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晋有个义务文化村官李万寿


  提起李万寿,在李墕村家喻户晓,在晋中也是知名度很高的人物,即使在山西也很有影响。
  他是三晋第一个下海经商的个体工商户,是三晋第一个为兴建本村小学校捐款捐地的人,还是三晋第一个被中央广播电台宣传报道的新闻人物,以及三晋第一个为本村公益事业上访奔波的专业户,为本村的山西红色政权遗址正名的义务宣传员、推动人……总之,很多之“最”均与他有缘。
  带着“帽子”下海
  在改革开放初期,李万寿戴着“坏分子”等帽子下海经商,本想解决一下家庭温饱问题,没料到他竟然成了“三晋第一个体户”。
  李万寿是怎样下海的呢?这还要从他初登县工商局之门说起。
  1980年初,李万寿向榆次县(今晋中市榆次区)工商局递交了一份不同寻常的申请,要求办一份个体工商营业执照,做点小买卖。
  那时别说申领个体工商执照,就连“个体户”这个名称也还没叫响呢?李万寿此举无异是在第一个吃螃蟹!
  初春的李墕村,乍暖还寒。在多年乡村人民公社计划经济体制下,仍是集体经济,队为基础,社员还是靠挣工分糊口度日。农村一个壮劳力通常一天可挣一个工(10工分),每工仅值五六角钱,且还常常被拖欠。李万寿作为残疾人受到村里的照顾,按每日一个工算劳力,辛劳一年到头还领不回口粮,填不饱肚子,至于副食、衣料更是无钱购买,连生病了也住不起医院……延续多年的计划经济体制到了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
  受穷受怕了的李万寿面临家境的窘迫,他不想再等、靠、要了,早年前在乡和县商业单位时常经手数十元现金的诱惑,使他的心泛活了;曾经在国字号单位经商的经验又使他增长了下海游泳的底气;加上举国政通人和形势的变化,他审时度势,不知不觉成了改革开放初期的一个闯路先锋派代表人物。
  当初,李万寿向有关工商部门提出要求办理个体工商户执照,经商做点小买卖的举动,也把工商人员吓了一跳。那时,有关工商人员办理过无数全民和大小集体单位的营业执照,“个体工商经营户”在当时还是一个陌生的新名词,办执照全省还未开过先例,让他第一个“吃螃蟹”,万一犯错误咋办?况且他还是一个残疾人。受传统观念束缚的有关工商人员不敢轻易迈开这一步,开始以“研究研究”为由婉言回绝了他。可李万寿仍不死心,后来,他又拿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有关文件多次前去申请,据理力争。终于,有关人员松了口,答应先给他办一个执照,试行一段时间,若政策不允可随时收回,就这样,1980年春,李万寿拿到了全省第一个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据说,这也是全国第二个(1979年底,浙江温州19岁的章华妹办理过全国第一个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
  尚方宝剑一到手,李万寿如鱼得水,乐此不疲,做生意也胆壮了。记得一次,他去离村二十里外的某集市上摆摊卖百货和香烟,当地属寿阳县管辖。集市上,摆摊卖货的,不是国字号的就是集体商业单位,唯独李万寿是以个体户身份出现的。有关工商人员对李说,他个人卖货不合法,倒卖国家专控物资香烟,更是投机倒把行为,决意要没收他的香烟。李万寿理直气壮地说:“你敢没收我的货!我是有执照的,否则,我也不可能批发出香烟来。”寿阳工商人员不信,要他拿出执照来看。因李万寿初次上市没经验,怕弄丢执照留家里没有带出来。只得说:“是榆次县工商局刚开的,落在家里忘带了。”对方哪肯轻信他的话:“你哄鬼吧!”还是执意要没收他的货。李忙辩解说:“真的,不信你可给榆次工商局打电话问嘛。”多年来,小商贩见了工商人员总是躲,还从来没有见过哪个小商贩有这么硬气的,寿阳工商人员仍半信半疑打电话核实,得到榆次方面回答,确有此事,是前不久刚给李万寿办的,经营项目就有百货和香烟。寿阳工商人员不解地问:“我们寿阳工商局还没有给个人发过营业执照,你们榆次怎么就发了?”榆次工商人员回答:“你们没有发过不等于我们不能发,况且我们两家也不是隶属关系,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先行一步呢?”一番话,顶得对方哑口无言,只得给李万寿摆摊经商开绿灯。
  当初,李万寿是按规定经营百货、香烟、副食品等商品,后来,他打起政策的“擦边球”,开始在五金项目上扩大为买卖钢材管件等产品,没多久,他的腰包就鼓了,他成了改革开放政策下最先富起来的一批人之一。
  1982年底,县工商局的工作人员通知李万寿换发新的执照。李怀疑政策有变,问:“为什么要换?”人家说:“1980年农业社还没有撤销,你就领了执照,那怎么行?”言外之意,他当初领的那张执照成了有关工商部门“挖农业社的墙角”的证据。显然,工商人员不愿意留下这样的证据,上面一旦追究可吃不消。而到了1982年,全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行联产计酬承包责任制。这时为农村闲余劳动力发放个体营业执照,却是政策允许的。
  这表明,在改革开放初期,对于开放个体户经商做生意,不仅李万寿是在第一个吃螃蟹,榆次县工商部门也是在第一个吃螃蟹;不仅是普通百姓担心政策变,就连工商部门也在担心,他们首次颁发个体营业执照,实际上也是在承受着很大的政策风险。
  我们还是应该感谢榆次县工商局的顺应潮流的开放步伐。正是他们的举措,使李万寿从此改变了人生。两年下来几万元钱的收入,他盖了新房,给儿子娶了媳妇,清欠了外债,他成了村里人人羡慕的一个能人、强人、奇人。
  三晋助学捐资第一人
  李万寿捐资一万元,村里盖起了小学教学楼。山西省人民政府给他颁发了“捐资办学造福后代”金字牌匾,榆次市教育局特邀李万寿参加教师节庆祝大会,受到市长亲自接见,会后用小车把他送回村。他成了晋中最风光的人物。
  1983年,榆次市(今晋中市榆次区)东赵乡党委书记韩宝仁在李墕村蹲点时,发现了李万寿这个经商致富的典型。当时,恰逢省市有关领导自上而下布置了一项工作任务,要狠抓教育事业,为农村贫困孩子上学大办实事,尤其强调在财力不足的地方,要动员先富起来的富裕户捐资助学。当韩书记把上级意图向李万寿一交底,李万寿不仅大力表示支持,还答应为兴建本村小学教学楼捐资一万元。
  “一万元!了不起啊!谢谢你!李万寿同志。”韩书记惊喜万分,紧紧握住李万寿的手。

推荐访问:有个 村官 万寿 义务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