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民族精神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


  摘要:面对全球化的日益深入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民族精神教育的问题日益突出。大学生是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如何把他们培养成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关系着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民族精神的重要性,把民族精神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融于大学生的头脑中,增强其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关键词:民族精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收稿日期:2006—09—15
  作者简介:冯皓(1979—),男,山东微山人,云南大学研究实习员,北京大学在读研究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文艺美学的研究。
  
  一、新形势对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挑战
  
  1.西方思想的影响。西方国家在人类历史上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为人类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在创造辉煌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多诸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性开放等腐朽的思想,严重影响了社会环境和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世界各国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我们在接受西方优秀文化和先进思想的同时,一些腐朽思想也会随之而来。长期以来,西方资产阶级国家在经济、科技和军事领域占据明显的优势,他们充分利用其掌握的信息传播的控制力和影响力,极力传输西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价值观念、文化思想,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和“和平演变”的战略,利用各种手段和方式尤其是互联网大肆宣扬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极力鼓吹资产阶级的腐朽生活方式和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引导大学生一切向钱看,以自我为中心,宣扬极端的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利用所谓人权、民主、自由、宗教、民族等各种途径加紧进行思想和文化渗透,对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与此同时,铺天盖地的西方文化在网上不断挤压、排斥我们的民族文化,淡化我们特别是青年一代的民族意识,最终造成本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扭曲和流失。这些对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尚未形成的思想活跃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场严峻的考验,很容易引起他们政治观念的淡漠、民族意识的淡化。
  2.互联网的侵害。网络打破了传统的国家和地域的界限,不受时间、地点、国界和气候的限制。网上的信息良莠不齐,真实的和虚假的、科学的和愚昧的、先进的和落后的同时并存,大量消极的、不健康的、腐朽的信息和观念,对涉世不深、缺乏分辨能力的大学生产生了许多不利影响,使长期沉湎于互联网的青年学生对传统文化淡化,价值观产生倾斜,甚至走向极端。大学生尤其是80年代以后出生的大学生,生活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是很强,很容易受到影响。他们长期接触一些西方腐朽的价值观念,会渐渐抛弃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转而信奉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功利主义,使享乐、刺激、“性解放”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羡慕、认同和模仿的对象。加之,计算机网络消除了传统媒体的“把关人”,信息传播者和大学生在自由自主地传播和接受信息的互动中,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盛行,痴迷于网络的学生往往容易变得冷漠、无情和自私,既不关心集体,也不关心他人。在知识经济和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如何加强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抵制西方腐朽文化和网络中“黑”、“黄”等信息的侵蚀,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的挑战。
  3.市场经济的影响。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这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但是,“眼下,在我们的社会大环境中,出现了一些与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和精神文明极不相称的不良文化现象乃至丑恶现象,诸如,出版物和音像制品对色情、凶杀和暴力的渲染,屡禁不止的腐败现象,令人痛心的不良风气,反科学反理性的迷信愚昧、歪理邪说,低级庸俗的商业和街头文化,互联网上传播的有害信息,以及社会变革中出现的贫富差距、环境污染、离婚率上升等社会问题,加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泛滥,等等。因此,拜金主义、自私自利等思想不可避免地会给某些大学生带来负面影响,使他们陷入困惑之中。“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理想信念意识比较淡薄,对个人价值、个人利益看得较重,有的学生对国家、民族、党的利益考虑得还不够多。而造成这种现状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处于社会发展转折期,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物质成为了推动社会的主要力量。加强民族精神教育尤为重要。大学生是中国的未来,祖国的希望,未来社会的精英阶层,只有具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才是我们要培养的中国真正的脊梁,才能在世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加强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民族精神的范畴
  中央党校出版的《民族精神教育读本》一书中指出:“一般来说,民族精神就是一个民族所普遍表现出来的精神活力和个性特征,普遍尊奉的有利于社会进步和民族团结的社会信念、价值追求和道德风尚。”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的脊梁,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的总和,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支撑,是当代中国人民不断创造崭新业绩的力量源泉,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民族精神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一个民族区别与其他民族的精神特质。“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其中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随着社会和时代的不断发展,民族精神的内涵也在不断的丰富和发展,新时期的民族精神不仅包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民族优良传统;也包括了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革命优良传统;包括了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建设精神;还包括了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的“64字创业精神”、九八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青藏铁路精神等新型价值观念以及自立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治意识、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等。
  2.加强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瞻远瞩,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实现这些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战略任务,强大的民族精神支撑至为关键。
  鲁迅先生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一个人应有自己的脊梁方能站立起来,一个民族应有自己的民族脊梁方能站立起来。党的十六大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历史证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强大与发展,往往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是分不开的。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再次提到“综合国力"的新概念,认为中国要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在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的同时,必须极大地增强民族凝聚力。民族凝聚力同经济实力、国防实力一起,共同构成现时代我国的综合国力。同时指出:“民族凝聚力来自何处?来自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来自我们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来自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教育。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民族优良传统的发扬,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的形成与巩固,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都离不开教育工作,而这些都是我们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基础和内容。”“日本号称大和民族,其民族精神的核心是‘集体本位主义’。‘集体本位主义’乃是日本民族立国之本之魂,是日本近代崛起、现代迅速复兴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根源在于日本民族文化及心理上的同质性。”中国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培育国民的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尤其是当代大学生。正如江泽民同志深刻地指出:“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胡锦涛同志指出:“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

推荐访问:民族精神 全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