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家庭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我国知识经济的蓬勃发展,城市结构和文化传播的日趋多元化使青少年犯罪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综合分析青少年犯罪行为不难发现,诱发其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根结底是个人主观因素与外界客观因素的集中反映。然而家庭作为社会团体中最基本的组织细胞,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影响青少年犯罪行为众多因素中的重中之重。因此,为有效预防青少年的犯罪,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必要对家庭因素展开深入研究。
  一、家庭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
  青少年的犯罪行为并非是与生俱来的,而在在后天的成长过程中受外界影响慢慢形成的。家庭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主要生活场所,家长是青少年的第一任老师,在青少年社会化的过程中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为此,在影响青少年犯罪行为的众多因素中是最为关键的,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最具决定性意义的。据相关部门调查,不良家庭因素造成青少年犯罪的比率约占70%,[1]家庭带给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已不容忽视。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功能,既有助于其良好个性的形成和健全人格的塑造,促进青少年全面、和谐的发展,还能预防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家庭与青少年犯罪的表现形式
  (一)家庭结构与青少年犯罪
  家庭结构是反映家庭成员组成情况的家庭模式。[2]本文主要探讨的是由父母婚姻而导致离异、再婚、分居、复婚等不完整的单亲家庭以及因父母长期外出工作而将孩子寄托给亲属代养的空巢家庭。
  1.单亲家庭。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观念的不断更新,家庭结构也悄然出现了一些变化,以离婚为主要原因而造成的家庭结构缺陷日趋增加,这不仅破坏了家庭的原有组织还削弱了家庭教育功能的发挥,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研究发现,犯罪青少年中家庭不完整的比例远远高于对照组青少年,这提示家庭结构可能是引起青少年犯罪问题的诱因之一[3]。由于父母离异而导致的家庭缺陷容易打破青少年的情感平衡,产生消极的生活态度,形成不健全的人格。长期生活在一个缺乏家庭温暖和父母关爱的环境里,如果遭遇一些社会不良因素的诱导和侵蚀,便会产生犯罪意识,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2.空巢家庭。空巢家庭的涵盖面较广,本文主要指父母长期在外务工,因各种原因无法将孩子留在身边,而寄托给其亲属抚养的农村留守青少年。长期与临时监护人生活在一起,无法体验父母特别的关爱和家庭的温暖,容易使得原本纯洁无瑕的心灵因缺乏父母的滋润产生一些不良的心理问题,很大一部分在性格方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抑郁,思想行为出现偏差,形成了胆怯、孤寂、叛逆、霸道等极端性格。由于临时监护人多数属于隔代亲属,对孩子基本处于管教失序状态。因此,空巢家庭的青少年很容易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干扰,做出违法犯罪的行为。
  (二)家庭教育与青少年犯罪
  1.过分溺爱。由于家庭结构的日趋小型化,独生子女占据了家庭的核心地位,溺爱娇惯成了现代家庭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在父母或长辈长期过分的娇生惯养、袒护下,使孩子养成了刁蛮任性、懒惰骄气、唯我独尊、自私自利、不思进取等不良心理品质,只知道如何满足自己的欲望。若不能有效纠正其不良行为,便很容易违反道德标准,甚至违法犯罪。
  2.粗暴打骂。与过分溺爱相对的粗暴打骂也是一种畸形的家庭教育,受传统家长专制的影响,部分家长将孩子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孩子的一切均由父母安排和掌控。他们很少迁就和尊重孩子的意愿,任何事情都根据自己的主观意识来操纵,若孩子不服从,就采取打骂、恐吓等强压方式来要求孩子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无视孩子权利与自尊行为的打骂责罚教育可能会起到暂时的效果,但长期下去只会造成孩子各种不良心理问题的恶性循环,形成胆小懦弱、冷漠无情、逆反心理等极端的行为表现,一旦在无人管教的约束下,孩子就很容易放纵自己,酿下违法犯罪的恶果。
  (三)家庭环境与青少年犯罪
  1.家庭氛围。家庭氛围是指家庭成员在对内、对外交往过程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传统习惯、处事经验和生活作风等。[4]营造一种轻松、和谐、民主、互爱的家庭氛围,让孩子享受家的温馨和幸福,对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塑造有着积极影响。反之,矛盾不断、关系紧张的家庭氛围,不仅容易让孩子失去安全感,还会引发孩子一系列心理和精神问题。调查显示,在父母感情不和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极大部分都有自信心不足、退缩、不合群,甚至神经质等心理不正常表现,有的还会产生攻击性行为。[5]可见,家庭氛围与青少年成长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长期处于一个不和谐的家庭氛围中,青少年的品质、性格、行为表现等都会受其潜移默化的影响,稍有不慎便容易误入歧途。
  2.家庭成员的行为。人的性格在青少年时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很容易受他人影响,家庭作为青少年的第一生活场所,成员之间的言行举止无时不在影响着青少年自身的行为倾向,父母为人处事的态度与方式、生活观与价值观更为重要,直接为孩子奠定了模仿标准。如果父母自有存有一些言语不洁、行为不端、嗜好不良、品德不硬等不良品性,甚至有过违法行为的事迹,从某种程度上说可能会严重影响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形成,滋生违法犯罪行为的种子。
  三、家庭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预防
  1.优化家庭结构,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结构对青少年的教育和言行举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由于父母婚姻导致的家庭缺陷,青少年不仅仅失去了家的温暖和父母的关爱,更重要的是心灵上所遭受的巨大创伤,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都是极其不利的。因此,夫妻间在发生争执时要学会换位思考,理性处理矛盾,进一步增进原有的夫妻感情,为孩子营造一个有利于健康成长的和谐稳定的家庭环境,减少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2.提高家长素质,重视家庭教育。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启蒙老师,青少年能否健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其父母日常生活中言行举止的影响。如果家长自身的道德修养都不尽人意的话,可能会直接影响他们对子女的教养方式和教育内容,间接地影响青少年良好品质的形成。为此,作为家庭教育的执行者,应该提高自身素养,努力实现家长、教师、主人三大角色的转换,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最大限度地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发生。
  3.转变家庭教养方式,提高教育质量。家长过分对孩子溺爱、放任或粗暴打骂,不仅难以改变青少年的一些不良恶习,甚至还会将孩子推向违法的道路。因此,家长要学会用科学的方式来教养孩子,即使是对失足的孩子也应采取有效的教育方式,积极引导孩子走出误区。此外,家长还要做好与学校和社会相关组织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建立互动的教育体系,根据不同的行为品质改善教育方式,及时预防青少年不良心理和行为的倾向。
  4.努力提高青少年自身的法律意识和道德修养。青少年心智发育还不够成熟,辨别是非的能力差,法律意识淡薄,容易受到一些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因此,为了更好地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避免走上犯罪的歧途,家长应采用多渠道的方式将法制和道德教育有机联系起来,让青少年掌握更多的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使其自觉遵法守法,并自觉遏制各种不良因素和违法行为的引诱,学会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有效预防犯罪行为的滋生。
  参考文献:
  [1]段水莲.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预防研究[J].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5):144-146.
  [2]李旭东,周冬.青少年犯罪的家庭预防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5):44-49.
  [3]李慧民.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家庭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3,(4):496-497.
  [4]郑友军.试论青少年犯罪的家庭预防机制[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3,(1):35-37.
  [5]徐燕.浅谈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氛围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J].管理观察,2009,(18):224-226.
  作者简介:何玲玲(1984-),女,湖南桂阳人,广西师范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推荐访问:浅析 影响 青少年犯罪 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