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文化在构建当代和谐社会中的价值


  [摘要]伊斯兰文化,尤其是《古兰经》,蕴涵着丰富的和谐思想。本文主要探讨伊斯兰文化中有关和谐思想的内容,涉及个人、家庭、社会、经济、文化、教育、自然等方面。这些思想为营造和谐社会环境、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伊斯兰文化;和谐理念;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20-0052-03
  
  当我们站在新世纪的地平线上,以科学发展观的眼光去研究伊斯兰文化时,会惊奇地发现:人类在每一阶段的历史进程中,对天地、自然的认识和探索都蕴涵了丰富的和谐理念。伊斯兰信仰是一种精神生活方式,也是一种文化体系,在这种文化关怀下的生命体验中,人们不难感受到伊斯兰文化内核之中关于和谐的分量及其价值。
  在当代中国,伊斯兰文化的和谐理念完全可以融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之中,且成为穆斯林聚居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资源。发掘和弘扬伊斯兰教在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等社会关系方面的和谐思想,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充实社会主义和谐生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伊斯兰文化中蕴涵着极为深邃和朴实的关于和谐的思想内容。这些和谐理念,涉及宏观与微观、精神与物质各个领域,涵盖天、地、人各个层面,其内涵以天道与人道的和谐为核心,以宗教与世俗的和谐为支点,以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为经,以跨民族、跨宗教、跨文化的和谐为纬,目标明确,内容丰富。即使我们用21世纪的眼光来审视这些理念,仍颇具普世价值。毋庸置疑,运用本体论的方法直接从伊斯兰的经典文本里挖掘和阐发伊斯兰文化的和谐理念,对促进当代中国的文化和谐、民族和谐,以及更好地“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作用”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古兰经》和《圣训》中,关于和谐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个人、家庭、社会、经济、文化、教育、自然等诸多方面,重点讲人的和谐,即人和人之间,信教者与不信教者之间,不同群体、不同阶层之间的交流和互助。在伊斯兰教义、教法中,规范个人行为、家庭关系、邻里关系、群体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准则包含有和谐精神以及社会关系微观层面上的和谐精神,诸如个人修养、积极处世、孝顺父母、兄弟友爱、男女平等、夫妻和睦、邻里友好、尊老爱幼、扶弱济困、诚实守信、公平正义等,既是教民皆知的教义,也是具有普世价值的其他宗教共同倡导的。伊斯兰文化具代表性的和谐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热爱和平,理性宽容
  
  热爱和平是伊斯兰的特色。全世界穆斯林的统一祝词是“祈主赐你安宁”,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并为之奋斗的目标。在伊斯兰教义中,热爱和平是最根本的主张。
  伊斯兰教承认世界各民族、各时代都有先知,都有经典,要求穆斯林尊重历代先知和他们所留下的经典。伊斯兰的宽容理性表现在凡是合乎天理、人情的学说,凡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制度,都是伊斯兰教所承认、所赞许的。比如伊斯兰教传播初期,穆斯林就向往东方的中华文明,穆圣号召穆斯林:“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往求之。”伊斯兰教的宗旨是实现全人类的自由平等。《古兰经》启示:“真理是从你们的主降示的,谁愿信就让他信吧,谁不愿信,就让他不信吧。”穆圣多次强调穆斯林皆为兄弟,主张“信士与迁士如墙上之砖,互相维系,人们在真主面前一律平等”。穆圣说:“人类像梳齿一样平等。”平等的观念突出地体现在朝觐期间,所有的人不分等级贵贱均穿着同样的服饰,做同样的祈祷。在清真寺里,没有为富人特设的位置,所有参加礼拜的信士均按先来后到的秩序排列。博爱并非局限于穆斯林,对于非穆斯林,只要他们不欺凌、不压迫、不杀害、不剥夺他人的生存的自由,穆斯林应与他们和平相处。《古兰经》这样教诲人们:“未曾为你们的宗教而对你们作战,也未曾把你们从故乡驱逐出境者,真主并不禁止你们怜悯他们、公平待遇他们。真主确是喜爱公平者。”真主说:“我派遣你只为怜悯全世界的人。”如夫妻间要互尽义务,要孝敬父母,善待亲人和邻里;要帮助孤寡残疾,安慰有忧伤的人,探访有病痛的人,协助愁苦的人减轻愁苦;要诚挚地爱自己的同胞,慈祥地对待幼者,崇敬地对待长者;要尊重他人的财产和荣誉的权利;要有四海之内皆兄弟的胸怀等。如此,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珍视和平、宽容、理性的传统,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不懈地努力,是每个穆斯林应尽的义务。
  
  二、崇尚科学,鼓励求知
  
  伊斯兰教把自然、世界与人类的起源及发展变化归结为真主的创造和控制;同时又鼓励人们积极探索宇宙的发展规律,探索大自然的种种奥秘,鼓励人们积极求知。伊斯兰教历史上没有发生过宗教迫害科学、抑制科学发展的事情。《古兰经》文中多次启示人们要观察宇宙的奥秘。据统计,《古兰经》要求教众应用理智进行思考的经文有300多处,教人观察和探索宇宙奥秘的经文有700多处,教人用对比的方法进行科学研究的有几十处。
  伊斯兰教教导穆斯林寻求真理、坚持真理。圣训教导穆斯林积极求知,如“求学是每个男女穆斯林的天命”,“寻求知识当始于摇篮, 止于坟墓”,“学者的墨汁优于烈士的鲜血”等鼓励学习的圣训,在穆斯林世界广为流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穆斯林学子如饥似渴地学习外来文化和人类文明成果。考古学家在伊拉克巴格达南部尼普尔的一个寺庙废墟附近,发现了许多刻有楔形文字的泥板文献,上面刻有祈祷文、神话等,是迄今人们所知道的最早图书馆遗迹之一,据考证该图书馆约存在于公元前30世纪上半叶。中世纪穆斯林积极调和宗教事务与社会政治、宗教信仰与科学探索之间的辩证关系,许多著名的宗教学者在研究《古兰经》、圣训、教法、教义的同时,也积极研究医学、哲学、化学、数学、天文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并且取得了很大成就,结出了灿烂辉煌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之果”。在当前国家倡导科技兴国、人才强国的大形势下,中国穆斯林应大力发扬这种崇尚科学、鼓励求知的精神,学习和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吸收一切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成为人人喜爱学习、终身追求知识的学习型民族。
  
  三、倡导信仰和现实合一,追求两世吉庆
  
  伊斯兰教既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又有很强的世俗性质,其教义、教法对人们的宗教生活和世俗生活有着丰富而具体的规定。历史上,伊斯兰教对穆斯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影响。如今,伊斯兰教依然在广大的伊斯兰世界和各个穆斯林民族中发挥着重要影响,在部分国家和地区,伊斯兰教在公共生活和个人生活领域的影响十分突出,这是伊斯兰教信仰和现实生活合一、追求两世吉庆的鲜明特征。伊斯兰教反对人们消极处世,不主张人们在今世去做苦行僧,而是号召穆斯林在现实世界、现实社会、现实人生中积极努力,奋发有为,创造财富,为自己也为他人谋福利;同时坚守信仰,遵守教法,主动行善,创造后世的幸福生活。因此,中国穆斯林应当既重视信仰又重视现实生活,既追求后世的幸福生活又重视今生的现实幸福,为自己,为家庭,为家乡,为祖国的民主、文明、富裕、强盛而积极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积极贡献力量。
  
  四、关心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
  
  《古兰经》启示人们:世界万物,无论大小、细微、有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都是真主创造的。伊斯兰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教导人们热爱自然,从大自然中参悟真主的伟大,从大自然中寻找真主的恩惠;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维护生态环境,维护自然和谐的最佳状态;以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建设美好的家园,追求和创造幸福的现实生活和美好的生活环境。“力行善功如即亡,耕耘今世如永生”,是蕴涵和谐哲理的著名圣训。伊斯兰教还要求人们对所有动物予以善待和同情,严禁穆斯林虐待与人类一起生存的动物,除了合法食用和其他特殊情况(治病或维护自身安全)外,禁止无故杀生和狩猎活动。这些规范穆斯林生产、生活和习惯的教义都符合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并依此鼓励人们在与自然的关系上求得和谐,在谨守信仰和追求现世幸福生活上求得一致,以自己的敬畏之心、行善之功、勤奋工作来换取后世永久的天堂。穆斯林应依此教义,积极投身于和谐社会的建设,积极发展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各项社会事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多做贡献。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不仅包含人与自然的和谐,各种社会关系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和谐,还包括人的思想认识、宗教信仰、价值观念方面的和谐。构建这样的和谐社会,就是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鼓励和支持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们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使社会充满活力,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都能得到尊重,创造活动都能得到支持,创造才能都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都能得到肯定,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各方面的利益关系都能得到妥善协调,形成全社会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社会管理和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健全,全社会的法律意识、道德意识和诚信意识增强,社会稳定有序、安定祥和,各族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平等友爱、融洽和谐。这一理念和目标的实现,需要包括广大穆斯林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风雨同舟、坚持不懈地共同奋斗。
  
  [参考文献]
  [1]马坚译.古兰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蔡德贵主编.当代伊斯兰阿拉伯哲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金宜久主编.宗教研究指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邱树森主编.中国回族史[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6.
  [5]中国回族学会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回族学[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4.

推荐访问:伊斯兰 和谐社会 构建 当代 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