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善煤炭行业的生存环境


  煤炭行业低迷影响进一步扩大的基础上,本文即从煤炭行业的政策需求以及如何发挥行业的政策影响力角度,探讨需要做什么,而没有必要做什么。
  煤炭市场不景气,价格下跌已经持续了3年以上的时间,这是一个全球现象。国际上,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随着美国等主要国家量化宽松政策的持续推进,煤炭价格快速飚升,到2010年底达到顶峰。之后,美国页岩气革命带来的天然气供给的迅速增加,对北美的天然气与煤炭价格形成了巨大的压力。
  从2010年末到2013年底,煤炭价格已经跌去1/3,美国标普煤炭行业利润指数,已经大幅低于市场整体水平。便宜的北美煤炭首先来到了地理位置接近的欧洲,在碳市场价格很低的情况下,占据了比之前更多的市场份额。原来供应欧洲市场的南非煤炭等开始寻找亚太市场,特别是印度,与来自亚太地区的煤炭形成了竞争。
  进入2015年,经济增长乏力的局面持续,煤炭市场继续下行,煤炭行业停产停工现象开始增多,大量中小煤矿已经被挤出市场,停产或者关闭,动力煤秦皇岛港口价格已经下跌到400元/吨的水平。根据煤电联动规则,电价水平有所下调,在一定程度上启动了电力消费,扩大上游煤炭的需求,延缓了电煤进一步供过于求的局面,尽管程度有限。
  钢铁等高耗能产品的需求乏力,焦煤与化工用煤的形势也非常不乐观。各地缺乏明确价值标准的控煤减排目标,与煤炭基础设施的关停依然在制定与实施,进一步恶化了煤炭的供需形势。
  由此,国内众多的煤炭生产企业,由于历史负担重、煤炭赋存条件差、生产经营不善、投资偿债压力大等原因,面临亏损甚至现金流断裂的风险。改善煤炭行业的生存环境,从一个经济问题,逐渐向一个关系就业的社会问题,乃至关系稳定的政治问题转变。本文即从煤炭行业的政策需求以及如何发挥行业的政策影响力角度,探讨需要做什么,而没有必要做什么。
  无须捍卫“煤炭将长期占主体地位”的信条,而要关注短期目标
  《煤炭工业“十二五”规划》开篇提及:“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煤炭作为主体能源的地位不会改变”。近些年来,随着雾霾问题的加重,此类的说法仍不时看到,诸如“二三十年内不会改变”、“资源禀赋决定了煤炭主体地位不变”等等。
  应该讲,这是一句缺少信息与行动含义的表达。如果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代表其地位,那么“主体能源地位与否”的标准是什么,70%,50%还是30%?本来,比重就是在一个连续变化的区间,并没有什么“主体”、“非主体”此类的“二分法”,而存在任意多的可能性。这一“主体”地位的含义是相当模糊的。
  它不意味着“快速降低煤炭的比重是不可能”。煤炭比重的下降可以有多快?“多快”从零到任意大的百分比,也同样存在任意多的可能性。如果 2015 年世界各国达成 2020 年开始实施的深度气候减排协议(虽然笔者对此很悲观),煤炭现在就饱和了,开始逐渐退出市场都有可能。但是,如果缺乏任何约束,煤炭仍将以其储量丰富易得、直接价格低廉占据重要位置,在 2050 年都不一定“见顶”。事实上,在过去的十几年,相比石油,煤炭在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是一直在上升的,这主要是包括我国在内的众多国家煤炭使用上升所驱动的。从国际上看,如果没有新的额外的政策,煤炭的消费量还将继续上升,特别是在东南亚、印度与非洲地区。这考验整个能源系统的惯性与转型难度、经济损失的承受能力,乃至政治领导人的政治心理。这个问题是个连续性问题,更确切的表达是“下降速度对应的经济损失与政治上的可行性”。
  它不意味着煤炭的清洁化很重要。根本的标准还在于从全社会整体的角度,实现既定的减排目标,哪些方式是成本最低的。以减少煤炭污染为例,这些减排方式既包括提高排放标准,也包括减少煤炭利用设施的活动水平、进行燃料替代等。边际成本低的减排选择,应该首先去实现与采用。那么,提高煤炭的排放清洁化程度一定比直接弃用煤炭的减排成本低吗?这不一定,比如在脱硫水平已经很高的情况下进一步提高标准,比如加装碳回收的 CCS 装置,既增加大量投资又损失能源效率,往往比不上直接实现煤炭的替代。如果环保的目标过紧(比如本地污染物完全要求零排放,或者推行气候 2 度目标),那么显然,清洁化利用技术的剩余排放仍旧显得过多(损失过大),那么减少煤炭利用,而不是促进清洁化利用就是唯一的选择了。这完全取决于政策的松紧程度。
  从更一般的角度,对各种能源“定位”的传统思路,定位为“好”的就照顾、维护,定位为“坏”的就打击,这是对很多连续性问题的二值简化,已经无法处理现实中遇到的复杂问题。这种定位,很容易对所谓“坏”的惩罚过头,对“好”的奖励过度。比如,目前的经济形势下,煤炭电力供需严重不平衡,而电价仍旧高高在上。所谓节能减排力度要维持,就不能降电价的做法,就有“过头”之嫌。
  这种定位的模式如果持续,对煤炭的未来也不是好消息,因为它意味着煤炭有被定位为“落后的能源”的风险,如同很多非政府组织(NGO)宣称的那样。这一并不确切的信条,即使从煤炭行业出发也无须捍卫,不应该捍卫,还是关注短期的市场动态,设法改善生存环境为好。
  中国出口煤炭?——不如先推动把进口在短期内降为零
  我国的煤炭消费量从2000年的15亿吨左右,迅速增长,在短短15年内翻了2倍多,接近40亿吨的水平,超过世界煤炭生产与消费量的一半。这一量级,比整个中东出产的石油总热值都大。2007年到2012年,其他国家整体的煤炭消费下降1%以上,而同期我国煤炭消费增长了30%。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我国从煤炭的出口国变为了进口国,进口量迅速在几年内攀升到3亿吨的水平,占据了本来就有限的国际煤炭贸易的20%以上。我国的煤炭市场动态,无论是绝对量、增长量还是贸易量,都把其他地区的趋势完全掩盖了。
  这种短期内巨大的结构性变化,使得世界煤炭贸易的形势与流向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我国在过去几年,成为了世界各国,包括澳大利亚、越南、印尼、甚至北美煤炭出口的主要目标地区。

推荐访问:生存环境 煤炭行业 改善