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冻胚胎相关法律问题研究


  摘要:9月17日,江苏省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对全国首例冷冻胚胎权属纠纷案作出了终审判决。早在今年5月15日一审判决作出后,因此案涉及“试管婴儿”、“代孕”及“失独家庭”等敏感词汇,就引起了社会公众及各领域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笔者认为,此案的研究对今后的立法和司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拟在分析相关法律规范、制度和案例的基础上,结合比较法和实践研究,对冷冻胚胎的相关法律问题进行研究。
  关键词:冷冻胚胎;法律属性;代孕;胚胎收养;立法建议
  中图分类号:D922.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5)01-0017-02
  作者简介:郑梅清(1991-),女,汉族,福建莆田人,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方向:法学理论。
  一、问题的提出
  有资料显示,20年前我国的不孕不育率处于世界较低水平,在育龄人群中仅为3%。随着生活压力、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日益加剧,不孕不育人数也随之增加。目前,全国平均每8对育龄夫妇中就有1对面临生育方面的困难,接近发达国家的比率。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我国自1988年首例试管婴儿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诞生后,人工辅助生育技术已造福广大不孕夫妇,但也引起许多伦理、法律上的纠纷。本文所举案例是夫妻离世后由双方父母来争夺胚胎的处置权问题,属于新型案例。一审法院认为,受精胚胎具有发展为生命的潜能,是含有未来生命特征的特殊之物,不能像一般物品一样任意转让或继承,且本案夫妻二人均已死亡,通过手术达到生育的目的已经无法实现,遂驳回了原告的诉讼请求。二审法院则以伦理、情感、特殊利益保护三点为由撤销原一审判决,判决双方父母享有胚胎的监管权和处置权。
  此案从进入司法途径开始就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是一场情感与理性的考验,案中所涉及的法律与伦理问题也不是法院一纸判决就能解决的。在法律层面,目前我国对此并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予以规范,所以法律学者们在法理层次上进行了思考,主要体现在:胚胎的法律属性问题、剩余胚胎的处置问题以及我国相关法律、制度的建构问题。
  二、对冷冻胚胎法律属性的界定
  本案中,法院要解决的终极问题即确定胚胎的法律属性,但我国现行法律对此并没有明确规定。原告方认为,我国著名的民法专家梁慧星和王利民教授在制定我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中曾指出:人类自然的器官、血液、精子、卵子等在不违背公共秩序的前提下可以作为物,成为民事权利的客体。虽然理论学说是非正式渊源不能直接适用,但却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在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前,胚胎属于本案夫妻的私有物,是可继承的财产。
  第三人民医院认为,胚胎不具有民法上“物”的属性,现在它是一个什么性质的东西是有争议的,根据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管理办法》与《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规范》(2003年修订),对胚胎的定义是介于人与物之间的过渡存在,属于既不属于人,也不属于物的地位。
  两审法院对本案的判决结果大相径庭,反映出胚胎在法律上的“尴尬”地位。杨立新教授指出,对胚胎的法律属性界定及可否继承问题,涉及民法总则、物权法、合同法和继承法等法律规则和法理的适用。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厘清学界的观点。在本案一审结束后的7月13日,相关研究会即召开“冷冻受精胚胎案例研讨会”,针对相关法律问题进行研讨。目前,国外法学界对于胚胎法律属性的界定主要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是主体说。该学说将冷冻胚胎定义为“有限的人”,他们认为生命始于卵子和精子的结合,因而胚胎属于生命,但尚未成为真正的人。他们反对毁弃或研究胚胎,认为胚胎只能被植入或捐赠。
  第二种是客体说。该学说将胚胎视为权利的客体,不享有民事主体的地位。同时,国外还将此学说分为财产说和夫妻私人利益说两种观点。财产说认为胚胎属于财产,是一种“物”,属于夫妇共同财产。而夫妻私人生活利益说则认为其不是单纯的物,应属于私生活权的客体,所以胚胎属于夫妻关系私生活权的客体。
  第三种是中介说。该学说既不承认胚胎的主体地位,也不把胚胎简化为物,而将其定义为人和物之间的中介,对其赋予了比一般物更多的尊重和保护。
  针对胚胎属性的界定问题,我国学者中支持主体说和客体说的很少,因为主体说过于强调冷冻胚胎的“人”的属性,不仅会限制处置胚胎的方式,也会阻碍科学研究的开展,难以应对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客体说在客观上会导致胚胎的商品化,此与尊重人类作为价值主体的主流价值观明显相悖。
  徐国栋教授坚持中介说,他认为,我国民法应当坚持绿色原则,而该原则正是在人的出生线和死亡线上控制欲望主体的数量得到实现的,坚持中介说可以较好地协调对潜在生命的保护与维护妇女健康、促进科学发展三个方面的关系。所以,有学者指出,我国民法典应回应科技发展的要求,重新审视胚胎的法律地位,通过分阶段模式保护胚胎的合法权益,建立起人与物之间的中间存在模式。
  就我国现有的规章来看,其立法精神也倾向于中介说。中介说较好克服了主体说和客体说的片面性和绝对性,具有相当的合理性,被越来越多的国家立法及司法实践所认可。因而,采用中介说是今后我国民法立法的不二选择。
  笔者认为,从法理学的角度分析胚胎的属性,立法者除了考虑生物科学认知外,还应考虑社会文化的认知。本案中的胚胎是四位失独老人现存的唯一基因标志(民间所说的香火),且中国是一个以情和孝治国的传统国家,因而立法者在界定时要充分考虑这一因素。
  三、冷冻胚胎的处置问题
  本案中,夫妻生前与医院签署手术同意书,同意丢弃过期胚胎。医院未丢弃过期胚胎源于案件受审争议的特殊性,同时医院还认为,胚胎取出来后只能用来代孕,但代孕是国家明令禁止的。那么,类似情况下的无主胚胎或剩余胚胎该如何处置呢?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丢弃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我们知道,储存胚胎需向医院支付大量的保管费用,且当前的科技水平还不能做到脱离人体孕育新生命,所以多余胚胎或胚胎在所有者死亡的情况下,一般都会被丢弃、销毁。

推荐访问:胚胎 法律问题 冷冻 相关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