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乡土性


  摘 要:在《乡土中国》一书中,费孝通首创性地提出了若干概念来描述中国的乡土社会,其中差序格局、礼治秩序、血缘社会等乡土社会的特点,仍然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并且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社会互动与交往。本文是基于对《乡土中国》一书的反复阅读后引发关于生活中存在着的乡土性的思考。
  关键词: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社会差序格局礼治秩序血缘社会
  费孝通教授在旧著《乡土中国》重刊序言中写道:“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1]《乡土中国》成书于一九四七年,在過去的七十年中,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的面貌有了巨大的变化,追求高速度的城市化与保留乡土性的矛盾看似无法调和,实际上两者却在中国的社会中实现了有机统一。事实证明,中国基层社会体系仍然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本文将对书中所述的差序格局、礼治秩序、血缘社会三个概念提取出来加以解释,并分析这三种特点在当今社会的现状。
  一、差序格局之我见
  费孝通认为中国的乡土社会结构属于“差序格局”,其意与“团体格局”相对。何谓“团体格局”?作者用“捆柴”作为譬喻:“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2]借此说明了西洋社会结构中界限分明、条理清晰的特点。何谓“差序格局”?作者用“波纹”作为譬喻:“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一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3]这则体现了中国社会结构中界限模糊、富于伸缩的特点。
  费教授在维系着私人的道德一篇中开门见山的指出:“中国乡下老最大的毛病是私”,[4]这就来源于差序格局中“以己为中心的”的思想。“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里发生意义。”其言外之意是说,中国人私德很强,缺乏公德。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地域之间的人口流动大大增加,人们早已跳脱出了“熟人社会”,却仍没有摆脱“熟人社会”中惯用私德去处理社会交往的做法。主要表现在人们总希望可以动用私人关系去钻现有制度的空子,许多公民或者公务员仍然坚持用建立在私德上的思维方式去处理问题。为商的诚信缺失,以更少的成本投入来换取更多的非法利润。从政的以权谋私,在私利面前放弃维护甚至损害公共的利益,造成大量的权钱交易的腐败行为滋长。
  二、礼治秩序之我见
  人们普遍认为在治理国家方面只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政治主张,即“人治”与“法治”。然而在中国的乡土社会中生长着一种既不同于“法治”又区别于“人治”的治理模式,即“礼治”。费教授对“礼”的定义做了明晰,即“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而“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白鹿原中田小娥违反了封建礼教的行为规范,亲家公以万恶之首的淫荡来判处她死刑,白嘉轩为了惩罚赌钱的村民让其把手伸入滚烫的开水中……这些在今天看来属于故意杀人或故意伤害的违法行为,在礼治统治下受到了一致的捧颂。
  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全面发展,现行的司法制度也走入了乡下。但是费孝通教授认为 “现行的司法制度在乡间发生了很特殊的副作用,它破坏了原有的礼治秩序,但并不能有效的建立起法治秩序。”这种现代的司法制度并不是在中国土生土长的,因而在某种程度上有害于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的维持。人们原本受着道德的舆论和关乎礼的内心守则的约束而不敢为非作恶,但却在不完备的法律面前钻了空子,这是众多法律工作者所不愿看到的。而今他们提出要将合乎社会公德的民间习俗作为审理民事纠纷案件的要素,将落后的村规民约、社会陋习扫除,坚持维护公序良俗。
  三、血缘社会之我见
  血缘社会是依托生育来维稳的,是有关于职业的、身份的、财富的稳定的血缘继替。在社会学中,一个人的身份主要是由先赋地位或自致地位所决定的,前者是由社会分派给个人的,例如人不能选择自己的父母;后者是个人通过自身努力而拥有的社会地位。血缘社会的流动的程度呈封闭式阶级体系,向上流动的可能性及其低微,在封闭社会里,个人的社会地位是基于其先赋地位而设,较难以改变。一九七七年全国有五百七十万高考考生获得了改变命运的公平机会,一九七八年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出现了诸如“倒爷”、“打工潮”、“裁军”、“炒股”、“下海”、“留学”等种种改变命运的机会,这都使中国的社会阶层重燃了分化与流动的生机。但是,改革开放已过去三十九年了,年轻的人们似乎再也不能通过一代人来改变命运,往往要经历三代甚至四代人。在中国,用来衡量社会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早已超过了警戒线,收入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分化,这不但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幸福指数,导致社会阶层的分化,更重要的是造成人与人在家产方面出现无法逾越的鸿沟,使得社会的不平等在代际之间流传。后天的勤奋难以改变先天的社会地位,这成为了中国社会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籍贯是血缘的空间投影。费孝通教授在江村与禄村调查时注意到一个外乡人想要成为村子里的人是很困难的,要具备两个条件,即拥有本村的土地或与本村人结为婚姻。现阶段的户籍制度是依靠血缘关系和地理位置将户口分为了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随着时代的发展,户籍制度的弊端逐渐显现:第一,造成了人们在求职与求学上的不平等,例如某些职位只招收城市户口的人才,农民工的孩子需要缴纳借读费才能够在城市接受教育;第二,影响了城市化进程和农村发展,因其本意就是让农业持续为工业发展输血;第三,在一定程度上使腐败现象滋长,为了获得城市户口而向官员行贿等,故我国目前面临着对现有户籍制度的改革问题。
  结语
  作为一名九五后,我成长于西北边陲的“亚心之都”——乌鲁木齐,而我的祖辈却是河南地地道道的农民,世世代代在土里刨食,由于常听祖父母讲授他们生活经历,我对乡土社会不但不感陌生反而兴趣浓厚。偶然间阅读了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一书,我不禁惊叹于这薄薄的小册竟将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分析的淋漓尽致,被费教授平实又富有极强逻辑性的语言所征服,这实在是研究中国乡村社会学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费孝通笔下的乡土中国的适用范围远超于乡土,本文通过深入分析三个代表性的乡土特征,联系实际说明了城市化与乡土性在人们行为与心理上达到了统一。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1-73.
  [2]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35-44.
  [3]理查德·谢弗,赵旭东.社会学与生活:插图修订第九版[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223-356.
  [4]曹凤云.现代化遮不住的乡土性[J].长江大学学报,2015,11(04):103-104.

推荐访问:乡土 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