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基督教对西方文明发展的意义


  摘 要:基督教和《圣经》一书对西方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并逐渐渗透到西方哲学、法学、文学、艺术以及科学等各个领域。本文 先回顾基督教兴起的源头和主要价值观,重点阐述了基督教的原罪观和16世纪宗教改革时注入的新鲜血液对西方文明发展的推动作用及对时下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基督教;罪感文化;经济发展
  作者简介:黄芳,女,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西方文化与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B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12--02
  1、引言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社会经历了几次工业革命,人们渐渐对上帝的存在产生了怀疑, 早在19世纪末,尼采喊出“上帝已死”的惊世之语。但基督教对西方国家文化的影响有增无减,上帝虽然不存在大自然中,它已经内化在人们心中,存在于每个人的道德良知和情感体验中。本文聚焦于基督教对西方文明发展的意义,拟在下文中从文学、文化、经济三个角度加以展开说明。
  2、基督教对西方文学的影响
  基督教的价值观念中的原罪观和救赎观渗透了很多著名作家的作品,并成为他们创作源泉。
  意大利伟大作家但丁将他的名著《神曲》分为“地狱”、“炼狱”和“天堂”三大部分,从中不难看出基督教影响之深。即使是揭露教会黑暗的人文主义作家如薄伽丘和拉伯雷等人也在自己的著作中宣传了基督的博爱、宽容等精神。英国文艺复兴时的伟大剧作家莎士比亚的众多作品都是在基督教文化语境下创作的,在莎剧中随时可以看到宗教典故。在《哈姆雷特》中,借王子之口谈论人性的堕落时,不止一次提到“蛇”和“魔鬼”,而在《圣经》中撒旦是堕落天使,正是它引诱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偷食禁果而遭逐。17世纪诗人弥尔顿的《失乐园》、《复乐园》都是从《圣经》中选取的题材。
  美国文学虽然起步较晚,但在经典作品中作家借基督教价值观念作为创作员原型的作品不在少数。霍桑的作品《红字》中,海斯特受到精神的痛苦和世俗的磨难,但她也没有消沉,反而变得坚强成熟。海丝特心头有真正的神,这是神的灵,是霍桑所追求的境界,霍桑所有宗教情怀最集中的体现。19世纪末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惠特曼因反传统,倡民主而享誉世界,他本人便是一名基督徒,而《草叶集》本是否定传统、歌颂自我的作品,但“永存”、“复活”等观念闪烁其中。以宗教为主题的作家还有与惠特曼同时代的一位怪才诗人艾米莉.狄金森,虽然他足不出户,但身受其周围浓厚的宗教气氛所影响,她的世界观严重受到加而文教教义的影响,”内省”\”灵魂永存"等基督教观念贯穿她的全部诗作和信。20世纪作家福克纳在《八月之光》中,用死亡作为解脱,结束了主人公乔的苦难,这揭示了基督教的另一个重要价值观念即死亡。
  3、资本主义发展的助推器
  3.1 民族国家的形成
  15、16世纪是欧洲各国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领域发生剧烈变革的关键时期,北部欧洲掀起了一场性质迥异的文化运动即宗教改革运动。作为民族独立运动的重要表现形式,宗教改革运动体现了民族国家形成时期世俗政体对僧侣统治的反抗,是世俗君主国反对天主教会一统天下,争取民族独立和建立民族国家的重要途径。活跃在前方的宗教改革家们通过对基督教经典的重新解释,抛弃了笼罩在人文主义者上的温情面纱,给统治欧洲一千年的基督教以致命的打击。这样,罗马天主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独立的民族教会。这些教派彼此独立,各自适应特定的文化土壤,具有强烈的民族性。不同的民族的人们以各自的宗教信仰作为相互认同的重要纽带,民族意识逐渐形成,这无疑促进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3.2 新教三大流派的推动作用
  宗教改革的发动者德国的马丁.路德宣扬“因信称义”思想把灵魂得救的钥匙从教会转到了每个信徒的心中。一个人拼着自身的信仰就可以获救而无需祈求教会,这促使了自由精神的产生,为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自由、宽松发展的环境。第二大主流教派是英国的圣公会,他致力于加强主权,把国王的权利置于教会的权利之上,使国王成为英国的最高领袖。此外,它也通过剥夺天主教的财产和教产还俗推动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郭莹,2010)。新教第三流派的加尔文教,为世俗劳动赋予了神圣意义,使日常工作具有了宗教性,从而使发财致富的经济活动获得了宗教上的合理性。加尔文教认为,上帝派一个人到这个世界上来,是为了让他把人间建设成一个美丽的家园。因此一个人通过自己的艰苦劳动而创造了大量财富的人,才是一个有希望进入天国的人。这种思想对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恩格斯认为加尔文教为资本主义的经济竞争和发财致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4、罪感文化——有效的导人向善机制
  随着两次科技革命的深化和发展,人们开始质疑上帝的存在,19世纪末尼采率先喊出“上帝之死”的惊世之语。尽管如此,如今西方世界信仰基督教的人数有增无减,这是因为基督教自身的与时俱进和自我调整,上帝内化在每个人的心里。宗教改革的改革家们对基督教进行了新的阐释,把灵魂得救的钥匙从教会转到每个人的心里。所以对今天的许多基督徒而言,“上帝是最高的爱,至高的善,善在心中”,即已内化为心中的道德力量,一种自发的违背道德标准而产生负罪感的罪感文化。
  这种西方独特的罪感文化,作为无形的道德力量,已经渗透于人们的生活,约束着人们进行发自内心的良知拷问。它无形间配合着法律,为人们的言行提供了绝对的道德标准,弥补了单靠法律管制不了的灰色区域。在“罪感文化”下,人们习惯于忏悔,借此来获得灵魂上罪感的解脱,进而达到心灵的净化和提升。在此种文化中,人们也赞赏公开承认错误,公开道歉和真诚悔过的行为。二战之后战之后,德国的政治官员面对全世界人的目光,跪倒 在犹太人受难碑前的行为,便赢得了人们的理解和认同。反过来,这种赞赏忏悔的做法,又对主动、自觉、勇敢地承认过错产生出激励作用,从而强化了“罪感文化 ”的力量。
  美国社会学家本尼迪克特曾在她的《菊与刀》一书中,探讨了受基督教影响下的罪感文化和受儒家文化圈影响下的耻感文化。两种文化的出发目标都是劝人向善,但两者的道德力量来源截然不同。日本的“耻感文化” 需要有外人在场,需要外力的启动,这就给人留下了“脱耻”的暗道。其方法就是只要使自己的恶行不让人知道,或者是制止了 别人的议论,便感觉不到那种耻辱之感了。而基督教圈中的“罪感文化”注重内省和内动,由于它以内因为主,只要这种文化发生作用,其运行机制是比较周密的,没有多大的漏洞可寻。一个人只要犯下“罪恶”,违背了那个“绝对的道德标准”,无须外力的参与,灵魂上便会感到不安。只要“罪感文化”这台机器运行起来,便很难从罪恶感中逃脱出 来。
  5、小结
  经济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基督教的价值观念赋予了原始劳动新的意义,鼓励人们自力更生,提高了人类劳动的积极性,推动了物质文明的发展。道德是弥补规范社会的法律空缺的重要手段,原罪和救赎下的罪感文化成为有效的导善机制,促进了西方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文学是人类生活的一面镜子,基督教及圣经是西方文学产生的源泉和宝典,为启迪西方社会人类思想文明打开了一扇窗。综上所述,基督教是西方文明发展的助推器,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郭莹.外国文化讲习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54
  [2]张萍.浅谈基督教及《圣经》对西方文化的影响[J].外国文学研究,2008,(11)
  [3]刘建军.当代西方基督教文化的兴盛与西方文学的转型[J].南开学报,2011,(1)
  [4]董洪川.论基督教对西方文学的影响[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1991,(3)

推荐访问:基督教 浅析 意义 发展 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