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个解放”与中国现代管理理论


  摘要:中国现代管理理论作为现代管理理论的新领域,随着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新思想、新理论的推出日趋丰富与完善。“第三个解放”即解放与增强社会活力,既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也是现代管理的重要理论创新。新时期新常态赋予“第三个解放”新的时代内涵和特定内容,激发、呵护及创新社会活力是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目的与任务。
  关键词:解放思想;社会生产力;社会活力;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内动力;经济新常态;共同致富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7)01-0051-07
  新阶段新常态,“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着力点,同时也是促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催化剂。解放、激活、呵护和创新社会活力,不仅是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目的与宗旨,而且社会活力的解放、激活、呵护和创新表明现代管理的中国化与科学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的动力源。
  一、“第三个解放”的内涵与实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三个解放”:“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三个解放”将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强大的思想动力、社会动力和制度动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一方面是解放思想、发展及增强社会生产力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解放思想、发展及增强社会生产力的目的与标志。其实,“三个解放”都是解放“活力”,即思想活力、生产活力、社会活力,亦即表现为制度动力、思想动力、社会动力。一种生产方式的活力与动力如何,直接体现其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以及上层建筑适应其经济基础的程度。当然,也决定着该生产方式或社会制度的程度理论表现方式及其实际实现深度。这里,我们将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设定为“第三个解放”,是因为此前在改革的进程中曾先后明确提出了“解放思想”(第一个解放),“解放生产力”(第二个解放)。
  社会活力的内涵很丰富,主要表现为经济活力、政治活力、思想活力、文化活力、生态活力等方面,社会富有并充满活力既是我们的事业持续进步和不断获得成就的标志与动力,又是人类与自然、与社会和谐统一的前提与结果,同时也是经济与政治体制的改革深化与发展、思想活跃、文化创新与生态可持续的源泉与动力。
  1. 经济活力首先表现为经济的全面、稳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为社会创造愈来愈丰富的物质财富,市场经济的秩序、原则与要求成为常态,各种组织经济效率与效益显著,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普遍得以满足,“不折腾”是其基本特征。
  2. 政治活力在中国首先表现在社会稳定,政治体制改革与各方面的改革协同推进,保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完善,协商民主得以落实,基层民主活力增强。人民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活力的根本属性和内在涵义,民主政治则是中国共产党奋斗的目标,协商民主是新时期新阶段人民民主的基本模式与方式。
  3. 文化活力则表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繁荣,全社会教育、文化与文明程度提高,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康发展,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充实,社会朝气蓬勃、欣欣向荣。毋庸置疑,文化同政治、经济相互融合,不仅影响着人的思想,同时影响着人的行为。前者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对于社会的发展不但提供了无尽的精神支撑与动力支持,而且愈来愈成为国民创新力与凝聚力的重要基础,越发成为我国综合国力、软实力与核心竞争力的内在动力。
  4. 生态活力是指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与良好状态,主要表现为对各种资源的科学、合理、适当、有效利用的能力与效果,包括生态与环境的良好程度与保护水平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和生态修复能力。生态活力是生态文明彰显的状态与前景,表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机统一的程度及其可持续性的生机与定力。
  社会活力是以上基本活力的综合化、整体化、系统化与具体化,是特定生产方式生命力与是否可持续发展的标尺。很难想象,一个缺乏活力的社会,其民众怎能意气风发,其国家怎能朝气蓬勃?社会有活力是国家兴旺、国民幸福的前提、基础与保障。
  社会活力(第三个解放)的解放与增强,体现于其基本特征的充分显现。
  整体性,也是整合性,表示社会各个层面、环节与维度活力的现实综合性与系统性。当今社会是一个整体发展的时代,人类生活正超越空间维度,在整个世界范围内表现出全方位的交流、联系和相互影响。全球化进程已经清晰地揭示出整个世界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体联动趋势。与此同时,社会活力也表达与反映着整个社会的指引态势、内在逻辑和文化状态。当然,社会活力的整体性还包括社会的良好精神状态的探索,与人性、情感、制度、环境有机统一的追求以及人们的普适理念与共同愿景。
  复杂性,即社会活力的动态性、时代性、适应性、特定性及其机制、表现等方面的能动性与适合性。社会活力从内容上看,既包含事实成分,又包含观念成分;在作为价值理想的同时,也是价值追求的对象;从结构上看,既包含资源层面、主体层面、精神层面及制度层面,又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从功能上看,并不是单一存在于某一层面、环节或领域,而是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与制约,相生相存,相辅相成。社会活力也是不断变化的,由最初“原始冲动”到“理性自觉”,表明多层次的自然与历史的演化,从而体现出由简单到复杂的解放、激发、充实与升华的过程。特别是个体活力受生理、心理、社会、文化以及生态因素的渗入与影响,与精神、情感、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具有不确定、难量化、动态与开放性,从而使得社会活力的复杂性具有更加特殊的意义。
  导向性,指社会活力呈现出一定的方向与趋势,包括政治倾向、文化倾向、组织倾向等,具有明显的引领、导向作用。社会活力能够激励人们有方向、有追求地进行实践,使人们的实践活动既能够按设定方向前进,又能够为个人与社会行为提供带有目的性、相向性和秩序性的逻辑,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任何社会活力又都是一定生产方式下、受该社会形态与上层建筑制约的,因而其导向性不可能具有超历史的永恒性。

推荐访问:第三个 中国 解放 理论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