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草根性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将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变成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自觉行动,但在现实生活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与施教者的初衷存在一定的差距,人们对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缺乏信心。其原因之一在于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草根性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草根性研究旨在弥补学校、政府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自身效力的有限性,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发展。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草根性; 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08)01-0018-05
  
  经济全球化及多元价值的复杂化使得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对价值观的重构要求日益凸显。我国公民的价值观念重构的主要方式是依靠思想政治教育来实现的,并通过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反思、改良乃至超越以达到适应当代社会环境的要求。当然,这种超越不能只靠专家、学者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从国家利益与民族利益的战略高度,以科学发展观的精神,来反思和研究以学校为主阵地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效果;还必须另辟新域,扩大研究范围,以期解决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难题。基于这样的现实背景,本文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中草根性问题的研究,并注重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为依托,在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建设的同时,强调对由注重学校、政府组织的教育转向外部社会教育的探索,达到对现行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承接与反哺。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草根性的涵义及特征
  
  1.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草根性的涵义
  草根是个外来词①,多译为“群众的”、“基础的”、“平民百姓的”等。在汉语里,草根被赋予了更多的新意和新的用法;凡是地位、作用、规模等相对低微、弱小、非主流、非正统、非官方的人或事都可以用草根来替代。草根性即草根的精神,所谓草根的精神就是对普通民众生存状态的关注。草根性本身具有的特点与他所代表的群体特点相类似,即指平民性、本土性、通俗性、市井性等。它分布广泛、朴实无华、重义轻利和吸纳百川。
  草根性落实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就表现为对朴素的教育生活的关注。用毛主席的话讲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运动,是我国革命和建设成功经验的三大法宝之一。它既是指平民百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需求性,又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广泛的社会参与性,是相对于精英教育而言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草根性把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延伸到社会的每个角落,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群众参与性的特点,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把各个社会阶层的人群统统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然后,根据他们不同需求选择各种载体进行教育,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草根性的针对性特点。草根性使教育无痕,把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融为一体。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蕴含着教育、在管理中体现出导向、在服务中渗透思想,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草根性施教于乐的可接受性特点。改变了只依靠思想政治教育部门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做教育工作的单腿走路的状况。因此,从草根性的视角解读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把它看作历史规律下的一种群众性的活动,把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从社会视阈到最底层的草根领域的转向作为一种新的探索尝试。
  2.思想政治教育草根性的表现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进行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作用和存在的价值体现在它能使人性向善的方面发展,使其达到更加文明丰富和完善;使人的精神生活、道德修养不断提升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和谐。但是,尽管国家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但它仍然是一个自上而下的活动过程,缺乏草根性。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本应该是一个自下而上的群众性活动,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应呈现出草根性运动的特点,即纯朴性、大众性、顽强性和主体间性的特点等等。
  第一,纯朴性。当今思想政治教育尚存在一个误区,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十分严肃的工作,所以总是用生硬的语言,严肃的态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更有甚者是以救世主自居,使用泛泛的训导语言,枯燥无味。受教育者无法在愉悦中接受教育、领会哲理、受到启迪。这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再加上社会现实的不完美、社会矛盾的凸现、腐败现象的滋生等等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宣传形成了一定的反差,使得许多人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疑惑和抵触。以致诱发了受教育者产生“你不说我还信,你越说我越不信”的逆反心理。因此,我们应努力寻找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纯朴性。当我们把视野转向思想政治教育草根性时,纯朴性的特点便得到彰显。纯朴性的特点是思想政治教育草根性最基本的观点,它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语言、工作方式都呈现出朴素性、乡土性、市井亲和性。这种不加修饰、不加掩饰、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的语言形式和工作方式是人类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原汁原味的真实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草根性就体现在尊重群众,贴近需要上。因为尊重人们的需要是人们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基点。只有先了解受教育者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思想状况、个人阅历、家庭情况和社会关系等,弄清它们存在什么困难,需要什么帮助,然后对症下药,效果也就不言而喻。
  第二,大众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广泛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群众性。人民群众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每个公民都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充分发挥各自不同的价值,每个公民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力承担者。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过程也就是其社会化的过程。通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对话中角色的频繁转换,使社会化的意识形态教育融于日常生活之中。使不同群体的利益要求得到充分的表达。人与人之间在交流中相互理解、消除误会、化解积怨、减少冲突。在生活中体验人生,在体验中感悟真谛,达到发展、提高,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进步。
  第三,现实性。草根性十分强调其现实性,它最忌空谈,对于“狼来了”充其量也只能相信两次。思想政治教育在其活动的过程中是从现实人们的状况出发,尽可能满足人们现实的合理需要。特别是在当下多元化的社会、多元化的价值特征中,大大增加了社会的离散力。这样就迫切需要一种多元价值观念的整合手段,来避免因价值取向的差异带来的人为摩擦。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自身的大众性为我们了解群众搭了个平台,我们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以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方法,了解掌握人民群众的真实现状和思想动态,在保证人们的主体地位,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让受教育者在现实生活的自身发展需要中进行判断和选择。使不同价值取向和目标要求的个体,找到共同的需要和价值目标。按照一定社会规则结合为一体,从而有效的化解社会矛盾,减少社会内耗,规避社会风险,达到降低执政成本的目的。
  第四,情感性。情感不仅指兴趣和热情,更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多彩,它是产生激情的源泉,也是生命成长的律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就是生命教育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的一种不可或缺的社会实践活动,它肩负着促进人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体现其本真存在的神圣使命。因此,在现实思想政治工作中要反对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尽量避免学校课堂教育中善用的理性、逻辑和抽象来做工作。而是用情感来打动群众之心。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善于应用充满情感与爱的语言,注重交流过程中所形成的主体际关系,凸现主体间的精神沟通、视觉融合、道德同情等关系。因为只有情深才能意切;只有真诚才能换来信任。因此,诚挚、热情、坦率的语言才能缩短与受教育者的距离。这样才会“亲其师,信其道。”把教育者的要求转化为内心必然,逐渐转向自我教育。

推荐访问:草根 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