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美国家庭的宗教信仰对道德教育的影响


  摘 要:在美国的日常生活中能充分感受到美国人较高的公民素质、文化素养,以及他们的自我管理,自主管理能力。在科技高度发达,物质非常丰富的美国,政府没有社会道德和精神文明的倡导机构,他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却有如此高的成效,他们依靠的是什么?在这个经济发达同时社会道德水准也极其高的资本主义国家里,宗教对价值观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美国道德教育具有深远影响。在科技不断发展的当今社会里,宗教的道德力量比起神学力量更加具有影响力。宗教在美国也日渐从政治性向家庭和道德性转变。
  关键词:美国家庭的宗教信仰;道德教育;影响
  一、美国宗教信仰自由的历史根源
  美国社会具有浓厚的宗教文化气息,宗教贯穿于美国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十七世纪初,英国开始向北美殖民。最初的北美移民主要是一些失去土地的农民,生活艰苦的工人以及受宗教迫害的清教徒。1620年,一批受迫害的清教徒乘坐“五月花号“到达北美,他们在船上制定《五月花号公约》,内容为组织公民团体,拟订法规等,奠定了自治政府的基础,也奠定了美国社会自由民主的基调,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保护人民不会在宗教上受到政府的迫害。
  由于移民北美的清教徒们曾受到过政治迫害,所以在新大陆建立新的秩序时,他们一直坚持信仰自由,严格遵守宗教中立,不打压任何教派。在美国有多种宗教并存,绝大部分美国人信仰基督教。美国实行的是政教分离,政府不得立法设立宗教,政府不得立法禁止人民的宗教信仰自由。
  二、宗教信仰在当今美国社会中的作用
  调查显示,近80%的美国人属于基督教的各种教派,20%信仰其他宗教,包括犹太教、印度教、伊斯兰教、佛教以及非特定宗教人群和无神论者。宗教是一股强有力的力量防止着美国社会变为自私与物质主义的社会,在这一点上,宗教更多的是作为一种道德力量在影响着美国的社会。
  美国是一个多种族的国家,历史不悠久,文化具有多样性,宗教也是一股凝聚的力量,整合了价值观,所以使整个美国社会不存在严重的价值观分歧,对社会稳定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三、美国家庭中宗教形式的道德教育
  美国政府没有专门的社会精神文明倡导机构,美国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更多是隐藏式的,在非说教式的教育中建立起公众的道德文明体系,宗教就是一种渗透式的教育。一直以来教会在美国社会公益活动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宗教信仰方面的引导更多起作用的是家庭,父母对孩子信仰的引导影响着孩子的道德发展水平。父母承担着儿童早期教育的主要责任,家庭是孩子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
  信仰具有一种超现实性,信仰高于生活但是又来源于生活,一个没有任何经验性基础的人不会成为一个信仰的客体,就像孩童,他们不具备一定的经验,他们像一个不可知论者一样,除了自身的感觉或外在的现象以外,还无法认识世界本身。在没拥有思想意志的时候,孩童对自身的行为是不具有思考能力的,对行为没有一种约束能力,也缺乏判断力,对他人以及对世界所处的系统也是缺乏认识和看法的。在美国的基督教家庭中,父母会给孩子讲述圣经故事以及让孩子去阅读《圣经》,在这样的环境中使孩子慢慢形成基督教的道德观。父母陪伴孩子去做祷告,这样一种行为也可以促使孩子去尝试,去了解世界,他并不会从中直接获得什么,但是他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自我决定,父母不会直接告诉他这样做或者那样做,而是要在一种无形中去摸索,通过宗教活动或朗读《圣经》引发孩子对人生最早的沉思,形成对自我的意识,对世界的认识。渐渐形成一种标准,对行为形成一种潜意识的规范。《圣经》中宣扬的基督教的价值观道德观根植于孩子的大脑中,再加上宗教的一种神学力量,在孩子还没有接触到社会以及公共行为道德标准时,促使孩子在父母督促之外,对一种无形的力量产生敬畏感,从而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
  一般有宗教信仰的家庭都会比较和睦,对孩子的成长有促进作用,家庭成员之间互敬互爱,在信仰和情感上都不会让孩子感觉到匮乏。对某种价值或信念的内化是对社会影响最为持久的反应。将特定的信念内化的动机是希望自己正确,因此对这种信念的奖赏是内在的,假如施加这种影响的人被认为值得信任而且具有很好的判断力,这种主张的信念就会被融入自己的价值体系。父母对于孩子就具有这种天然的优势。
  在物质生活上也不会过度的享乐而导致精神世界的空虚,例如在基督教的家庭里,餐前要进行祈祷,这不是一项任务也没有固定的模式,这样的举动目的是要提醒家庭成员们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当孩子在享受可口的食物带来的快感之前,进行这样一个活动会产生一种启迪,从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举动中联想到人类发生发展的奥秘,人类智慧的创造,这样的启迪和思考会使孩子不去进行物质的崇拜,也不会被物质崇拜所制造出来的偶像控制。在这样的宗教环境中接受到的道德教育,潜移默化并且在以后漫长的人生中逐渐根深蒂固,这样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易盲目崇拜,不会导致道德的慢性沦丧。在美国的宗教家庭里长大的孩子,是有选择宗教信仰的自由,在成年后他们可以做出自己的决定,无论是否相信神灵的存在,宗教传达的道德价值观都已经在他们的身上生根发芽,开出美德之花。
  四、美国家庭的宗教信仰在公共生活中的体现
  道德不只是个人的品德修养,它还是一种必须在公共生活中体现出来的“品格”。美国有宗教信仰的家庭成员会认为宗教不仅仅是一种内心世界的精神信仰,它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活动感受到的,这种存在会通过教会组织的活动以及家庭中的宗教活动不断放大,并且提升到一个理性的高度。在这个紧密联系的社会大环境中,从宗教氛围的家庭环境中走出来的人的行为方式的道德准则与社会的公共利益是相结合的,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得到践行,这是一种信仰的践行,也是持之以恒对信仰力量的释放。
  无论是个体还是团体都常常会面对如何选择的问题,人们常常会由于“天时地利人和”的问题加大做出选择的难度。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家庭是社会公共活动中不可忽视的力量。美国的家庭与家庭之间经常由宗教作为联系的纽带,大家会以宗教的名义聚在一起搞一些公益活动,为社会弱势群体筹款或提供援助。
  结束语
  在如今这个多元化的时代,科技不断发展,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在物质上的追求得到不断的满足,精神文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意识会不断的反作用于物质。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环节。人的道德行为是以一定的理性为价值取向的,道德的最高理想是至善,这个理想光靠命令是无法实现的,宗教在道德教育其中起到了神奇而微妙的作用。不管物质世界如何发展,精神世界不忘本源,对神的敬畏也就是一种对道德的敬畏。美国的家庭宗教信仰是理性的价值取向,他们在对孩子的道德教育方面不会采取说服式的教育,他们更多的是将道德教育潜移默化的进行,让道德教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宗教教义传达的道德规律成为理性的命令,内心遵从了这种道德规律也就形成了自律。
  参考文献
  [1]史静寰.当代美国教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伊曼努尔.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3]克里斯托弗.道森.基督教与新时代[M]1931
  [4]闫莉.宗教信仰自由与限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
  那书琦(1989—),女,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经济问题研究;
  刘良君(1990—),男,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推荐访问:道德教育 宗教信仰 美国 浅析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