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权视域下的印度海上扩张研究


  【摘要】印度是印度洋沿岸最强大的国家,在独立之后,以有声有色大国为追求目标的印度开始在南亚进行扩张。冷战结束以后,随着国际战略格局的深刻变化以及海洋的战略地位不断提高,印度开始了海上扩张。在海权理论的指导下,印度海军的实力得到较快增长,并通过建造航空母舰以及核潜艇和设立海外军事基地等方式在印度洋及南海迅速扩张,这种扩张对中国的海上安全及海洋权益构成了较大威胁。
  【关键词】印度 海权 扩张 远洋海军 南海
  【中图分类号】D823.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8.10.012
  印度是印度洋沿岸最为强大的国家。自从独立之后,印度就以印度次大陆的主导国家自居,先后发动了针对中国的边境战争,与巴基斯坦爆发三次战争后将其肢解,然后吞并了主权国家锡金,控制了两个邻国尼泊尔和不丹,为其确立陆上“有声有色的大国”地位奠定了坚实基础。冷战结束后,随着国际战略格局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作为地球表面最大公共空间的海洋的战略地位得到不断提高,这个被称为人类第二生存空间的地理单元被各国视作资源宝库和物流通道以及谋取战略优势的关键区域,“第二次圈海运动”拉开帷幕。在这种背景下,印度将扩张的重点放在海洋方向。
  印度的海权思想及海上扩张
  印度天然是南亚次大陆地缘政治板块的中心国家,它的北面是高耸入云的喜马拉雅山脉,与亚洲大陆相对隔绝,东、西、南三面临海,扼守印度洋的“黄金水道”,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在印度古代文明主流的“梵天”思想和殖民地时期西方近代“大国”思想的交织影响下,印度逐渐形成了“印度中心论”,即把印度看成南亚乃至亚洲的中心,对内强国、对外扩张。早在印度独立之前,其前总理尼赫鲁就野心勃勃地指出:“在印度洋地区,从东南亚到中东,印度将会成为其政治中心”。[1]纵观古今,他进一步指出了优先发展海上力量,逐步建立海权,这是强盛国家的共同特征。这种思想深刻地影响着印度的大战略,特别是军事战略的走向。[2]上述影响在印度的海权及海军战略领域表现得特别明显。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印度因此逐步推行了一种学界称之为“围栏”战略(ringfence strategy)的海洋安全战略,该战略的中心是印度所在的印度次大陆,以此为轴心向外延伸出三个半圆形战略区,并以这三个半圆形战略区打造一个所谓的“围栏”。这个“围栏”以孟买—亭可马里—科科岛为界限,划分为东西两个部分。“围栏”内分成三个部分,由内到外分别是完全控制区、中等控制区以及软控制区。完全控制区的纵深是500海里,起点是领海基线,终点是离岸500海里的海域;从离岸500海里再向外拓展500海里的辽阔海域被印度划为中等控制区;而软控制区则是世界第三大洋印度洋剩余的部分。三大控制区的范围甚广。其中,完全控制区是印度最关注的海域,而在完全控制区内,从海岸向外延伸200海里区域则是印度最为关注的专属经济区。所以,印度高层认为,除了确保专属经济区安全外,印海军还需具备保证其海岸向外延伸500海里范围内海域安全的能力。在该海域内,印度必须具备制海权和制空权。在中等控制区(第二个战略区)内,印度海军认为,有效的防御手段就是发展海上拒止能力。出于保护印度核心經济设施的战略意图,印海军旨在不让对手的任何海上力量具有接近完全控制区的可能,并且同任何对手的海上力量的军事较量应该在离岸500到1000海里的区域进行。总之,印海军中等控制区内的主要目标就是使入侵该地区的任何海上对手打消有机可乘的念想,并为经过该区域的印度商船提供安全保护。印军航母战斗群在防卫这一区域时,始终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印度认为软控制区(1000公里以外的印度洋剩余部分)的区域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任何区域外大国进入该地区都会引起印度的高度警惕。印度认为一旦区域外大国成功对该地区进行渗透,印度的海洋安全将会遭到严峻挑战,从而失去该地区,印度甚至有可能遭受到区域外大国的强制外交行为。[3]
  印度海上扩张的区域及手段
  就其扩张的区域而言,印度洋是印度进行海上扩张的首选地区。浩瀚的印度洋面积位居世界第三,是一个四通八达的大洋。具体而言,印度洋东连马六甲海峡的西北口,西接曼德海峡的东口,南通南非好望角和莫桑比克海峡,北望霍尔木兹海峡。作为全球海上交通要塞相对密集的区域,印度洋遍布海上航线,这些航线是国际大宗能源、粮食以及矿产资源运输的物流通道,由此印度洋成为世界地缘政治在海上的中心,与此同时,它也成为世界制海权和海权的中心地带。[4]鉴于印度洋独特的地理结构,潘尼迦对于将印度洋打造成印度的安全屏障进行了完美构想:选择、依托关键的岛屿地域,部署一定数量的海军及空军基地,实施有效控制,进而在印度洋形成一个以印度为中心的“钢圈”,在这个“钢圈”内再打造一支强大的海军力量用来保卫印度的内海。由此无论是印度自身的繁荣与安全,还是与印度利益攸关的印度洋都可以受到保护,变为一个安全区域。也就是说,印度的印度洋地理中心角色的意义,在于其将印度洋变成护卫印度安全之洋,这是一种典型的印度版门罗主义思想。时至今日,这一思想及其指导下的印度海洋战略,正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印度洋上的事态发展与国家关系。[5]
  印度的地缘政治思想具有极强的方向性,“南下、东出、西进”被认为是印度地缘战略中的三大方向。然而,经过长期谨慎的盘算与审时度势后,印度的地缘战略家们首先将南下方向排除——如果选择该方向将会与美国及其盟友澳大利亚迎头相撞;而西进则只能推进到波斯湾和苏伊士运河以及红海,不但会触怒美国,也将引起俄罗斯的警惕;如果东进,从孟加拉湾一直向东挺进至马六甲海峡,并经此进入南中国海,不仅不会与当今世界的海洋霸权美国发生冲突,还会受到后者的默许与纵容,甚至是呼应。此外,日本等区域外大国和越南等南海周边国家还将予以支持。有鉴于此,印度把海权战略扩张的主要方向放在东方。具体而言,印度在采取“东向”政策时主要采取四种军事手段:一是军事演习。早在1992年印度就提出与东南亚国家进行军事演习并得到后者热烈响应。2000年10月,印度与越南和日本在南海地区举行联合反海盗演习,其海军势力正式进入南海。在此之后,印度又相继与新加坡、越南等国在该海域举行双边演习;二是进行大规模军事交流。自从1996年以后,印度不但派遣高级军官,还派遣大型水面战斗舰艇对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越南进行了访问,而这些国家也进行了回访,印度与东盟国家在军事交流领域的活动与日俱增。三是军事技术输出和军事培训。印度不仅为越南海军的主力“别佳”级护卫舰提供了大量零部件,而且为越南培训俄制“基洛”级常规动力潜艇的艇员。与此同时,印度斯坦航空公司还为越南空军购买的苏制“米格-21”型歼击机提供零部件。此外,印度也帮助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的武装部队培训军官。四是扩大防务合作范围。1992年之后,印军和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以及马来西亚等南海周边国家签署了双边防务合作协定,这些防务合作协定内容广泛,涉及操舰、飞行员技能培训、军舰与作战飞机后勤保障和维修、丛林战训练、情报交流等多个领域。[6]

推荐访问:视域 印度 扩张 海上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