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法


  摘 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法具有教育目的和内容的隐蔽性与暗示性、教育效果的独特性与持久性、教育对象的主体性与接受教育的自主性等特点,其运用条件有:对隐性教育过程进行精心组织、策划和引导、要坚持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的有机结合、要注意精心选择隐性教育的载体。隐性教育主要有与宏观环境因素相结合、与微观环境相结合、与教育者人格相结合等三种方式。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隐性教育法 运用条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法,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隐藏教育目的和主题,按照预定的教育计划和方案,将教育内容渗透到大学生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隐性教育法能充分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有效避免逆反心理,激发参与意识,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由于隐性教育有着独特的优势和作用,因而被广泛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之中。
  1 隐性教育的特点
  由于隐性教育突出强调的是教育对象在不知不觉中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来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因而针对大学生的隐性教育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1 教育目的和内容的隐蔽性与暗示性
  相对于显性教育而言,在隐性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目标等都不是直接显露而是隐藏的,即将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等隐藏在教育对象的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通过激发大学生的兴趣,使其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内容,从而达到教育目的。
  1.2 教育效果的独特性与持久性
  隐性教育是通过大学生自身的同化和接受起作用的,在这里,大学生的顿悟和内化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独特的、其他教育方式无法代替的教育效果。同时,由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较长的时间和经历较长的过程,大学生是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的。因而,和显性教育的单向灌输或理性说教相比,隐性教育的效果常常要稳固得多,且更具有持久性。
  1.3 教育对象的主体性与接受教育的自主性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以教育对象为主体的自主性教育。在对大学生隐性教育活动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成了服务者,思想教育内容和要求成了大学生在活动中需要的信息,这就使大学生感到自己不再是被动的教育客体。由于隐性教育的过程完全是大学生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的过程,从而较好地满足了其自主与自尊的需要,推动其在自主活动中将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内化为自身的思想品德和信念。
  2 隐性教育方法的运用条件
  任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都有其特定的使用条件、范围和要求,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必须从实际出发加以运用。运用隐性教育法的基本条件是:
  2.1 对隐性教育过程进行精心组织、策划和引导
  隐性教育对于教育对象来说是隐性的,但对教育者来说应该是自觉的、显性的。因此,隐性教育法并不是一种放任自流、任其发展的方法。在实施大学生隐性教育时,教育情境的设置是否合理,教育内容的渗透是否科学,能否为大学生所接受,都会影响教育的效果,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下苦功夫去钻研。同时,由于隐性教育的隐蔽性,高校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的引导和控制就显得更加困难,不可能像显性教育那样亮明自己的意图,指出大学生的错误,但又不能任其发展,这就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时刻关注事态的发展趋势,及时把握大学生的内心活动,取得大学生的充分信任,寻找机会对大学生进行引导。
  2.2 要坚持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的有机结合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体系中,隐性教育方法与显性教育方法是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显性教育是隐性教育的重要依托,隐性教育是显性教育的必要补充。我们倡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隐性教育方法,决不意味着要否认和放弃显性教育的方法和手段。相反,显性教育法一直是并且今天仍然是居于主导地位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它能够使社会的导向明确,对全社会主流意识的形成有重要价值;它能使大学生明白社会需要什么,应该怎样做才能符合社会的要求,实质上是给大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导向,起到了主心骨的作用。因此,运用显性教育方法开展各种正面教育活动,仍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由于隐性教育目的的隐蔽性,不能对教育过程进行直接的指导与调控,因而难以形成大规模的重点突出、目标明确、内容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局面,难以完成系统的理论教育任务。因此,它只有和显性教育实现有机结合,才能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更加理想。隐性教育的教育效果好且持久,其作用是显性教育无法替代的,但其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总之,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各有长短,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通过彼此间的相互影响、优势互补,才能形成合力,更好地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2.3 要注意精心选择隐性教育的载体
  由于隐性教育的目标、内容必须具有隐蔽性,因此与显性教育相比,隐性教育需要一定的载体或中介。教育载体是教育者按教育目的设定的、蕴涵着教育意义的事物或氛围。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选择隐性教育载体时必须考虑:其一,在选择和设置教育载体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性格等差异,要根据这些因素的差异,精心选择教育载体、构筑环境、创造氛围,以提高隐性教育的实效。其二,所选择的载体必须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只有能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按教育目的加以设定的、有着丰富教育意义的事物和氛围,才能成为隐性思想教育的载体。
  3 隐性教育的主要方式
  隐性教育的方式是隐性教育法在不同范围、不同条件下运用的基本形式,主要方式有以下三种:
  3.1 与宏观环境因素相结合的隐性教育方式
  与宏观环境因素相结合进行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方法有:一是将思想教育与物质环境建设相结合,形成环境育人的良好局面。二是将思想教育渗透到学校整体的建设之中,充分发挥制度育人的优势。一方面,要充分运用这些融合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的制度引导、规范大学生的行为,以发挥制度育人的作用;另一方面,要用社会主流的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制度的设计,使之充分体现正确的价值取向。三是将高校思想教育渗透到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活动之中,使良好的文化环境成为实施隐性教育的重要途径。

推荐访问:教育法 隐性 浅谈 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