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宅未刊手稿《十年来美国的人类学》及其解读


  [摘要]李安宅撰写的《十年来美国的人类学》是其在美讲学期间应国内人类学家卫惠林、何联奎所约而作,论述了1938-1947年美国人类学的理论进展及其学科特性,梳理了美国人类学界相关人物的动态和主要的书刊。这一观察海外人类学进展的重要文献,具有重要的学术史料价值。文章首次披露李安宅手稿全文,并对其写作背景及该文所透露的有关问题略作讨论。
  [关键词]李安宅; 未刊手稿;《十年来美国的人类学》
  中图分类号:C9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91(2018)06-0072-09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20世纪20-40年代人类学‘华西学派’的学术体系研究”(17ZDA162)、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58批面上一等资助项目“抗战时期华西坝教会五大学的边政研究”(2015M580189)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汪洪亮(1976-),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和边疆学术史。四川 成都610068李安宅(1900-1985),字仁斋,笔名任责,河北迁西人,近代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是开中国现代藏学先河的前辈学者,近代中国边疆研究代表人物,在近代学术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其代表作有《藏族宗教史之实地研究》《边疆社会工作》《〈仪礼〉与〈札记〉之社会学研究》等。以李安宅为核心的华西坝边疆学者群,因其具有与既往人类学界所指称的南派、北派均有明显差异的学术个性特征,被学界称为中国人类学的“华西学派”①。
  笔者十余年来一直关注李安宅的人生与学术,尽力搜求李安宅已刊及未刊论著。《十年来美国的人类学》即为笔者近年所发现之李安宅手稿,未见载于任何李安宅已刊论著,在其本人及后人所整理的李安宅论著目录中,也未列入。据笔者目力所及,也未见学界引用该文。这一1940年代末国人观察海外人类学进展的重要文献,是涉及到多位中国人类学家的一则重要学术史料,对于今人了解20世纪30-40年代美国人类学的发展状态及其趋势,也有非常重要的借窥价值。笔者首次披露手稿全文,并对其写作背景及该文所透露的有关问题略作讨论。
  李安宅此文文首言:“1947年夏间出国”,“到此已一学期”,落款日期为1948年1月14日,到美国约半年时间。《边政公论》曾披露李安宅行前情况。1947年6月30日,中国边政学会召开“还都”以后第一次会员大会,柯象峰、徐益棠、卫惠林、吴文藻、吴泽霖等20人当选理事,黄国璋、顾颉刚、李安宅等9人当选监事。7月7日,中国边政学会举行第二届第一次理监事联席会议,推选凌纯声、孔庆宗等8人为常务理事,李惟果、顾颉刚、李芋龛为常务监事。卫惠林和李安宅均未入选“常务”。7月17日下午7时,边政学会举行第一次常务理事会,欢送柯象峰、李安宅出国,“并欢叙首都各边疆文化团体代表”,学会理事长吴忠信致辞,“略谓柯、李二氏在抗战期中对于西南康藏社会文化之研究,颇多贡献,此次出国考察,希广为宣介,以增进英美友邦人士对我边疆之认识”。柯为金陵大学教授兼社会学系主任,1947年赴英考察。李时任华西大学教授兼社会学系主任、华西边疆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工作),1947年赴美考察。在会上,柯、李及许公武先后发言,“咸示边疆研究及其联系在当前之重要”。会议通过了聘请编辑委员会人选,周昆田、吴泽霖、凌纯声、徐益棠、张承炽为常务,另有孔庆宗、李安宅、芮逸夫、吴文藻、马长寿、卫惠林等人也入选。[1]
  由上可知,李安宅出国应该是在7月17日以后。李安宅答应卫惠林约稿,或许就在此间。卫惠林(1904-1992),山西阳城人,曾在日本早稻田大学和法国巴黎大学学习文学和民族学。卫惠林曾大力宣传无政府主义,也曾参与国民党系列政治工作,1949年去台湾大学任教。其学术生涯相当丰富,先后在中央大学社会学系、中山文化教育馆、金陵大学社会学系、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国立边疆教育馆等处工作。卫惠林在民國民族学界有着重要地位,热衷学术活动,与黄文山、徐益棠等人都是中国民族学会的发起人,先后担任执行理事、理事会主席,还担任中国民族学第一个专门刊物《民族学研究集刊》的执行副主编。1941年9月,“在好友徐益棠的帮助下”,卫惠林到金陵大学社会学系担任专职教授。[2]卫、徐同期曾在法国巴黎大学攻读民族学专业,徐为博士、卫为硕士,但均系国人在海外,人生有交集。卫惠林到校工作不久,新成立的金陵大学社会学系边疆研究室即由其主持。1942年1月,边疆研究室创办《边疆研究通讯》,卫惠林为负责人。那时金陵大学与齐鲁大学、金女大等校借居华西大学,卫惠林与李安宅等人时有往来。1943年后卫惠林离职,该刊停办。
  何联奎(1903-1977),字子星,浙江松阳人,曾在法国巴黎、英国伦敦从事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曾任职国民党内及军委会,先后在北平大学、中央大学任教,1949年去台湾。他曾任中央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参与筹组中国民族学会。1934年12月16日,中国民族学会在中央大学中山院举行成立大会。该会成立后在内政部备案。初期学会的通讯处由何联奎负责。[3]学会“以研究中国民族及其文化”为宗旨,会务有搜集民族文化实物,调查、研究中国民族及其文化,编行刊物与丛书等项。[4]
  中国民族学会自建立之日起,即计划出版自己的刊物。1935年学会重要事项之一就是筹备民族学报。1936年第二届年会上学会再议出版民族学报事宜,选举徐益棠出任学报编辑,林惠祥、杨成志、陶云逵、芮逸夫、胡鉴民、卫惠林、马长寿11人为编委,学会对学报内容、字数以及版面设计与印刷费用均作了细致擘画,可惜学会经费主要来源乃会费,入不敷出,学报出版计划一直未能实现。
  抗战时期中国高等教育与学术版图发生显著变化,中国民族学会成员星散。何联奎历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设计委员会秘书、中央训练委员会指导处长、《扫荡报》社长、中央训练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46年才回归学术,担任中央大学法学院教授、院长。不少会员来到华西坝,学会日常工作由徐益棠负责。因会员难以集中,学会许多工作无法开展。抗战结束后,之前内迁的高校均“复员”办学。1947年1月,黄文山与孙本文、凌纯声等商议恢复中国民族学会,决定“春间在京召开年会”,推举黄文山、凌纯声、孙本文、卫惠林、何联奎、徐益棠等负责编纂“民族学名词辞典”,并拟“出刊民族学年报”,“由世界书局印行”。[5] 1948年4月12日,中国民族学会第三届年会在国立边疆文化教育馆召开,黄文山、何联奎、凌纯声、孙本文、徐益棠等出席。会议再次确认计划出版中国民族学会年报,尤其重点系统介绍世界学术研究近况,该项工作由何联奎负责。另外,学会准备与国立编译馆合作编辑民族学名词及民族学辞典,编印会员翻译或编著的民族学丛书。[6]李安宅手稿引言所谓“何子星先生来信见催,谓《民族学年报》即将付刊”,即为此事。学会1947年即筹划年报之事,年会虽在1948年4月召开,但是李安宅文稿撰成于当年1月,表明在1947年末何联奎即在催促收稿了。

推荐访问:李安 人类学 手稿 美国 十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