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务管理与教学改革若干问题探讨


   高校工作以教学为中心,教学质量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关键,而高校教务管理工作直接影响到高校的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因此教务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中的关键之一。同时,教务管理的水平跟整个高校的教学改革也是密切相关的。随着整个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务管理的改革也必须要跟上,甚至要领先于其他方面的改革。只有管理水平上去了,才不至于束缚教师进行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手段的改革。
   教务管理系统在我院的不断深入应用,带来了教学管理理念、模式、方式和手段的改革,为教学质量提高起到了关键作用。但是,在教务管理信息化进程中,仍然存在着执行力缺乏、部门协调不力、软件与业务流程的相互适应、规章制度不完善、数据不准等问题,也正是这些问题制约着我院教务管理改革的发展进程。如何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务管理水平,比如教学管理模式从一级管理向校院二级管理模式过渡,是否由学时制转变为学分制等一系列问题,为我院提高教学水平保驾护航,将是我们下一步教务管理研究的重大课题。
   一、教学管理制度和模式
   现如今,国内外各高校的管理模式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学年学时制,另一种是学年学分制。
   学年学时制规定必须读满规定的学习时数和学年、且考试合格方能毕业。实行学年学时制的高等学校,学年和学时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各有不同的规定,既规定一定的修业年限,又规定一定的教学时数。每一学年的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门类和教学时数,都有严格的规定。优点是整齐划一,便于管理,有利于保证一定的培养规格和质量。缺点是课程多,学生负担重,统得过死,不利于因材施教,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另外,我院长期以来实行的是校级一级管理模式,也就是相当大的管理任务都落到了教务处,比如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开课计划的制定,排课、成绩管理,教学质量监控等。这种状况一方面造成了教务处工作压力大,责任大,甚至渐渐被动地站在了教师的对立面;另一方面各系部中心在教学管理上自主权相对较小,养成了拖沓懒散的工作作风,对于应该自己把关的环节,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把责任都推给教务处,自己站在教师和学生一边,只考虑局部利益,而不是为了整个学院。如此发展下去,教务处与各系部中心的矛盾就会激化。
   教务管理系统的另一大好处就是管理权限逐级分配,管理权限还可以限定管理范围,比如教学秘书的权限可设置为系部级别,管理范围设定为某个系部,这个就为实行二级管理打下了基础。比如排课,就可以分开进行,由教务处制定开课计划,统筹安排排课进程,各系部中心安排本部门的开出的课程以及教师的教学任务;甚至于考试安排,以后也可由系部安排部分考试课程,比如专业必修课。这样各系部有了比较大的管理自主权,也就会增强他们的责任感,提高各系部管理者以及广大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部门协调工作
   教务管理系统的应用带给我们的另一个问题是部门之间协调工作的问题。当然部门协调问题在教务管理系统应用之前也存在,但信息时代的管理方式给我们提出了新的问题。
   (一)教务处各科室的协调工作
   教务管理是教务处的本职工作,所以提到部门协调,必须首先要在教务处内部各科室之间协调统一。我院教务处的部门有教研科、行政科、考务中心、教材科共4个部门。教研科负责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管理,行政科负责开课计划制定、选课、教学质量监考和成绩管理,考务中心负责考试安排、缓考、补考管理,这些业务基本涵盖了整个教务管理的流程。教研科制定完人才培养方案之后,要把所有的课程进行编码,然后录入到教务管理系统中,作为每门课程的唯一识别标志,按专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接下来的工作就属于行政科的工作,先是生成开课计划,然后参照选课结果,把教学任务下发到各系部,组织各系部排课;学期结束,由考务中心安排考试,办理缓考;接下来工作流程又回到行政科,组织教师上传课程成绩,根据成绩生成不及格名单供下学期开始补考及学生毕业的学位资格审核使用。整个流程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交融。信息化的管理手段,简化了原来手工管理的部分业务流程,缩短了工作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教务处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协调
   1.教务处与学生处。教务处与学生处是整个学校教学管理的两个核心部门,二者的协调工作对整个学院的教学管理质量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学生处负责管理学生,教务处首先要从学生处拷取新生的入学信息,然后上传到教务管理系统,这样才能对学生的选课以及成绩做好数据准备。另外还需要及时从学生处获取关于学生异常情况的信息,比如转专业、退学、休学、留降级名单等等,以便在教务管理系统中对学生的相关属性进行处理,保证基础数据的即时正确性。而学生处则需要从教务处获取相关学生的成绩信息,以及考试作弊情况。现在已经给学生处相关管理人员建立了教务管理账号,供他们查询学生成绩使用。对于如何保证教务管理系统数据的即时正确性,还需要跟学生处沟通协调,可以尝试把学籍管理的权限给学生处,由他们对学生异常情况做处理。
   2.教务处与各系部中心。教务处行政科下发教学任务后,由各系部中心根据课程需要安排任课教师,安排授课时间和地点,组织学生选课,负责教务管理通知的上传和下达。教务处与各系部中心的协调,关键在于管理权限的集权和分权上,这属于一级管理与二级管理的教学管理模式范畴,这在前面已有探讨,不再累述。
   3.教务处与招生就业指导处。教务处与招生就业指导处的业务交叉,仍然是存在于学生管理上。学生是教务管理系统的主要管理对象之一,学生信息的来源首先要来自于学校的招生部门。我院现在使用的教务管理系统包含有新生管理模块,现在的运行模式是每年新生入学后,由教务处相关管理人员从学生处考取学生名单,然后在新生入学模块进行信息录入,而教务处是没有学籍管理岗位设置的,此项业务只能有成绩管理员代管,况且此项业务流程也不符合逻辑。
   4.教务处与财务处。教务处与财务处在教学管理上的业务交叉,主要存在于学生的学费缴纳情况上,比如学生未及时缴纳学费,应当如何对学生加以限制。由于我院学籍管理属于学生处,一般的业务流程是学生缴费之后,把缴费名单转给学生处学籍管理科,未缴纳学费的学生该学年不予注册,未注册的学生不能参加选课,教师在上传期末考试的成绩中,将看不到该学生的信息,无法上传该生的成绩。这样就会对学生的学费缴纳进行限制。我院现在使用的教务管理系统,期中就包括有学籍管理模块,可考虑把学籍注册的权限交由财务处,只有按时缴纳学费的学生才能给予注册。
   教务处作为教务管理系统的使用者和管理者,不仅要解决这些独立环节的事务问题,而且还要将过程中的所有环节衔接起来,使得上一个环节的事务处理结果能自动流转到下一环节以便利用或处理,还需承担者系统后期建设与数据维护与挖掘,部门的平级部门很难推动流程优化与持续改进,造成系统建设中多部门协调的困难,降低了信息化建设的执行力。在教务管理系统应用过程中,发现了这些需要协调的问题,但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高层管理者酌情考虑。
   三、软件与流程的相互适应

推荐访问:教学改革 若干问题 探讨 教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