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及教育对策探析


   摘 要:社会公德能规范和约束人们在公共场所的行为,对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和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大学生社会公德素质不仅关系着自身的全面发展,也影响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社会公德认知和实践情况进行分析,指出当前公德教育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借鉴中西方优秀德育思想,尝试提出具有一定实效性的社会公德教育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对策
   一、大学生社会公德的内涵及特点
   社会公德是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历史上较早关注“公德”概念的学者是梁启超,他将该词引入国内,并对公德下定義为“人人相善其群者”①,即涉及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伦理准则和道德行为是公德。“社会公德”在新中国首次正式出现是在1949年第一次全国政协会议中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在当代,学者们对社会公德概念的表达略有不同,但总体上较一致。罗国杰教授从广义和狭义定义社会公德,他提出“广义上认为公德是涉及个人私生活中处理婚姻、爱情、家庭等问题的道德,及与个人作风、品德相对的,反映民族和阶级共同利益的道德。狭义上的社会公德是人类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积累的最简单、最基本的公共生活规则。”②有的学者是从总体上对社会公德下定义,如“社会公德是在一定的社会公共生活中,人们应当遵守的最基本、最简单的生活准则和行为规范,它是人类社会公共生活中最低层次的道德要求,体现的是个人与整体、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③
   “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社会公德反映了人类社会生活最一般的关系,能否遵循它是衡量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④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认为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具体内容包括:文明礼貌、助人为乐、遵纪守法、爱护公物、保护环境。本文涉及的“社会公德”是指这层面,即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秩序所应遵守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大学生是社会公德践行的重要人群,他们的公德素质是整个社会公德状况的测温计,关系着全社会公德建设的水平,关系着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推进,关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大学生因其自身的年龄阶段、文化素质、生活场景等因素,在社会公德实践方面也有其特点。比如生活场景的不同,对于诚信这条社会公德,其他社会成员可能会涉及商业欺诈等,而大学生则会主要表现在考试作弊、学术抄袭方面。社会其他成员在公共场合的行为主要依仗个人的自觉和公众的舆论监督,在校大学生不仅受到舆论的监督,还会受到校纪校规和老师监督等外在制约。
   二、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分析
   从总体来说,当前大学生社会公德认知情况和实践情况较好,大部分同学能够认识到社会公德对于社会秩序稳定的维护作用,对实践社会公德行为的人能保持尊敬的态度,对违反公德的行为持反感态度。多数同学也认为实践社会公德应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但是,在肯定大学生社会公德总体表现良好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仍有部分大学生存在公德缺失问题。通过分析,当前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道德责任意识较为单薄,没有树立道德理想。
   道德理想的树立,有助于加强大学生增强道德责任感,将社会公德付诸实践。但当前社会风气和舆论引导指向上,都将金钱、名利的获得作为判定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这种歪风邪气的滋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对道德的重视,较少人会将“君子”作为道德目标,用高尚的道德行为要求自己。许多同学容易在熟人面前会表现出责任意识,比如有人出现了违反社会公德行为,如果这个人是熟人,大学生可能会予以提出,若是陌生人,大学生一般会选择视而不见。没有道德目标的确立,必然会影响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感,也会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大学生自觉实践道德的动机。
   (二)公德认知较为粗浅,践行公德意志不坚定。
   充分的公德认知有助于加强公德付诸实践,公德认知如果过于粗浅,人们就很难以自觉遵守社会公德。但是,当前许多大学生对社会公德的认知较为粗浅,对于公德行为评价的标准较为模糊,尚未深刻理解公德精神实质。比如,随地乱扔垃圾,有些同学就认为这是小事,不足挂齿,更不能以此来判定个人公德素质。大学生这种“不拘小节”的心理,正反映出当前大学生社会公德认知存在偏颇,他们未能意识到社会公德素质往往就是体现在这些生活小事中。
   (三)认知存在脱节,意识未转为行动
   通过从小学到大学的道德教育,大学生总体上对社会公德是有一定认知的,也具备一定的是非判断概念,但是一个较为突出的矛盾就是许多同学只是停留到意识阶段,“认识到”并未转化为“做好”。比如在图书馆看书,高校普遍存在占座的现象,采访了解大部分出现这样行为的同学都知道占座是不应该的,但是依旧很多同学为了一己之私故意用书进行占座位,这反映出部分大学生知行不统一,为了一时之便做出与道德认知相违背的行为,道德意志力较为薄弱。
   (四)公德意志较薄弱,缺乏自我约束能力
   公德意志力强弱的一个重要表现是人们实践公德时是否轻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当前大学生的行为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和舆论压力的影响,存在一定盲目从众心理,比如过马路,如果所有路人都遵守交通规则,大学生往往也会遵守交通规则;若是红灯时,已有一波路人横穿马路,许多学生都会随着人流一起穿过马路。在公共场合,因为每个人都是一个符号,没有来自熟人的压力,也没有外在的约束,他们的行为容易随心所欲,也会变得更容易盲从。这反映出,部分大学生自我约束能力较为薄弱。
   三、提高大学生社会公德素质的教育对策构想
   (一)重视公德教育,鼓励树立道德理想
   道德理想的树立,有助于大学生明确人生奋斗的目标,增强他们的道德责任意识。孔子提倡“志于道”, 鼓励大家要将“君子”作为人生奋斗目标。“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 终亦何所底乎?”⑤人只有树立道德理想,才能集中精力朝着这个目标前进,若是思想上对公德的重视程度不够深入,要让他们发自内心的实践公德是有困难的。只有发自内心把公德素质作为提升自己道德素质的一个内容,才能坚定地实践社会公德。

推荐访问:探析 对策 现状及 社会公德 当代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