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水型社会制度建设的生态诉求


  水是生命之源,那么水的缺失,或许就是生命的终点?这个终点的形式,或许是因为水尽源绝,或许是“未来将因水而战,冲突和战争将因为对有限水资源的争夺而爆发”!在全球500条最大的河流当中,已有超过一半的河流干涸问题严重,有一些大河已经退化成涓涓细流。全球最长的20条河流上全部修建有大型水坝;五分之一的淡水鱼或者正面临灭绝的威胁,或者已经灭绝。每三年发表一次的《世界水发展报告》指出,“我们已经严重地改变了世界各地河流的自然规律”,这主要是温室效应以及过多的水坝工程所导致的。目前全球各地共有4.5万座大坝,令河流入海水量下降了15%,水库也占据了地表面积的1%。
  这种状况的确在严重影响人类生活的同时,增加了人们因水而战的可能。如土耳其领土占幼发拉底河流域的88%,占底格里斯河流域的52%,它打算修建25座水坝、17座水电站和1000公里长的水渠,工程将使流入伊拉克和叙利亚的水量减少近60%。为了防止可能出现的冲突,土耳其就在这些大型水利工程上配备了地对空导弹,抵御伊、叙可能的军事袭击。
  这种情形,使我们对节水型社会的建设应该有足够的认识——节水型社会不应该是今后社会建设某一地区、某一城市的特征,而应该是未来一切社会建设都必须具备的特征。社会建设的根本是制度建设,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建设起一套制度体系,以满足其节水型生态环境的要求。这套制度体系主要应当包括:生态化的节水管理机构、管理体系与管理制度,生态化的节水经济制度与市场体系,生态化的节水法规体系与社会文化,生态化的节水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制度及生态化的水务管理体系与综合评价制度。
  
  一、建立生态化的节水管理机构、管理体系与管理体制
  
  1.节水管理机构设置大体如下:
  水利部——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市节约用水办——县区节水办——街道办事处——经委、局、总公司节能(水)办公室——厂、矿节能(水)办公室。
  
  2.管理体系建设的构成和任务大约有以下几部分:
  水权制度体系——实现水权有偿转让;水资源管理体系——实现涉水事务统一管理;节水型产业体系——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调控体系——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公众参与体系——培育节约用水的社会氛围;农牧民用水协会体系——实现用水主体的协调一致;水资源调配与利用工程体系——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实现人水和谐相处;水法律体系——保障节水型社会建设顺利实施;水科技体系——支撑节水型社会建设。
  
  3.在管理体制方面,最重要的就是建立分级管理、职责明确、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使全社会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调配、统一发放取水许可证、统一征收水资源费、统一管理水量和水质,实行地表水和地下水统一管理以及城乡水务和建设的一体化管理。
  
  二、建立符合生态要求的市场体系与经济制度
  
  这包括:经济结构调整,即产业结构、种植结构、水市场的调整;经济制度建设,即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水环境容量有偿使用的排污收费制度建设;水利工程水价制度、城市供水制度、初始水权分配和水权转让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建设;市民或农民用水制度、相关的经济补助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确定节水受益主体,根据“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制定节水投入制度;建立水权(水量)交易制度,规范符合地区区情的水权、水量交易建设。
  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似乎国家的资源、能源、交通、水利这些行业最适合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其实,并非如此——“全国一盘棋”性的行业经营唯有在市场的动力机制之下才能取得活力,甚至于政府本身都应该成为市场的一员,成为客户、采购者。
  建设生态化的节水法规体系与社会文化体系。
  其法规体系主要是:城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水源地保护法;排水管理条例;水资源费、加价水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推广农田节水灌溉及奖励办法;水利工程建设与使用管理办法;节水型社区、灌区、企业(单位)创建及奖励办法;用水指标交易管理办法。
  相应的文化体系建设则为:社会发展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区域节水规划;灌溉面积总量控制规划、灌溉制度改革规划;节水工程规划;人工林面积发展规划等等。
  法律是强制性律令,它能在重大的原则性的问题上给人们以规范,但却不能深入社会生活的细枝末节。在节水与生态保护上,更需要人们把节水与环保当作一种道德要求,进而形成为一种自觉习惯和文化氛围,才能行之有效。
  
  三、建立生态化的节水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制度
  
  一个政府、社会,如果公众连言论自由、信息公开、知情权、参与权都没有,则“主人翁”就是一种讽刺的说法。节水与生态建设应该说是最易于体现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原则的领域之一。
  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主要体现于以下方面:
  
  1.信息公开与交换:制定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信息交换制度、宣传教育与公众参与制度、‘农民用水者协会制度、分水协调制度、重大水问题听证会制度、利益相关者参与制度、水信息社会发布制度。
  
  2.信息数据管理:建立调度管理中心和分中心的控制系统、水量水质监测信息的采集系统、信息传输系统计算机网络、综合数据信息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3.信息监测系统:建立地表水自动监测系统、地下水自动监测系统、排污口监测系统、土壤墒情与旱情监测预测系统,设置一定数量的地下水水文观测井,增设水质监测断面。
  
  4.树立节水观念: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介,编发制作易于大众理解和接受的宣传标志,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的宣传教育,加强惜水、护水、节水责任感、紧迫感、危机感,提高全民节水观念,转变用水观念,树立节水型社会价值观,使节水成为自觉行为。
  
  5.提高参与意识:培育地区干部、群众的节水参与热情、首创精神;倡导一线干群投入节水实践和方法创新;强化法律、政策、理论、宣传,树立参与意识、水资源共管意识,使节水成为社会行为。
  
  6.宣传教育与社会风尚:举办专题晚会、知识竞赛、节水成果展等节水主题活动,运用板报、广告、标语、广播、电视、公众互联网等媒体进行渗透宣传;组织以节水为主题的征文、讲座、歌赛、夏令营活动,培养节水观念,强化节水意识,形成全民节水、惜水的社会风尚。
  
  四、建立生态化的水务管理体系与综合评价制度
  
  所谓水务管理体系与综合评价制度是指水的使用与管理及以节水为目标的评价指标与评价制度体系。其基本内容为:
  
  1.水务一体化建设规划:统摄社会发展规划、

推荐访问:诉求 制度建设 节水型 生态 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