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网络成瘾与网络犯罪相互影响初探


  【摘 要】在此主要探讨青少年网络成瘾倾向与社会治安之间的关系。抽取中学生采用网络成瘾倾向问卷和社会治安量表进行调查,根据网络成瘾倾向问卷的得分将被试分为两组:高分组(有网络成瘾倾向组)和低分组(无网络成瘾倾向组),比较两组在犯罪率上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并用社会治安对网络成瘾的影响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有网络成瘾倾向组和非网络成瘾倾向组青少年在违法犯罪发生率在显著差异,表现在情感温暖理解、过分干涉、惩罚严厉、拒绝否定等方面,发生问题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关键词】青少年;初中生;网络成瘾倾向;网络犯罪
  互联网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份。根据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发布的《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2011)显示:18岁以下网民规模占比呈现继续扩张的态势,未成年人占到青少年网民的46.5%,达到 9858万。一方面,作为沟通交流重要载体,网络成为学习、生活不可缺少的工具,但另一方面,好奇心与沟通需要的驱使,青少年成为了“网络成瘾综合症”的高发人群。目前的研究一致认为:网络成瘾者往往具有孤独、敏感、抑郁、不服从社会规范等人格特点,具有这些易感素质的人相对于其他人也更容易网络成瘾,随机抽取北京市5所中学的学生,共发出800份,回收问卷666份,回收率83.25%,其中有效被试为614人,有效率92.19%。被试平均年龄为15.99±1.52岁,网龄(从开始使用互联网到填表时止)为2.96±1.58年,每周上网时间累计时间8.47±11.22小时。而这种易感素质很大程度上对社会治安的稳定产生影响。
  一、犯罪形式
  侵犯公私财物的案件呈多发趋势。随着网上银行和电子支付交易的流行,网上盗窃、诈骗、网上敲诈勒索、利用网络非法传销等犯罪被犯罪分子移植到计算机网络中,高科技给这类犯罪带来了更大的欺骗性和隐蔽性利用计算机制作、复制、传播色情、淫秽物品的案件十分突出。随着多媒体和数字化技术的发展,电视机、录像机、电脑等将合而为一,“黄毒”的产生和传播的介质将主要是计算机及其网络。利用计算机及其网络制作、传播黄色淫秽物品将成为”黄毒”犯罪的主要形式。
  二、合理教育
  未成年人是网络社会中的特殊群体,他们的思想并不成熟,社会观价值观正处在逐步完善的过程中,网络社会给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带来的了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网络的开放性减弱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可控性,激化了未成年人对网络的沉溺性,网络的形象性增强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失控性,网络内容的多元性促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着强大冲击性。 要从过去封闭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观向现代开放式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观转变。我们应该树立开放的现代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观,充分发挥学校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信息选择功能和文化整合功能,使学校德育教育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主动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其次,从传统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观向主动发展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观转变。
  在当今复杂开放的信息社会中,面对多样化的社会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经济利益,面对多元化,多元思想意识、多元道德和价值的现实,我们要积极主动地引导青少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自主选择高尚的道德和健康的人生道路,促进他们主动健康地成长。
  三、打击犯罪
  打击未成年人的犯罪,将采取以下两点方式:
  (一)对信息化、数据化、网络化的时代,刑侦部门要敢于、善于和勤于运用先进的科学和信息技术,积极拓展“从信息到人到案”的主动进攻型侦查思维和方式。不仅要注重提取指纹、血迹、遗留物等有形痕迹,还应注重捕捉与犯罪时空有关的电子信息、网络信息等无形痕迹,从中挖掘破案线索,在开展现场勘查、通讯信息侦控的同时,“第一时间”内寻求有关业务部门的技术支撑,以此形成刑侦、技侦、网侦三位一体的立体侦查模式,充分发挥侦控电子信息手段在侦查破案中的特殊作用。
  (二)是拓展侦查思维,提高对网络虚拟关系的认识。互联网的广泛运用已彻底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人际关系,“熟人”、“朋友”完全可能是两个没有见过面的陌生人,这种非现实交往关系人是传统摸排方法所能触及到的。因此,侦查工作中,在排查被害人的现实交往关系的同时要注意发现被害人的“网上熟人”、“朋友”,要将排查被害人的网络关系人纳入常规工作模式中。尤其被害人或犯罪嫌疑人是青少年的案件中,更要有意识地主动在走访摸排工作中了解被害人是否有上网聊天、网络游戏、是否参加何种网上俱乐部以及近期同网友见面情况等线索,为侦破工作提供新的方向。
  四、结语
  对于未成年人网络犯罪我们要以网络为载体,在提高未成年人良好道德认知的基础上,养成未成年人良好的道德行为,帮助他们提高道德能力。将主要采用教育的方式让未成年人远离网络犯罪,辅以法制管制,优化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 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2011)[EB/OL].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1.
  [2] 李涛,张兰君.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对社会治安影响[J].心理科学,2004,27(3).
  [3] 陈侠.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问卷的初步编制[D].西南师范大学,2003.
  作者简介:应琛(1993- ),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团河校区11侦查刑侦3区,本科,研究方向:刑事侦查学。

推荐访问:成瘾 初探 青少年网络 相互 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