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岸静观美国大选


  10月1日,中央电视台9套直播美国总统选举第一轮辩论。共和党候选人布什与民主党候选人克里舌剑唇枪,令中国观众直观地领略了大洋彼岸的“民主”。事实上,美国大选,已在很大程度上,进入了中国民众的生活。
  对于美国大选,国内媒体和民众比较关心的是谁会最终当选,以及美国对华政策是否会有所变化。我们从媒体上看到了不少关于共和党特别是它的保守党纲的负面评论,一些报道或多或少地在感情上倾向或希望克里当选。
  的确,美国共和党党纲草案对中国的积极面着墨不多,而且还公然宣称“共和党的总统会履行对台湾人民的承诺”,把台湾列入美国的“长期之友”,支持对台出售武器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及参与世界卫生组织和其他多边国家组织”。 对于这些,笔者有一些感触。 首先,不论谁当选,我们都应该意识到,美国想改变中国、“和平演变”中国的企图是不变的。从根本上,它也不喜欢中国的政治制度,对中国充满误解、敌意和理想化的改造规划。所以,不从战略高度看问题,就不了解融在美国人血液中的那一套对国家根本利益坚定支持的东西。
  美国的政治制度和主流意识形态决定了它对中国的战略决定是中长期考虑和短期政策灵活多变的结合,所以我们不能仅就某项政策思考应对,也不能根据我们的喜好来判断。
  其次,也是常常被我们忽略的,就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随着对外交往的扩大和媒体的开放,美国的选举和美国政治的发展已经引起了中国民众相当大的关注,美国政治运作的一些基本方式也逐渐为中国普通百姓所熟悉。这样的一个结果,也值得研究。
  以前,中国人认为,中国与美国的政治运作方式,是无法加以比较的,但是,这种观念正被打破。“你是执政党,别人也是执政党,执政党和执政党有没有共性的东西?”中央党校政党比较研究中心主任王长江教授曾说。
  实际上,“政党之间可以比较”,是近年来中国政界和学界日益加深的共识。借鉴全人类政治文明的成果,汲取其他政党的治国经验,正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
  这就为观察美国大选提供了一个以前没有的新视角。
  政党出现的必然性在于,它是人们的民主诉求得以实现的基本形式。政党作为代议制民主的主角,是民众进行政治参与的最好工具。民众可以通过政党来控制公共权力,以实现自己的利益要求。
  我们不否认,政党的阶级性决定着它的局限性,但是,政党毕竟都力图发挥最大的作用,力图扩大自己的基础,力图在得到尽可能多的公众支持的情况下执政,并且力图使权力能够在自己手里保持更长的时间。
  这样,在功能、作用、活动方式等方面,政党就会有许多反映共性和普遍性的特点。认识政党活动规律,必须清醒地看待并认真探索这些共性和普遍性,而不是简单地把它们看作和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不相容的东西而拒之千里。这也是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得出的一个共识。
  例如,选举,既是资本主义政治运作的基本手段,也是社会主义政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没有自由的选举,就没有民主政治”,这样一个简单的政治学定律,其实也说明了治国的关键在于人心。 普通人民正是通过选举活动,把自己的工作与国家的大目标结合在一起,从而增加对社会的认同。尽管有人说选举是所谓的“最低限度的政治参与,也许是多数被统治者惟一的参与行动”,但它的确是一种“最重要的大众参与形式,”和“民主参政的机会”。通过选举,“人民的声音”可以得到表达。从这个意义上说,选举是民主政治的基础、政治制度的纽带、政治参与的渠道和多元利益的调节器。
  中国有自己的国情,不可能采用美国的具体选举形式,但中共作为执政党,也意识到了开展基层民主选举的重要性。从政党政治的普遍规律看,选举要公平、公正、民主,少不了政党的民主风度。风度本身是人的内在生活态度和整体精神状况的产物,一个人有没有民主的风度,即看他有没有一种从内心深处尊重民主的精神。一个政党也是如此。
  笔者认为,政党的民主风度,至少要体现在其官员的守法与守秩序,维护公平竞赛原则,尊重是非、肯讲道理。同时,在基层选举中,还能做到容忍异己,对自己不喜欢的候选人,都能做到依法尊重,不随意打压。
  美国大选还让我们看到,政治竞选需要政治行销的专业人才和技术准备。从美国选举中的种种新闻和介绍出发,反思我们是否能在喧闹中对有关的政治技术和政治经验进行对比总结,恐怕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作者为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教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

推荐访问:静观 大选 美国 隔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