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未来,联合育才


  [内容摘要]院校与部队联教联训是我军信息化条件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实行联教联训,可以把院校教学科研与部队建设实践更为紧密地结合为一体,使我军军事理论的发展牢牢地植根于部队建设的实践基础,努力形成院校部队“人才共育,训用共管”的协作育人机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院校教育 部队训练 联教联训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06(2011)01-0144-03
  
  胡锦涛主席在全军军事训练会议上作出“强化院校与部队联教联训”的重要指示。信息化条件下院校与部队联教联训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也是形成“全军重教育、合力育人才”局面的重要方面。当前,为有效履行我军肩负的历史使命,解决现阶段人才培养质量的客观问题,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针对院校与部队在联教联训方面存在的矛盾,采取多种措施,从更高的层次上实现培养需求与资源共享的结合,切实探索出院校与部队联教联训的新路子。
  
  一、履行使命、与时俱进,浅谈院校与军队联教联训的现实意义
  
  1.联教联训是解决院校、部队问题的迫切需要,实现理论、实践结合的有效途径
  联教联训可为理论的发展搭建一个实践的平台。院校教学以理论传授为主;部队训练以实践探索为主。然而,任何科学的理论都源于实践并要运用于实践、指导实践;任何正确的实践都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同时也推动着理论的发展。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始终是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力。军事理论的发展和变革作为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重要内容,如果脱离了部队建设的实践基础,就可能成为“书斋臆想”式的纸上谈兵。实行联教联训,可以把院校教学科研与部队建设实践更为紧密地结合为一体,使我军军事理论的发展牢牢地植根于部队建设的实践基础,使部队战备训练中的实践创新及时上升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新的军事理论,使军事理论创新发展成果迅速转化为部队建设的实践指导。
  2.联教联训是立足院校的教学的现实需求,进行人才科学培养的有效抓手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武器装备的不断更新,未来战场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相应地对军事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适应高技术战争和部队当前建设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院校必须把联教联训工作的重心始终放在深化改革,培养适应“两个需要”的合格人才上。对院校来说,通过联教联训,可以获得部队提供的较为固定的实习基地,加强和部队、基层的联系。同时,通过及时获取反馈信息和部队训练的新经验,并将这些经验和改革成果上升为理论,对更新教学内容,开发新的学科、专业,提高师资水平和教育质量,帮助学历教育院校向任职教育院校成功转型,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3.联教联训是符合部队建设的客观要求,推进部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
  院校与部队开展合作教育,共同育人,是符合军事人才的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改革,培养适应信息化战争需要的军事人才的重要措施,是新时期部队建设的客观要求。对部队来说,通过联教联训可以充分利用院校在人才、技术、设备等方面的优势,从中吸取营养,促进部队的训练改革,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同时,由于我军院校与部队整体利益的一致性,使得院校教育质量提高的同时,也为部队输送了大批适需对路的高质量的人才,最终受益的仍是部队。对学员来说,通过联教联训,可以克服学习中理论脱离实际的缺陷,提高学员的政治思想水平,提高学员的生活适应能力和任职能力,使学员毕业到部队后,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胜任本职工作,满足其近期任职的需要。
  
  二、查找问题、溯源及本,体味当前院校与部队联教联训面临的主要矛盾
  
  1.联教联训方面,部队和院校没有实现系统的优势互补,弱化了联合育人的效益
  院校与部队是军队大系统中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的两个子系统。院校与部队共育人才,需要双方的有机协调与紧密合作。但由长期以来的育才模式所决定,院校与部队在人才共育中具有各自的优势与劣势。院校侧重于人才培养的知识性、基础性、系统性,在实际能力的培养上偏弱;部队侧重于人才培养的岗位性、操作性、实践性,在综合素质的培养上偏低。尽管近年来院校与部队越来越注重人才培养方式上的双向渗透,但由于缺乏整体的、宏观的设计与调控,部队与院校人才共育工作基本上处于较为机械的互补状态,未能完全实现有机融合和充分体现综合优势。例如,部队的武器装备特别是机械化、信息化装备发展较快,但院校教学内容体系并没有完全跟上部队由摩托化向机械化、信息化转变的步伐,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还难以反映部队武器装备发展对作战理论的需求,难以按实战要求开展实装训练、模拟训练等实践性教学,同时院校在人才培养上还不能及时得到部队信息和人才、装备、场地等资源的有力支持,院校对部队做好现实军事斗争准备的需求有时把握不准,致使教学内容改革缺少明确的依据,很大程度上弱化了人才共育的效益。
  2.联教联训方面,部队和院校没有进行有效的资源开发,影响联教联训的因素多
  信息化条件下院校与部队联教联训的目标,不单纯是培养少数尖子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造就一大批人才群体,这需要多维度的人才共育平台加以保障。但由于传统上院校与部队之间、院校与院校之间、部队与部队之间处于自上而下、条块分割式的管理模式,不同院校与不同军兵种部队间教育资源没有实现高度共享,导致一些宝贵的人才共育资源远远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从整体上看,我军人才共育教员队伍建设、后续培养保障、共育效果评估等关键环节,均与“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零打碎敲”式培养,“公差”式学习的问题没有完全解决,将人才交流等同于人才流失的现象较为普遍,人才共育评价手段信息化含量仍有待提高。同样,身处部队信息化建设一线的官兵,很难得到参与信息化课题、技术研究开发的机会,部分列装新式武器装备的部队,只能将信息化人才培养的平台定位于武器装备的生产厂家,人才共育的深度、广度和效益受到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
  3.联教联训方面,部队和院校没有实现良性的训用机制,制约训练与教学的衔接
  长期以来,人们对院校教育和部队训练之间的关系还存在模糊认识,“院校管训、部队管用”的旧观念根深蒂固。院校与部队“联合培训、训用结合”的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增强。院校具有科研优势和潜力,但这种优势尚不能很好地服务于部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需求不清”、“研而不用”的问题。院校使用的一些教材,讲解的一些理论,部分内容已明显滞后于部队信息化建设的需要,部队信息化建设缺乏前沿理论和先进技术的有力支撑。反之,由于受到部队信息化教育训练技术手段的制约,参训人员在院校深造中学习的一些前沿性、先进性理论,由知识力转化为直接战斗力的条件还不够成熟,存在着“学非所用、学用脱节”的现象。
  
  三、整改促建、优化合育,实现院校与部队联教联训的

推荐访问:育才 面向 未来 联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