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域理论解读外交语言的文体特征及翻译应用


  摘 要: 本文用现代语言学理论语域理论和文体学观点分析了外交语言的基本特征,探讨语域理论与外交文体的结合,并将语域理论应用于外交文体翻译之中。
  关键词: 语域理论 外交语言 文体特征 翻译
  
  1.语域的概念及其与文体的关系
  语言学家韩礼德(Halliday)提出了语域理论。韩礼德把语言同社会和人放在一起加以考察和研究,他将决定语言特征的情景因素归纳为以下三种变项(variable),即“语场”(field)、“语旨”(tenor)和“语式”(mode)。语场指实际发生的事情,包括语言发生的环境、谈话的话题、讲话者及其他参与者所参加的整个活动,根据话题又可以分为不同学科领域、行业的语域。语旨指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包括参与者的社会地位、他们之间的角色关系,以及说话者的态度和要实施的意图等。语式指语言交际的渠道或媒介,包括话语方式,可分为书面语体和口语体、正式语体和非正式语体等。这三个变项共同构成语域,具有反映文化的功能和预测语篇意义和语言特征的功能。这三个变项决定意义系统的三个组成部分:概念意义(ideational)、人际意义(interpersonal)和语篇意义(textual)。其中任何一个改变都会引起整个意义的变化,这三种意义,同时在词汇、语法层上得到体现。
  社会语言学家认为,语言变体有多种类型,其中之一是“因交际目的和内容不同而产生的各种变体,如广告语体、新闻语体、公文法律语体等”。[1]从以上阐述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受语境中场界和参旨因素的影响所产生的语言变体或语体也可称作文体,通常情况下所指的文体具有两种意义,即某人的某些或全部语言习惯和因交际目的及内容的不同而产生的各种变体。
  2.外交语言的用法
  外交语言是外交活动中实际使用的语言。参加外交活动的各国代表,为了彼此理解,必须采用一种或多种交际语。这种交际语就是外交语言。在历史上,往往以某个时期内实力最强、影响最大的国家的语言作为外交员。拉丁语、法语和英语曾先后成为国际上主要的外交语言。
  一种语言变体的用法指这种语言变体使用在什么类型的语言情景中。我们使用的语言的结构(语言特征)随着情景类型的变化而变化。语场、语旨和语式这三个情景因素决定语言特征。
  2.1语场
  在三个情景因素中,语场是决定性的,因为它确定语言行为的性质。我们还可以从主题(subject matter)、活动性质(nature of activity)和功能(function)三方面来说明话语范围。
  总的来讲,外交语言的主题是重大国际问题或有关国家根本利益的问题;它的活动性质是谈判或国际政治斗争;它的功能是调整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安排国际合作,解决国际争端等。这些都是非常重要和严肃的问题,因此对使用的语言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2.2语旨
  人们使用的语言根据相互间所持的态度的变化而变化。这种态度决定于一定情景中的角色关系(role relationship)。这种角色关系又决定于两个因素:一是使用语言的人之间的关系的持久程度决定的亲密程度,二是使用语言的人之间的社会地位的差别。关系越亲密,社会地位差别越小,相互间使用的语言就越随便、亲昵、显示一种个人间的关系(informal,familiar,personal)。反之,关系越疏远,社会地位差别越大,相互间使用的语言就越正式、客气和显示非个人间的关系(formal,polite and impersonal)。
  这种理论不仅能应用于分析外交语言,而且效果更加明显,因为角色关系在外交场合更加突出。参加外交活动的人来自世界各国,他们素不相识,相处时间短暂,一般不超过各自的任期。从社会地位的差别来讲,外交上的等级制比一般社会等级更加森严。而且这种等级不仅说明外交官本人的社会地位,还说明他们各自代表的国家的国际地位。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是各自国家的代表,他们之间没有单纯个人关系,他们之间的关系往往反映他们所代表的国家间的关系。因此,总的来讲,外交官之间使用的语言是正式的、客气的和显示非个人关系的,但并不十分难懂。
  2.3语式
  语言是以目视媒介或听觉媒介传递的,即以书写符号或声波传送的。前者称为笔语,后者称为口语。
  外交文书,如照会、备忘录、函件、电报、声明、宣言、公报、条约、协定、议定书、合同、国书等属于笔语范围。根据上述语言学标准,“外交口语”,如宴会上的讲话、祝酒词、呈递国书时的颂词、大会上的发言、双边或多边谈判中的发言并不是真正的口语,是事先有准备的口语,或事先写好临时宣读的口语(written to be spoken)。它有较多的笔语特征,只有少量的口语特征(有时为了便于宣读,采用一些简单结构的短句和日常词汇。另外,临时增加的话具有口语特征。)。事实上,许多外交宴会上的重要演说、外交会议和谈判中的重要发言就是重要的外交文献。外交活动中真正的口语是社交活动中的寒暄话(phatic communion),但既是寒暄话就与一般社交中的寒暄话无区别,也就不必列入外交语言的范围。总之,外交语言基本上包括两大类:外交书面语言(外交文书)和事先准备好或事先写好临时宣读的“口头语言”。后者在不同程度上具有书面语言的特征,如篇章结构较完整、语言较正式规范、句子较长且结构较复杂、用词较审慎而且大词用得较多。
  3.语域理论在外交文体翻译中的应用
  江泽民主席在克林顿总统举行的国宴上的讲话属正式外交场合的演说或发言,具有使动功能、表情功能和诗的功能。讲话主题(subject matter)涉及中美关系,主旨明确,针对性强;语旨(tenor)是中美双方领导人及政界人士等;语式(mode)是具有口语特点的书面语。这些语境因素决定了该语篇的文体特色:
  第一,语气庄重,用词审慎,采取了以理服人和以情动人的方式,表明了中国政府的态度。虽然是一篇演讲,它却与一般的谈话大不相同,其实是一种书面语言的口语化,是一种规范的口语。
  第二,句式多样、富于弹性。全文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它按时间顺序展开,首先概括了中美关系的历史,接着就中美关系发展的现状作了简短的评述,然后表达了中国政府对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向前发展的信心,最后的祝酒提议回应了开头,使整个讲话达到了高潮。
  第三,善用修辞,讲求效果。此篇演说讲话同时具有诗的功能,引用美国诗人朗费罗的诗句,目的在于使美国听众产生一种亲切感,来加强友好气氛。译文在词汇、修辞、句式及语篇结构上再现了原文的各种功能和文体特色。
  (1)词汇层次。原文“表示衷心感谢”、“深表谢意”、“表示崇高敬意”,同样都是表达讲演者的情感,译文却富于变化,分别译为“extend...our hearty thanks to you,express my profound gratitude to...”及“pay high tribute to them”,其中extend,gratitude,tribute都是拉丁语演化的词,使语言正式、庄重,符合外交讲话的文体风格,再现了原文的表情功能。
  此外,译文中使用了不少习语和习语变体,例如“二十五年来,中美两国关系虽有波折,但总的来说是在向前发展。”“中美两国的国情不同,存在一些分歧是自然的。”“……保护人类生存等方面,中美具有广泛的共同利益。”中的划线部分分别译为:twists and turns,not always see eye to eye,among other things。习语的使用使语言通俗自然、形象和地道,具有口语的特点,符合演说的口语和书面语的双重语体特色。

推荐访问:文体 外交 解读 特征 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