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问题对大学生德育发展的影响


  摘要:社会问题对大学生德育发展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就其原因可以从德育环境、德育过程和师德现状来分析,针对这些原因可以从德育指导思想、德育过程、师德建设等方面找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社会问题;大学生;德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16-0293-02
  
  科学地看待社会问题对大学生品德发展的影响,就是看是否能够正确认识社会问题对大学生品德发展的影响及其原因,是否能够成功地采取对策解决出现的问题,最终使得大学生获得稳定而持续的发展,这不仅对大学生本身、而且对整个社会都有着巨大的意义。
  一、社会问题
  对于社会问题(social problems)的界定,国内外很多的研究者有着不同的看法。在20世纪初欧美国家用社会病态、社会反常或社会失调这些名词来指称社会问题。之后有学者认为社会问题就是社会热点、社会焦点,还有把犯罪、侵害他人的权益、社会矛盾等等归结为社会问题。这些对社会问题的认识都涉及了社会问题某方面的特征,却都没有深入对社会问题的本质认识,这些看法都集中认为社会问题,即某种社会现象影响或者妨碍多数社会成员的生活,并且需要社会的整体力量和群体行动的方式改进和解决问题。我国著名社会学家郑杭生对社会问题的定义具有代表性,他认为:“广义社会问题,指一切与社会生活有关系的问题;狭义社会问题,特指社会病态或失调现象。”即“在社会运行过程中,由于存在某些使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失调障碍因素,影响社会全体成员和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对社会正常秩序甚至社会运行安全构成一定威胁,需要动员社会力量进行干预的社会现象”[1]。
  社会问题在当代社会环境和时代环境的变化中表现是多样的。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发现,在大学生看来,当前社会出现了众多不利于高校德育的社会问题,主要有:腐败现象蔓延54.9%、社会诚信缺乏40.5%、就业压力增大32.6%、社会公德缺乏23.7%、网络色情泛滥22.5%、贫富悬殊22.4%和上学费用过高13.1%[2]。与此同时,国家统计局组织进行的第七次全国群众安全感抽样调查群众最关注的社会问题结果表明,“医疗问题”的占15.3%;选择“社会风气问题”的占14.3%;选择“社会治安问题”的占13.2%;选择“教育问题”的占12.6%;选择“就业失业问题”的占10.3%[3]。除此之外,学术界达成共识的社会问题主要有:人口问题、贫困问题、腐败问题、失业问题、环境问题、婚姻家庭问题、毒品问题、色情问题、赌博问题、犯罪问题等。由于社会问题的普遍性、特殊性、复杂性、潜伏性、破坏性等特点,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改革开放也进入深度发展的过程中,社会转型引起的这些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对大学生德育发展的影响将是深刻的,这就对当代大学生的德育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同时这也是抓住机遇展开德育教育的大好机会。
  二、社会问题对大学生品德发展影响的原因分析
  第一,德育环境不协调。从社会环境来看,作为德育的大环境,是大学生思想反映的直接来源。社会环境是大学生思想品德进行价值选择的重要来源,也是影响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的绝对性因素。从家庭环境来看,作为德育教育的长效基地,是大学生最易受影响的因素。家庭教育在学生德育过程中起到的全面性、权威性和及时性是不可低估的。从学校环境来看,作为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应该掌握好方向。学校环境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培养的最重要的外部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三方面因素应该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统一地发挥作用,然而目前的德育环境却不尽然。片面强调或忽视某一因素的作用,都会造成整个德育工作的失衡。因此如何控制、协调三要素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二,德育过程把握不准确不完整。德育观念陈旧,应该改变把德育功能单纯地政治化、单一化、边缘化的观念;德育模式化,目标单一,使用一个标准,忽视个性差异,缺乏针对性和层次性;德育目标理想化,脱离了学生生活实际和道德认识水平,使得高校德育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当前高校德育重理论教育轻实践磨炼,德育内容缺乏时代性和实际应用价值,以灌输式教育方法为主,教育内容很难转化为学生的思想观念。另外,德育实效性不强,评价机制不完善。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形式主义严重。事实上,在形式主义的现象后面所掩盖的实质性问题是道德教育理论的主体地位缺失和德育工作者急功近利、浮躁、虚假的作风。另外,高校德育尚未建立起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尚未形成督察、评估德育质量的有效机制,学校德育评价体系不健全,使德育的效果和功能受到影响。
  第三,师德现状令人担忧。教师职业的神圣,引发人们对教师人格的完美期盼,然而部分教师道德素质不高,影响大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在市场经济的现实社会中,生活充满利益矛盾、生存竞争、交换原则,教师个体难以实现对社会的自身道德和人格塑造的超越,而使相当部分的教师在人格塑造上流于平庸而失去了师德的尊严,失去了学生的尊重,并且对学生品德形成造成不良影响。同时,由于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包括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后勤社会化改革,教学改革,出现了教师聘任制,学生学习的学分制,选课制等等,学校德育工作队伍出现了许多新变化,队伍不稳定,素质参差不齐,一些院校专职负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政工队伍和行使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职责的教职工队伍,存在功能发挥不够的问题。
  三、社会问题对大学生品德发展影响的应对策略
  第一,德育指导思想科学化。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主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建构符合时代精神、适合中国特色的中国现代德育理论。学校德育工作出现的种种问题,从根本上讲是因为道德建设滞后于社会和经济发展。因此,从新的视角构建中国现代德育理论体系,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乃是从理论上解决道德建设滞后的一个根本性问题。要构建中国现代德育理论体系,首先要解放思想,以实事求是的勇气,敢于否定和破除那些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传统的、过时的、陈旧的伦理观念,建立适合于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的新的伦理观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新的时代精神,从人、社会、自然的关系上,从马克思关于人全面发展的观点,从现代化对人的道德素质要求,从多学科的视角确立新的道德教育观念、道德教育目标、教育原则、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评价体系,这是新时期学校德育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
  第二,德育过程精确化。一方面要坚守课堂教育的主阵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教育。课堂教育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渗透课和人文选修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系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是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基本特征之一。专业课渗透是指将道德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各门专业课中去,通过专业课的教学,有机地贯彻德育的内容。它是教育者通过知识的传授,从中挖掘出具有思想性的成分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一种途径。另外,人文选修课是人的文化底蕴以及对待生活和人生的社会态度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要探索德育新途径,寻求多重渠道共同提高德育实效。转变传统的德育方式,创造性地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道德教育形式能够产生良好的德育效果。教师除在课堂上实施道德教育外,还有多种德育途径和方式,譬如开展“三下乡”、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活动,开展助学、助残、扶困、济贫、义诊、义演活动德育要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来解答学生的思想困惑或者实际难题。德育社会化和社会德育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随着信息传播渠道的飞速发展,建立开放型德育模式成为必要和可能。为此,学校、家庭、社会积极配合,群策群力,在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作用的同时,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并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加强法制建设、党风建设、环境建设,由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小德育”模式,向以学校、家庭、社会为三位一体的“大德育”模式转变。另外还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拓网络阵地。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也明确提出了“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要鼓励和支持面向大学生的公益性文化活动。”[4]使校园文化为德育服务,并与网络结合产生良好的效果和影响。最后就是建立科学的德育实效评价机制,科学的评价机制才会使德育过程更加的完整。
  第三,加强师德建设,重视师表的示范作用,以榜样的力量感染、熏陶和教育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人格力量对学生品德的发展具有导向功能,作好德育工作,增强德育实效,关键是有一支过得硬的德育工作队伍。首先,要把那些有知识、有能力、有社会经验、有活动能力并能真正了解受教育者和为受教育者所欢迎的年富力强的优秀教师,补充到道德工作中来。其次,要重视德育工作者素质和业务水平的提高,要为他们的再学习和再就业创造有利条件,还要加强对他们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要认识到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培养他们具有能为学生所信服的道德素质和独特的人格魅力。最后,加强与兄弟单位的联系和交流,能经常组织教师到改革开放前沿或国外去参观考察和学习,开阔他们的眼界,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在未来的教育中,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在极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和教育的质量、人才的质量,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已是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358.
  [2]邓希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06):23-26.
  [3]国家统计局综合司.2007年全国群众安全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
  [EB/OL].http:///tjgb/qttjgb/qgqttjgb/t20
  080108_402456900.htm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http:///edoas
  /website18/19/info26219.htm

推荐访问:社会问题 德育 影响 大学生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