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职业教育发达的历史与现实成因及其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摘要]德国职业教育受到国际社会高度评价,且被誉为“德国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思辨的文化传统、手工艺发展历史、马丁路德的“天职观”,以及强烈的民族主义思想等,造就了德国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社会风气。文章通过对德国职业教育高度发达的历史性与现实性成因的初步探究,寻找其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德国 职业教育 双元制 文化传统 师傅制
  [作者简介]曾繁相(1962- ),男,福建尤溪人,福建省侨兴轻工学校校长、党委书记,高级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福建 福清 350301)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5-0167-02
  德国前总理科尔曾说过:“发达的职业教育是德国经济战后崛起的关键。”其先进的“双元制”成为许多国家效仿或复制的职教模式。纵观德国社会发展过程,处处都体现着国民对劳动尊重、对技术严谨、对生活务实的态度。这些良好的民族性,不仅深深地影响德国国民对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更是促进了全民重视职业教育价值观的形成。德国职业教育的起源、发展与崛起可归因于如下几个方面。
  一、德国职业教育高度发达的历史与现实成因
  (一)思辨性的文化传统塑造了德国人重科学的教育价值观
  德意志民族的文化源头是古希腊文化。古希腊高度发达的奴隶制和相对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使贵族们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从事纯粹的思辨活动,由此形成了古希腊重思辨的文化氛围。这一传统不但推动了希腊民族思辨精神的发展,也广泛、持续地影响着西方的文化发展。源于古希腊的德意志民族文化,注重思辨也是其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的重要特征之一,这一品质锻造了这个民族严谨而又深刻的科学思维能力。哲学家康德第一个把教育这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纳入“科学”认识范畴之中,认为教育方法应成为一种科学。哲学、教育学、语言学以及技术、工艺、操作技能、技能训练等一切有系统的知识都是科学,都应该被作为科学问题进行研究、探索和实践。德国人对科学的独到理解,促进了德国职业教育的理论日渐成熟,当19世纪中叶“务实、实证的自然科学观念和方法”得到德国社会普遍接受时,反映职业教育特征的“职业科学”便在德国思辨文化的土壤上得以发芽成长。这种传统的思辨文化使德国人产生了“现世色彩”的教育理念,摆脱了宗教注重“来世”的教育理念的束缚,充分肯定个人自主发展的可能性,坚定了德国青年选择职业教育的信心和勇气,以追求个体人格完善为人生最大目标。“德国职业教育之所以能够顺利发展,与德国人对‘科学’的独特理解不无关系。”①而德国人能够对“科学”一词有独到的理解,与德国文化源头的思辨性传统更有直接关系。
  (二)传统的“师傅制”传承了德国人重视“技艺”的教育价值观
  德国职业教育的雏形可追溯到西罗马时代。当时各族纷争,族群互斗,战争频发,战乱不断,军旅生活和骑士文化成了社会的主流文化。战争需要消耗武器、粮草及各种生活保障用品。为满足连绵不断的战争需求,各类手工作坊应运而生。“从西罗马帝国到中世纪,受骑士文化影响,国家对各类作坊的建立及从学徒的培养到师傅称号的册封也都做出相应的规定。在此基础上,欧洲也逐渐产生了‘行会’。”②即“手工业行会”。“行会”负责统管各类作坊的建立、学徒的培养及其师傅称号的册封,“行会”成为德国历史上第一个把工作评价作为最高德行的机构。
  由于社会重视手工艺和技艺的发展,师傅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威望和特权,成为受人尊敬的人物。这一传统成为德国人重视职业教育价值观的基础,影响了德国人独特的人才观念的形成。评价人才不是唯学历、职位,而是依据人们对社会贡献度的大小。培养一名技术精湛的劳动者与造就一个知识广博的博士研究生,对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同等重要意义。因此,从事一线生产劳动的技术工人始终被当作人才来培养和使用。与我国不同,他们不被社会鄙视,也从无低人一等的自卑感觉。这一传统经过社会发展的长期积淀,形成了德国尊重劳动、尊重技术的公共道德和社会精神,人们普遍以自己有过工艺生涯的经历为荣。劳动不仅是人们生存的一种手段,更是一种价值取向。掌握某种职业技能不仅是人们生存最重要的基础,也是实现个人社会价值的重要前提。年轻人选择职业教育不是被某种压力所迫,更不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而是一种自我价值的体现。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型人才的教育类别,职业学校是塑造技术型人才的摇篮,理所当然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更不可能被视为末流教育或是无可奈何的选择。
  (三)马丁·路德的“天职观”发展了德国人尊重劳动的教育价值观
  马丁·路德是欧洲新教宗教改革的发起人,他的宗教改革不仅终止了中世纪天主教教会在欧洲的霸主地位,也对教育带来了重要影响。他是提出政府应实施强迫义务教育观点的第一人。他的“天职观”理论影响了德国人尊重劳动、热爱职业的传统教育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德国人独特的工作观、职业观、人才观的演变和发展。马丁·路德认为,天职具有“世俗性、平等性和神圣性”,并且不限于职业。在他看来,不论是受了圣职的主教、牧师,还是鞋匠、工匠和农民,只是工作内容不同,没有贵贱和高低之分。马丁·路德的“天职观”是德国职业教育兴旺发达的重要因素之一。德国人尊重工作、热爱劳动的良好传统形成于中世纪的“行会”,但对工作和劳动形成的具有浓厚色彩的影响,还是来自于“天职观”。在德语中,“职业”一词具有经济和宗教两层含义。职业不仅是一种工作,一种生存工具,更是上帝对臣民的角色安排。忠于职守就是服从上帝的安排。农夫、工匠、鞋匠等,都把劳动看成是实现自身价值的一种方式,而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劳动因此成为德意志城市文明的一种公共道德和公共精神。
  这种具有明显宗教色彩的劳动观、工作观,与中世纪中期前业已形成的观念相融合,产生了更加强大的自律性,从而形成了“德意志人的工作拜物教,培养出大量的工作狂,许多人视工作为生活的主要内容。这种工作观逐渐渗入德国文化,积淀在德国文化之中,构成德意志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每个德意志人不断施加影响,输送对劳动和工作的尊重,致使德国人对工作的态度不同于许多民族”③。尊重工作、尊重劳动的最终结果,促进了崇拜劳动技能、崇拜技术的社会风气的形成,使具有特殊工作能力和劳动技能的人成为受人尊重和爱戴的社会阶层。“工作使生活愉快”“工作第一,享受第二”的观念就逐渐进入了德国人的血液。作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必由之路,职业教育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自然是水到渠成之事。

推荐访问:职业教育 德国 成因 启示 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