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宗教心理功能的几点思考


  【摘 要】 文章阐述了宗教的心理调节功能,提出要理性的看待宗教的心理功能:从宗教的本质认识宗教的心理功能;要警惕宗教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使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道路相适应。
  【关键词】 宗教心理;功能理性;理性看待
  从社会科学而非从神学的角度来看待宗教,任何宗教都是人类对既有的生存条件所作出的反应,是人类所特有的认知现象,它为作为有限存在者的人提供了一种超越有限的终极关怀,在心理上给人们以安慰和满足。
  一、宗教的心理功能
  1、心理慰藉的功能
  人是社会中的人,不仅需要满足物质的需要,而且还要满足精神的需要,慰藉是人的精神需要之一。只要是有助于排解人的消极体验、克服人内心冲突的影响,我们都可以称之为慰藉。马克思曾这样论述宗教:“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的状态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1]
  “由于左的思想的影响,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无论是国内的政界还是学界都从负面来理解这段话。再加上近代中国曾遭受鸦片战争的痛苦,人们往往从消极方面来解释和评价宗教。实际上在马克思所生活的那个年代,鸦片是昂贵的止疼药,只有病人做手术疼痛得受不了了才把他作为一种麻醉剂使用。所以,对于马克思而言,鸦片是一种非常正面的东西,因为它能够减轻肉体的疼痛,而对于人们心灵上的痛苦,宗教则是一种有效的安慰剂。”[2]宗教慰藉的特殊性在于把人们在现实生活的矛盾、冲突转移到现实生活之外,期望得到神灵的救助,从而摆脱困扰,使心灵得到抚慰。宗教的心理慰藉功能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其一,满足自我安全的需要。死亡,对人类来说是不可超越的。“恐惧创造神”,[3]每一个人都要面对死亡,死亡让人类产生恐惧, 而恐惧又必然使人产生解释死亡以及死后状况的动机。宗教对人死后的状况作出了妥当的安排,每种宗教都对死亡作出解释,并对死亡的意义给以说明,让信徒能够平静地面对死亡,从而获得一种安全感。不同的宗教为适应、满足人的这一心理需求都有死后获得安全感的方式,如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中许诺给信徒一个天堂,佛教寻求超脱,要求信徒放下尘世的欲念,修得极乐。所有这些,都使信徒确信可以摆脱威胁人类安全的困境。
  其二,满足人类追求理想和自我价值的需要。每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都有自己的理想,都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让自己的人生有意义。但是现实中的人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并非总能够如愿以偿。宗教却让信徒相信,只要遵守教义教规,通过积德行善、虔诚苦修以及保持信仰,必将进入美好的境界,实现理想和价值,宗教使信徒在其宿命观中得到解脱,从这个意义上讲,宗教可以使人的精神免于崩溃,可以调节信徒的失落与无奈,保持心理上的一种平衡。
  其三,满足人类探究世界本源和解释一切现象的需要。对外界及自身进行探究是人类的本能。现代科学虽然已经提供了许多关于自然现象,如地震、飓风、海啸、火山爆发、洪水等原因的可靠的解释,而且解释已经相当详尽,但是科学并未对人类面临的所有现象都能给予全面解答,而对于这些问题,宗教却提供了让教徒信服的解释。
  2、约束自我、反思自我的需要
  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总是很渺小,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时总希望是真、善、美的,而且必须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否则会受到各种各样的惩罚。各种宗教都直接或者间接地描述了作恶者必有悲惨下场,善者行善必有善果。基督教认为行恶者只能下地狱,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佛教的轮回观念表明,个人的灵魂要经历无数次的转世再生,行恶者必有恶报甚至无法转世。
  3、实现集体归属、社会认同的需要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不仅有自然属性,也具有社会性,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的社会属性的物质承担者,但不是人的本质属性。人的本质是社会属性。人要在社会中生活,根据不同的需要会结成不同的社会关系,也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同。国家、单位、团体是实现这种社会属性的一种形式,而宗教也通过使人们在现存社会关系、社会秩序、以及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角色实现接受和认同。任何一种宗教都具有一定的组织和团体,如基督教的教堂,佛教的寺庙,伊斯兰教的清真寺,道教的宫、观等。来自不同行业的信徒放下俗世的顾虑通过在宗教活动场所参加活动,有一种集体的归属感,尤其是参加宗教的固定的仪式、节日,如伊斯兰教的肉孜节、古尔邦节,基督教的圣诞节等,通过这些仪式增进了信徒间的感情。
  二、理性看待宗教的心理功能
  1、从宗教的本质认识宗教的心理功能
  宗教是人的终极关怀,是对灵魂的安慰,宗教是人类对自身的终极目标的向往、探寻和追求的一种表达形式,体现了人类对自身的爱和关怀。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不同时代与不同人物对其解释各不相同。时至今日,在有神论者与无神论者之间,在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之间,对宗教的解释仍存在着根本分歧。19世纪70年代资产阶级宗教学的创始人麦克斯·缪勒曾说,宗教是人类对于伟大造物主的承认。著名的英国宗教史家和人类学家泰勒认为,宗教是人对神的关怀,是人们精神上的信仰。普列汉诺夫曾从外部特征概括说,宗教是观念、情绪和活动相当严整的体系。观念是宗教的神话因素,情绪属于宗教感情领域,而活动则属于宗教礼拜方面,换句话说,属于宗教仪式方面。宗教界学者则多从各自的宗教信仰出发,说明什么是宗教。以上这些解释都从某一角度说明了宗教的一些内容与特点,并没有科学地说明宗教的本质特征。只是到了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后,唯物史观才对宗教作出了科学的阐述。唯物史观认为:宗教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普遍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它和哲学、政治学、法学、文学、伦理学一样,是人们的头脑对外部世界的反映,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不论什么宗教都有两个基本的内容:其一,信仰与崇拜一种或数种根本不存在的超自然、超社会的神秘力量——神,如基督教的上帝、伊斯兰教的安拉、佛教的佛陀、道教的玉皇大帝等等,都属于此,并且认为这些神或唯一神是宇宙的主宰,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支配着自然界和人类的生活。其二,相信灵魂不灭,认为在人们生活的现实世界之外还存在着一个幻想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存在着天堂、地狱、极乐世界、火狱等。这两点说明,宗教这一意识形态的最大特点就是以虚幻的形式反映宗教信徒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对此,恩格斯明确指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力量的形式。”[4]这段话揭示了宗教之所以为宗教的本质规定性,并把宗教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区别开来。在人类的进步和社会发展中虽然宗教对减轻某些人的精神、心理上的痛苦,有一定积极因素,但从根本上是无济于事的。因为宗教在一定程度上把人们追求美好现实的希望与理想寄托于神的力量,把人们创造美好的现实与未来的注意力引向幻境与神力,并且它也不能引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就使它在客观上压抑了人的理性,消磨了人类向自然和社会斗争的勇气和毅力,动摇了人们依靠自身的努力和奋斗追求美好生活的积极性和信心,对此,我们必须要全面看待。

推荐访问:看待 理性 几点思考 宗教 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