自身发展逻辑与人类社会现代化逻辑之间的契合性开始形成。这种契合性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不断与时代发展要求相同步;二是中国共产党以及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的中国政治结构,能够不断根据时代精神与现代化发展要求,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保持着对时代与社会的自觉与有效的引领。
  这种契合性不仅体现在宏观层面,而且也体现在微观层面。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与信息革命的发展,人们的交往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结构也因此发生了重大变革。为了适应这一转变,并能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承担起领导使命,中国共产党将党的建设上升到“新的伟大工程”的战略高度来认识。由于基层党组织直接嵌入社会之中,因此推动基层党建创新与发展就成为“新的伟大工程”中的基础性内容之一。不论是从社会变革来看还是从政治发展来看,对于基层党建来说,当前都是一个关键时期,一个新的起点。从社会变革方面来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全球化的加剧和网络社会的生成,新的交往方式与新的社会结构基本呈现,并处于加速发展状态。从政治发展来看,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出,标志着基于顶层设计而对既有体制和机制进行整体性再造的开始。由于基层党建是国家治理现代化与社会深度变革之间有效连接与有机互动的重要机制,因此基层党建能否遵循国家治理现代化与社会深度变革的逻辑进行自我创新与发展,将深刻影响国家治理现代化以及社会自身治理的有效性。
  一、市场化、全球化、网络化与国家治理现代化:推动基层党建发展的时代力量
  党建国家的历史逻辑使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不仅具有政治功能,而且还具有很强的社会功能。其中,政治功能以社会功能为基础。因此,在不同历史时期,基层党建发展都必须与基层社会治理方式结合起来考虑。同时,基层党组织是政党组织网络嵌入社会并实现与社会直接互动的终端,成为了政治体系与基层社会之间的一个中介,其发展受到政治逻辑和社会逻辑的双重影响。当前,中国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从社会发展情况来看,市场化、全球化与网络化使社会结构与人们的交往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从政治发展来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对中国政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由此,这两方面就成为推动基层党建发展的逻辑力量。
  (一)市场化、全球化与网络化的加剧:推动基层党建发展的社会逻辑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先后经历了两场基于不同逻辑所带来的社会变革与社会转型:一场是由改革开放所引起的基于制度变迁而导致的。改革开放从两方面对社会产生影响:一是对内改革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与单位社会体制退出,人们生存形态开始从依附单位的单位化向依据契约的原子化转变,市场替代基层党组织成为经济领域的组织化力量,市场经济也使人们在国内空间内的流动成为了制度性可能;二是对外开放使人们的活动空间从国内向国际延伸,同时,现代化程度较深的国家和社会的观念与经验开始对我们产生影响,国际规则开始对我们产生规范作用。另一场是由网络普及所引起的基于技术革命而导致的。互联网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全面和深刻的,其中有三个方面是比较明显的:一是对人们的交往方式产生了根本冲击,人们可以快速地实现跨区域、即时性、去中心化和自组织化的交往;二是对人们关于空间的理解产生了冲击,互联网的出现生成了新的虚拟空间;三是对传统政治和社会运行机制的技术限制的突破,自媒体、大数据以及其他信息技术手段使社会运动以及政治活动等出现了新的形态,同时也使政治互动方式发生了变化。总之,市场化、全球化和网络化,使人们的交往方式、生存形态、活动空间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对党组织的运行方式与领导的有效性产生了冲击:一是使战争年代与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党的领导体制与机制产生了不适应;二是使工业化时代形成的政党运行模式产生了不适应。再加上,制度性因素与技术性因素几乎是同时产生影响,因此这种冲击的烈度就呈叠加状态。由于基层党组织是党组织直接嵌入社会并产生互动的部分,因此社会的快速变化对其影响就显得尤为明显。
  (二)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基层党建发展的政治逻辑力量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的机理,不仅反映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推动或阻碍上,而且还体现为上层建筑的发展具有相对自主性,并按照自身发展逻辑演绎着。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与经济基础互动最直接的部分,基层党组织以及以其为核心而形成的社会治理模式的发展,不仅要受到作为经济基础变化的表现形式的社会变革的影响,而且还为上层建筑自身发展的逻辑所决定。在改革开放推进和社会结构变化的共同作用下,现代国家治理要素不断生成,但也存在着现代化程度不足的现象,为此,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中共中央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以推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决定,这标志着中国政治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政党是国家治理体系的核心部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提出意味着党的建设也必须遵照新的政治发展逻辑予以创新与发展,为此。中共中央提出了党的建设制度创新的命题。基层党组织作为党的组织网络的最末端,是与国家治理体系其他部分互动最直接的部分,在此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治理模式更是直接感受到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紧迫性,因此推动基层党建发展就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推荐访问:政党 微观 治理 逻辑 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